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正>引言高腔系统,是明代弋阳腔流变形成的各地剧种声腔的总称。既称“腔系”,那么此系统中各剧种在声腔形态上理当有共性因子维系,以显示其间的亲缘嗣衍关系。由于高腔系声腔共性因素这一研究环节的薄弱,使得诸多理论研究课题,诸如高腔系声腔的统一风格特征、声腔历史源流、声腔流变规律等等,在方法论上始终停留在史料考证诠释、口碑传说收集分析或抽象模糊的形态分析上,实证研究较少,所得结论也常带有主观推测性。

  • 标签: 川剧高腔 弋阳腔 曲牌 民间音乐 源流关系 运用特点
  • 简介:<正>民乐系研究生胡志平、张志远,音乐学系研究生周耘、李兴梧,理论作曲系研究生张巍、冯广映分别于6月18、19、20日在院编钟陈列室进行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师从于史新民副教授的二胡专业研究生胡志平的论文《论二胡演奏艺术意境之创造》,从中国艺术意境之美学思想入手来探究二胡艺术意境的创造,这对于拓展二胡

  • 标签: 专业研究 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 副教授 研究生 二胡演奏艺术
  • 简介:通过对1979—2009年期间我院330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整理、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对各专业方向的选题内容和选题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客观反映出我院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质量管理的对策性建议,以期为今后研究生选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 标签: 学位论文 选题分析 质量管理
  • 简介:1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第十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学位[2006]3号),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批准,我院获得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根据学位申报规定,南京艺术学院也相应获得了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艺术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申报成功意味着学校今后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自行增列艺术学各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这是南京艺术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上又一个新突破。

  • 标签: 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授权点 二级学科 博士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简介:亲爱的读者,当您打开并准备浏览《数定音圆——民族乐器演奏音高测定及相关律学研究》(陈欣博士论文,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时,一定会先产生疑问:什么是“数定音圆”?日常生活可并没有类似的词语及类似的表述,它们和民族乐器演奏的音高有什么关系?

  • 标签: 博士学位论文 陈欣 文化艺术出版社 “音” 朱载堉 “数”
  • 简介:前言博、硕士论文目录的菀集和掌握,是每一位研究生在进入论文写作状态之前必须从事的准备工作。理由是一份针对不同领域整理出来的论文目录,不仅能够呈现整体研究轮廓,透露现阶段研究趋势,刺激研究灵感,还能提示一定程度足供参考或借鉴的研究方法和径路。而在某一特定论题之下,研究成果的了解,材料的认识和挖掘等等,更是研究者不能不知道的。因此,对于

  • 标签: 中国古典戏曲 曾永义 殿魁 卢元骏 论文目录 戏剧学
  • 简介:,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2000届博士研究生徐孟东教授的毕业论文,其全文已由季刊2000年第4期~2001年第3期连载发表.本文结合对该文的阅读,在述及其中主要观点和内容的基础上,对二十世纪的"帕萨卡里亚现象"及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 标签: 帕萨卡里亚 徐孟东 作曲技术理论 现代音乐 复调
  • 简介:南京艺术学院是一所在国内外卓有影响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现有2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22个本科专业,8500多名全日制在校生。我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大批艺术领域知名的学者、教授,教学条件良好,在2003年12月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质量工作水平评估中,我院获得优秀等级。为进一步加快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关于2005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05]36号)精神,2005年南京艺术学院将面向全国招收60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 标签: 南京艺术学院高校教师 在职攻读 攻读硕士学位
  • 简介:2011年伊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将原隶属于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提升为门类的议案,这标志着我国艺术学学科摆脱了长期困扰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尴尬,并迎来了按照艺术的自身规律和特性独立发展的大好时机。尽管艺术学已经回归到了自己应有的独立的学科地位,但摆在艺术学学科面前的诸如学位体制、学科目录、评价体系(含人才培养要求)等多项任务仍十分艰巨,亟待完成。

  • 标签: 二级学科 学位体制 艺术学 目录设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学科目录
  • 简介:近年来,钢琴业余考级制度——这项极有意义的社会音乐活动,在持续升温的钢琴热中,陆续以院校、教委、音协以及学会等名义组织、开办了起来。这项工作将社会上处于缺乏引导的自发性的钢琴教学活动引上了轨道,受到了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包括学琴孩子的家长、琴童及专业、业余钢琴教师们的热情支持,并纷纷参与进来,一年一度的钢琴业余考级已成为遍及我国各大中城市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一桩大事。几年的实践表明不论是在这项活动的组织管理,教与学的质量考查,教学育人等各个方

  • 标签: 钢琴考级 钢琴演奏 钢琴教学 社会音乐教育 钢琴艺术 利弊问题
  • 简介:近年来,广西在音乐精品创作中,打造出了一位优秀的歌曲作品,如: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三月三九月九》,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老王》,获得中国音乐电视大奖的《壮家妹》、《北部湾情歌》,《人民公仆》。获得“文华奖”音乐创作奖的舞剧《咕哩美》,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一等奖的《歌圩》等。而创作这些,优秀作品的正是广西首批签约的七位词曲

