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朱载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五度相生”这一概念术语,但是,他在《律历融通》《律学新说》《律吕精义》中所阐发的一系列有关“五度相生”的内涵原理是明确清晰的,诸如黄生林、林生黄……,黄生仲、仲生黄……,以及“四折去一”“折去一”等。由此证明,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是摈弃“分损益”、运用“五度相生”的结果,缺少“五度相生”这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生律基础,“新法密率”无疑也就失去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 标签: 朱载堉 新法密率 四折去一 三折去一 五度相生
  • 简介:甲(表)在距今1200多年前唐朝天宝十二年,一个冬天的深夜,日本鹿儿岛海面上寒风凛冽,浊浪翻滚。海边停着一只从中国长江口开过来的日本遣唐使船,船舱里一位老和尚盘腿端坐在一张长方形的矮脚小茶几前,茶几上摆着一壶茶和两只茶杯。一个穿青灰色僧袍的中年人给两只茶杯里倒满茶水,然后,向老和尚恭敬地双手合十,躬身拜后退出船舱。

  • 标签: 法显 鉴真 遣唐使 长江口 长方形 中年人
  • 简介:关于“首调唱名”与“固定唱名”的选择与使用,长久以来都是音乐基础教学领域中富于争论的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两种唱名孰优孰劣的讨论叉呈升温趋势,但其中存在的误区却一直没有得到澄清,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从唱名的心理本质及其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讨论。从心理实质来看,唱名是表述音高及其关系的词汇系统,是人们借以记忆、组织乐音,进行音乐思维的载体。出于不同的使用目的,人们发明了不同的唱名体系。在对两种唱名的讨论中,一些参与者由于未能认清唱名体系、记谱体系与听觉之间的各自的心理实质与关系,从而导致问题的复杂化。本文将就其中出现的误区及其背后的心理实质进行深入的剖析。

  • 标签: 固定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 谱式 绝对音感 调式感
  • 简介:教育叙事研究可以针对真实的情景化教学,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景来阐述教学理论,使研究者直面教学实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理解。音乐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对音乐课程过程中有意义的教学事件,及其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经验的描述和阐释,发现或揭示内隐于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的教育理念。

  • 标签: 教育叙事 音乐教育 研究方法 学校音乐课程
  • 简介:"不行,如果射偏了,我的耶米会没命的。"退尔坚决不答应。"所以,为了你的儿子,你要百发百中。"该斯勒面带微笑,像是要看一场好戏。"爸爸,我相信您射箭的本领。您只要把我当成箭靶子就不紧张了。"耶米的鼓励让退尔信心倍增。当退尔准备从箭囊中取箭时,脑子突然灵机一动,巧妙地取出两支箭,并悄悄把其中一支藏在了怀中。此刻,广场上站满了围观的群众,在众目睽睽之下,退尔镇定地拉弓搭箭瞄向了自己的儿子耶米。

  • 标签: 故事 威廉 歌剧 儿子 灵机
  • 简介:文章以轮廓分析为出发点,详细阐述建立在音乐轨迹概念上,采用拟合曲线为音乐作品建模,以实现一种可视化的分析途径与表达方式。该文主要内容有:作为理论背景的轮廓分析简要介绍和该分析的理论论证、阐述,包括音乐轨迹概念、音乐参数标准数据格式转换、轨迹的函数和曲线拟合、轨迹的转换模型等。

  • 标签: 轨迹 可视化分析法 曲线拟合 建模 转换理论
  • 简介:山西鼓乐文化历史久远,1980年,襄汾陶寺遗址中出土的天下第一鼓——鼍鼓,奠定了山西鼓文化的基石,千百年的传承,鼓乐文化在山西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发展至今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类别,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象化标示。本文通过鼓乐器在祭祀,战争以及礼乐的传承中的使用,具体而详实的阐释了山西鼓文化的精神内涵。

  • 标签: 鼓乐文化 祭祀神器 争战用途 礼乐传承
  • 简介:耿柳新著《铁杆曲艺话今生——耿瑛回忆录》刚刚出版,就在辽沈曲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界内同仁纷纷称赞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耿瑛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自幼热衷文艺,尤其对曲艺艺术情有独钟。年仅13岁,他便创作了第一篇相声《抓特务》。岁月流淌,他的曲艺作品不断在各种报刊上出现,引起了辽东省有关方面的注目。“长安卿相出少年”,刚刚20岁,他便被辽东通俗出版社录用为曲艺编辑。从此,他成为“铁杆曲艺”迷,伴随着曲艺度过今生,并荣获了曲艺最高荣誉——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 标签: 曲艺艺术 三性 终身成就奖 良师益友 家庭影响 出版社
  • 简介:俄罗斯有很多享誉世界的音乐家,如鲁宾斯坦,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但提到苏联音乐教育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卡巴列夫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要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人。"卡巴雷夫斯基本着这样的教育思想,制订了《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对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音乐教学体系与方法更是优中选优,得到世界的认可。本文对卡巴列夫斯基的语言传递及如何在教学中应用作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 标签: 卡巴列夫斯基 音乐教育 启蒙教育 语言传递法
  • 简介:《当我们死者再生时》是易卜生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本文探讨了剧中与北欧神话的互文现象,并提出在《当》剧中暗藏着第重境界,即信仰层面的超越,以此来关照易卜生思想的发展与流变,以期对《当》剧做出新的阐释或解读。

