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就如今而言,画画的多得不得了,这其中有画匹,有画匠,还有许多混事的,真正的艺术家并不多,画匹者,就是对艺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我感觉良好,心高气盛,自命不凡,没下过苦功夫,装束、举止却以艺术家自居,画匠者,只会照葫芦画瓢,中规中矩,艺术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激情与创造,混事的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明白,既没真本事,又想成名成家,盼着天上掉馅饼,常在外行面前炫耀自己的小技能。

  • 标签: 自我感觉 艺术家 画画
  • 简介:在经过现代艺术的洗礼之后,简单的美不再是艺术的主题。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让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在阻止人类的残暴行为上,美的外观毫无作为。艺术不再沉湎于美的外观的塑造,而是深入对人生真相的揭示。因为只有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美好生活的承诺才不至于是虚无缥缈的梦幻。为了揭示真相,艺术跟所有的虚假为敌,包括美。尽管当代艺术比现代艺术更加多元,甚至出现了美的回归的现象,但探求真实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揭示真实,是艺术一项尚未完成的使命。

  • 标签: 现代艺术 感觉 人生真相 世界大战 美好生活 当代艺术
  • 简介: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是它在反映客观世界,揭示人的内心感受时,以优美的肢体语言表达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而舞蹈感觉是指舞蹈演员在运用这种艺术传情达意、状物抒情时所表现出的艺术的美感。舞蹈感觉是舞蹈演员对舞蹈的表现手段的掌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及情感抒发的一种能力。所以,通常它成为衡量一个演员优劣的标准。由此可见,舞蹈感觉是每个舞蹈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或素质,是舞蹈教育中要认真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 标签: 感觉培养 舞蹈感觉
  • 简介:中国美学以自然为本体,自然即为道,美的最高境界是道,也就是自然;西方美学以神为本体,一直将神看做是美的最后归属.道在中国文化是有与无的统一,它不是言语的对象,中国古代文论认为"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与此相关,美学重视象,认为美在意象形以及意象的升华--境界,对意象与境界的把握是通过体验来完成的,因此中国美学重视体验的方式.西方美学以神为本体,而神又是通过言来布道的.言与逻辑、分析有必然联系,与之相关,西方美学重视认识,美是认识的对象.这就形成了西方美学的认识论传统.

  • 标签: 本体 自然 认识
  • 简介:卢梭的艺术是那么神奇,他甚至可以通过绘画将人们带入另一个世界,但这个一直过着贫穷生活的画家承受着很多嘲讽和奚落,"卢梭先生闭上眼睛用他的脚画画"。对于一生都生活在巴黎的艺术家来说,画面中出现如此多匪夷所思的原始景色让人不解,难道他在脑海里编造属于他的植物和动物?这些作品天真的风格并不现代,甚至有些笨拙,但却深入人心。卢梭迷住了当时的观众。一百年以后的今天,这些作品仍然令我们着迷。本文试图结合卢梭的成长经历和具体作品来剖析卢梭艺术的特殊意义。这些意义在艺术如此火热的今天,也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 标签: 灵媒 超现实 丛林主题 原始艺术
  • 简介:“囧”,本为古汉语中的生僻字,意为光明,近几年却在网络文化中流行开来。这个看上去像一个八字眉、嘴大张的方块字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在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频繁出现。在当代流行文化的表征体系中,“图”的意思并非如其本意一样可以一言以蔽,它夹杂着些许无奈、些许自嘲、些许调侃……总之,你可以用“并不那么如意”“有点郁闷”或“有点悲伤”来体味它的意思。

  • 标签: “囧” 都市人 结构 感觉 网络文化 表情符号
  • 简介:<正>在《空旷也是宇宙》中有这样的诗句:“一切从头开始/感觉了空旷也是宇宙/身在空旷里独舞/心在宇宙中飞升”。这是诗人牟心海诗集《空旷也是宇宙》的主题词、传播词。它向读者发出一个崭新的信息:牟心海多年来一直在“丝绸之路”上寻梦与苦吟,寻找那久已失落的中国古文化的辉煌;我曾把牟心海通过诗学重建历史文化的努力概括为与郜元宝所说的“弑父”相反向的“寻父”情结;进入90年代以来,牟心海在现实的境遇中反复研究后,他放弃了“寻父”的想象性的理想情怀,以一种更加超拔的姿态面对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已从历史文化记忆的时空超拔出来,从社会现实的种种纠葛中解脱出来,“一切从头开始”,以崭新

  • 标签: 牟心海 诗歌 诗集 | 文学评论
  • 简介:西方近现代美术与传统美术在面貌上拉开距离,有着环境、时代、绘画本体的诸多因素,更有着画家主体的自觉因素。本文首先阐述了色彩本质对于人类艺术及生命活动的影响,进而分析西方近现代画家色彩感觉的逐步发现:由静态的色彩感知到动态的色彩感知。它们印证出色彩感觉发展的层次和递进过程。

  • 标签: 色彩本质 色彩感觉 静态的色彩感知 动态的色彩感知
  • 简介:现代美术思潮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它好就好在现代美术工作者终于开始重视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去观察社会,去研究艺术自身,去把握自己作为人的本质从而升华为艺术个性,实现独立的艺术风格。艺术的教育史并不太长,学院式的教学方式则更短,它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不可能固定在一个模式上。美术史上确有过象安格尔那样的美术院士,企图把自己的方法作为唯一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不过其结果并不佳。如果对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稍加反思,就会发现,其中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忽视建立学生自己的视觉方式和真挚的艺术感情,以至扼杀了不少青年学生的艺术

