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商代青铜礼器中最典型的是铸鼎,而青铜鼎上的龙纹作为一种富有时代特色的通天纹饰,成为浓缩了商代先人政治与宗教思想的"活化石"。殷商晚期,是青铜龙纹发展的鼎盛时期。龙纹不仅反映了商代先人的审美情调,也体现了殷商时期人们的审美倾向。

  • 标签: 青铜龙纹 审美特征 形式风格
  • 简介:柳子戏是山东、河南、河北及苏北一带广为流传的弦索声腔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老剧种之一。笔者以《玩会跳船》为例,通过对柳子戏的声腔、表演形式、女性思想等宏观、中观分析,探讨了柳子戏地域戏曲文化所蕴含的独特品质与魅力所在,进而揭示这一鲜活原生态剧种的审美特征

  • 标签: 柳子戏 《玩会跳船》 声腔 表演形式 女性思想 审美特征
  • 简介:2011年末至2012年初,5000万台币投资的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掀起观影热潮。在台湾、香港均取得令人瞩目的票房佳绩,而该片在大陆公映前,尽管网络上已有未删节版视频流传,但公映后还是取得了7683万人民币的票房。这样一部怀念青春、怀念初恋的电影所取得的惊人票房连导演九把刀都很惊讶,不停“谢票”。在内地电影人感叹这部台湾青春片的票房奇迹时,不知是否有人记起在《那些年》之前,大陆早已有导演在感怀青春,并感动了众多的70后、80后。2010年末,肖央导演的42分钟短片《老男孩》风靡网络,

  • 标签: 心理慰藉 台湾电影 映照 2010年 《老男孩》 青春片
  • 简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汴绣具有鲜明的地域艺术特征,是开封地方文化艺术的形象载体和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开封汴绣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以及图式内容的研究,探析如何保护汴绣工艺,以推动汴绣在中原开封的发展,立足现代,弘扬民间艺术。

  • 标签: 汴绣 艺术特征 保护发展
  • 简介:笔者从创作的角度出发,以张维良先生所创作的竹笛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作品各项属性的提炼与分析,试图探寻先生在竹笛创作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独到个性,同时,通过作品的气质表现,挖掘张维良先生创作理念中的"新文人"特征

  • 标签: 张维良 竹笛 “新文人”
  • 简介:湖南湘西通道侗族自治县南部的侗族古村落群,素有"百里侗文化长廊"之称,鼓楼和风雨桥是其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代表,其中通道坪坦廻龙风雨桥是湘西侗族地区结构严谨、造型独特的民族桥梁建筑典型。廻龙风雨桥独特的造型设计理念和梁、柱及构件的装饰艺术,不仅体现了侗族人民的艺术思维观念与审美理想,而且承载着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因为廻龙风雨桥对于侗族人民来说,不只是作为交通工具而存在,它还是坪坦侗族信仰崇拜、祭祀仪式的宗教场所,以及族群组织与结构的政治化秩序场所,并且风雨桥的造型观念与装饰艺术都凝聚了典型的侗族文化特征

  • 标签: 侗族 廻龙桥 建筑 装饰艺术 文化
  • 简介:灾难深重的故事背景也许更能成就一部厚重深刻发人深省的作品,关键是如伺叙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是我们民族永远抚不平的伤痛,也是中国电影绕不过去的主题。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以下简称《金》)再一次选择这场民族伤痛作为叙事的背景,

  • 标签: 叙事心理治疗 电影叙事 金陵 “南京大屠杀” 1937年 故事背景
  • 简介:纵观我国1981~2011年的音乐审美心理的相关文献,其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起步阶段和21世纪以来的飞速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见证了我国音乐审美心理研究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重大成就。但由于我国把音乐审美心理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历史并不长,我国音乐审美心理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应用研究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 标签: 音乐审美心理 中国 发展历程 阶段特征
  • 简介:本文是以震害中个人自救减灾模式为主要的研究平台,探讨了现有地震灾害中个人应急自救产品的设计问题。并引入"危机决策理论"等心理学研究成果,为自救产品的设计研发探寻本源性的心理学依据。

  • 标签: 危机决策 自救产品 设计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