  • 标签: 广西 音乐创作 签约 词作家 少数民族 北部湾
  • 简介:四、晚清变革与慈禧的功罪清宫戏剧经过嘉庆、道光年间的变革后,暂时转向了低潮。道光七年以后,宫中只剩下了习艺太监规模较小的演出活动。道光七年二月十二日,道光帝在召见禄喜时曾经说过:“每逢皇太后万岁爷万寿与年节,不能无戏,若连台大戏,一场上七、八十人者亦难,无非归拢开团场小轴子小戏就是

  • 标签: 内廷供奉 谭鑫培 承差 平署 伶工 演剧活动
  • 简介:太平天国的职官等级可能是历代王朝中最为复杂、最为泛滥的。在太平天国,王、侯各府设典乐衙,自丞相至指挥各行政机关设典乐馆,其中典乐馆具有典乐衙同样的工作和任务,通常我们将典乐馆同典乐衙相提并论,是因为它同典乐衙一样,皆是奏乐机构。王侯府中典乐衙里的典官有典乐和典锣之分。从职业来讲,典锣只主敲锣之事,典乐则主敲锣以外的其它所有吹打乐事。

  • 标签: 太平天国 典乐官 典乐 典锣 典风琴 八音盒
  • 简介:寺院道观中豢养着大批演奏音乐的僧人道士,老百姓把这些穿袈裟的人都笼而统之地称为“和尚”,但按照传统制度,他们属于供养庙的下层僧侣阶层,而不是供养佛的上层僧侣。依附寺院、以技艺维生的下层僧侣与知识僧侣分属两种性质的社会阶层,这是宗教戒律中和尚不事俗务与音乐活动的历史制度。杨荫浏与查阜西把北京智化寺演奏音乐的僧侣称为“艺僧”,而不称和尚,是深谙传统、颇有道理的用语。

  • 标签: 冀中民间乐社 寺院制度 艺僧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周穆王时期社会诸多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对因国力强盛、人们观念的转变而导致的各项制度改革以及对穆王时期形成的甬钟编列和音列用制对后世影响的分析,进一步论证穆王时期甬钟的编列、音列用制的改革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一次规模空前的礼乐制度改革的结果,是乐悬制度改革的体现。

  • 标签: 穆王时期 甬钟 编列 音列 乐悬制度 礼乐制度
  • 简介:和雇制度起源于先秦时的和买交易活动,至迟在两宋转折前后,应用于宫廷音乐实践。它对于后者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流动性极强的和雇乐人在宫廷举乐活动中补足在籍乐工的缺额,以及与相对稳定的在籍乐工在宫廷内的共同执事活动,大幅度沟通了宫廷殿堂、城市勾栏与乡村庙台音乐的表演内容与形式,从而使当时的宫廷音乐能够不断从民间市井音乐中汲取活力,最终走向了世俗化与多元化。

  • 标签: 和雇 教乐所 衙前乐 路歧 杂攒 嵇琴色
  • 简介:乐籍制度是北魏时期正式形成,清朝雍正元年正式废除,由官方制定的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制度。从项阳《山西乐户研究》中提出的乐籍制度视角切入,将国家仪式用乐与当下民间仪式用乐接通,可以解析乐籍制度之于中国音乐文化研究的意义。

  • 标签: 制度 乐籍制度 接通 中国音乐文化
  • 简介:沪江大学由美国浸会创办于1909年,选址于上海黄浦江畔。1920年,沪江大学招收四名女生。由此,沪江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将男女同校作为学校制度的基督教大学。开女禁后的沪江大学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成立了音乐系与音乐师范科,这使女子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权利,并为女学生们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推动基督教女子音乐教育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文将分别从课程设置、师资情况、学生情况等方面来阐释沪江大学的女子音乐教育状况。

  • 标签: 沪江大学 男女同校 女子音乐教育 音乐系 音乐师范科
  • 简介:梨园行会是中国古代行会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作为行业发展成熟的一种标志,梨园行会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特别是自清中叶以来,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戏曲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号称花部的地方戏曲遂成燎原之势。为了规范演出市

  • 标签: 会馆 梨园 外江戏 行会制度 广州 十七年
  • 简介:在佛教戒律之于僧尼“不得动乐”的规制中,印度佛教音声体系是由僧、俗两个不同群体共同完成的释俗交响系统;中土佛教音声是在印度佛教音声体系内所做出的元素置换过程,但却在周围“制度环境”的不断更替中经历了“僧尼非乐——僧尼破戒奏乐——伎乐供养僧尼化——俗曲佛用成为传统”的流变过程,原来由僧、俗两个不同群体共同完成的系统逐渐演变成僧尼独自完成。伎乐供养僧尼化并渐趋形成南北区域的地方性选择;当下诵经、器乐供养两大系统实为佛教音声体系流变之后的接衍、简化。佛教音声的历史发展表明:为用是佛教音声生存之本,制度是佛教音声为用之生态框架,为用与制度的博弈是佛教音声流变及其与世俗音乐关联的根本动因,亦是国家在场下佛教音声流变研究的重要维度。

  • 标签: 为用一制度 佛教音声体系 伎乐供养 历史流变 国家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