  • 标签: 高等美术教育 美术工作者 艺术风格 现代美术 安格尔 艺术个性
  • 简介:一、老上海月份牌广告“芝华士12年”向中国市场推广的时候.在广告《老上海的回忆》里是这样一个故事:“祖父是爱酒的,童年的杰就知道威士忌是当年祖父的最爱.尤其是那个从苏格兰来的叫芝华士的威士忌……杰每次去酒吧.都会要芝华士威士忌。他想品味一下这液体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祖父数十年念念不忘。”杰是一位上海白领.毕业于经济系.供职于证券业。

  • 标签: 月份牌广告 新感觉主义 威士忌 市场推广 上海 祖父
  • 简介:一这是一个纯美摄影艺术的标题,全赖对自然感觉的敏锐和理解的深度。看上去,车刚的大多数影作象西藏自然的一幅幅标本。粗犷的多,细致的少;深沉的多,典雅的少。然而,无论从感觉上或是逻辑上他都无比贴近于自然,他尊重自然,甚至几乎膜拜自然的程度——当然我指的是他的摄影艺术。

  • 标签: 摄影艺术 大众摄影 现代摄影 摄影作品 中国美术馆 系列作品
  • 简介:实验动画作为艺术性动画片,一直凭借形式上的革新和内涵上的探索改写着动画的历史.实验动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叙事模式、表现形态和社会功能三大方面,真正了解实验动画的本质——创意的表达和实现,对主流动画创作经典作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研究实验动画创作规律,也对中国当代动画创作有着深刻的借鉴和影响.

  • 标签: 实验动画 本体属性 创作规律
  • 简介:四明南词是我国众多说唱音乐中最富有江南特色的一种说唱音乐,它的"文"与"秀"被文人雅士称绝。其音乐创作手法的丰富多彩,特别是用最少的音乐素材变换出多样的音乐曲调及唱腔,可认为是四明南词音乐创作的一大特色。

  • 标签: 四明南词 音乐 变化
  • 简介:音乐本体包括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元素。岩洞村作为“嘎老”传唱的中心地区,歌唱风格婉转轻柔、舒缓缠绵,享有“侗族大歌之乡”的美誉。岩洞“嘎老”通过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的有机结合,不但展现了音乐的独特魅力,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透过文化视角,洞察和分析岩洞“嘎老”音乐本体的文化内涵,以期对其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解读。

  • 标签: 岩洞“嘎老”音乐 旋律 节奏 文化
  • 简介:中国当前的戏剧艺术教学急需探索新的理念与方法.以往一些陈旧的戏剧观、艺术观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戏剧教学的概念化、僵硬化,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偏离了戏剧教学的美育本质.而真正回归戏剧本体,以新的戏剧观、艺术观、审美观引领戏剧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进入戏剧情境,把艺术分析与生命体验融为一炉,把生态智慧与人类情怀熔铸一体,把审美感通与人格重建结合起来,有助于真正实现戏剧教学的目的.

  • 标签: 戏剧教学 进入情境 直感本体 人格重建
  • 简介:道家思想之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但这种影响并非互不相关,而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因此,较之老庄著述中的若干命题,道家本体论思想更应该视为影响的原点,在"大音希声"、"虚静"、"言不尽意"这些常被人谈及的命题之后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指向,即道家本体论思想;而且正是这一点构成了上述命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并成为中国古代文艺创作理论的哲学渊源.

  • 标签: 道家 本体论 玄学 艺术创作论
  • 简介:前些天,与一位非常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交谈,和以往不同的是,谈到二人转时她不再兴奋,而是多了几分忧虑。她说,前两年有位同行写了一篇题为《二人转究竟还能走多远》的文章,她还和许多人一起讥讽他,说他吃饱了撑的,二人转这么火,怎么可能没有前景呢!近两年,她的看法改变了,对二人转的前景也产生了担忧,有时想起来还觉得很可怕。

  • 标签: 二人转 艺术 本体 演员
  • 简介:小剧场固是西方的发明,但戏曲却是中国的专利,两者的结合不仅存在磨合的必要性,更是具有创造的可能性。除了演出场地小而随意、音乐配器简而精炼、剧情角色寡而多样、观众人数少而互动、制作成本低而高效等小剧场的共性外,小剧场戏曲更应从戏曲和剧种-也即中国的本体出发,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作突破性的探索,力求更独到的思想观念、更独特的艺术表达,并以此赢得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 标签: 中国 本体 西方 源头 艺术表达 小剧场
  • 简介:在对待客观物象的审美态度上,石涛主张移情说,"山即海,海即山也".通过审美移情而获得的美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价值感,即物我同一.石涛认为自己与山海都是知音,"山海而知我受也".通过我与物的同化,由此感受到物物之间的同化.同化表现在艺术创作上是一种替代,绘画的刨作过程就是寻求替代的过程.石涛在审美判断上提出"不似之似",这是形神关系的理论延伸.石涛认为:其原因一是艺术家的气质不同,二是在于大自然时间的变幻无常,三是由于物象空间与人的关系转换.所以,绘画的形象永远是偏离对象的.

  • 标签: 石涛 绘画 艺术创作 审美判断 艺术家 形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