  • 标签: 互文 第三重境界 超越性
  • 简介:古曲《梅花弄》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琴曲借物寓人,借景抒情,赞颂了梅花高洁芬芳、凌霜不屈的美好品格。曲调中的次反复之“弄”,是全曲特色,旋律线条一韵叹,回环往复,通过古琴泛音在低、中、高个徽位上的表现,生动阐释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中“梅花”之独特含义与美学意蕴。

  • 标签: 《梅花三弄》 古琴曲 曲调阐释 美学意韵
  • 简介:在蒂博代的眼中,年代不重要,学派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台上演奏的人与台下聆听的人,能在这一场两小时的音乐会中,找到一些足以对抗世间失意或颓丧的暖意和温情。

  • 标签: 钢琴家 音乐会 演奏
  • 简介:梅花,自古以来就以其清雅高洁的形象和不畏霜雪、傲世独立的精神为人们所尊崇。它和松、竹被誉为“岁寒友”,历来被诗人所题咏,被画家所描绘,被游人所向往。历代诗人赞颂梅花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标签: 《梅花三弄》 古琴曲 古典 孩子 诗人 画家
  • 简介:前言戏曲有文学与艺术双重性质,其艺术性又以演戏、清唱两种形式表现,先天基因就不单纯;兼之其创作与表演煊赫繁盛的明清二朝,同时也是出版业及娱乐业的高峰时代,戏曲选本作为文化商品,势必随着出版市场、娱乐市场的潮流变化。先天基因与时代风潮交织,造就了戏曲选本的复杂性。

  • 标签: 考述 戏曲选本 双重性质 形式表现 文化商品 出版市场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2010至2014年国际音乐教育类5本英语类研究型学术期刊共计661篇学术论文进行文献综述。聚焦国际音乐教育研究最新动态,重点对其中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育社会学、专业音乐教育及学校音乐教育领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详细分析。其中涵盖"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教学评估Assessment"、"身份认同Identity"等近年音乐教育研究焦点。本研究针对这些文献如何确立研究目的、选取研究对象、使用研究方法、归纳研究结论等方面进行详细评述。文章最后部分对近年文献研究中常见研究内容、常用研究方法、文献来源及行文结构进行概述,为我国广大学者了解国际音乐教育界最新研究动态及所运用研究方法、行文规范等,提供可资借鉴的导读及索引。

  • 标签: 音乐教育 学术期刊 研究状况 研究方法
  • 简介:著名古琴家吴文光继承传统,立足当下,在古琴音乐发展方面提出了“述作”之说,还将“‘完述作’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一种方法”,以自己打谱的琴曲为范本,释编了独奏曲、管弦乐、室内乐、重奏曲、独唱、合唱等多种体裁的现代音乐作品。吴文光的琴乐“述作”学说在继承中国古典阐释学传统的基础上,又借鉴了西方现代阐释学的观念,以古释今,从而赋予“述作”一词理解和阐释的新意,将其构建为当代琴学发展中传统音乐符号重建完型的核心理念。本文从继承性、创造性、现代性个向度对琴乐“述作”说进行了学理性的探讨,以期钩深致远,解读其所蕴含的创新意义及现实价值。

  • 标签: 吴文光 古琴音乐 琴乐“述作”说 阐释学 向度
  • 简介:音律是音乐的基底,它作用的天籁、地籁、人籁个世界,既是音乐性质和层次的种分类,也是音律作用的种不同音乐的表现样态。音律作用的天籁世界是泛音自然美的世界,它是宇宙永恒的自然秩序,它使音乐内蕴了简单性、和谐性、共振性、柔和性审美特质。音律作用的地籁世界是独特的异域美的世界。在自然律素构成的大块地域的音律形态中,使中西音乐从基底上有了分野;在各地方小块地域的特性音高形态中,形成了五光十色的音律样态,它是世界音乐形成色彩斑斓的根本。音律作用的人籁世界是数理人工美的世界,是音高体系及其乐音运动的人工数理规范。它既表现了音律的绝对精确与相对自由,数理结构与审美功能的对立统一,也显现了无数人为音律基底功能在优秀音乐作品的作用。以此方面的音律作用,对"律学无用论"的想法和言论予以回答。

  • 标签: 音律 作用 天籁 地籁 人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