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创造社研究在2090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专著水平较高,并在创造社青春文化品格、创造社与五四文学革命以及与中外文化的关系、创造社的文艺批评观等重要课题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后期创造社研究的薄弱,文体研究的冷热不均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 标签: 90年代 创造社 研究
  • 简介:2090后,处于多元意识形态冲击下的中国当代影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90后的中国影视艺术主要在审美深度的削减、审美趣味的转向和审美泛化三方面呈现出与传统影视作品不同的美学风貌,具有思想内容越来越浅平化、世俗化,身体美、暴力美彰显,科技美、时尚美成为新的美学元素的主要特征。

  • 标签: 当代影视艺术 审美 嬗变
  • 简介:2090是中国整个诗歌在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的夹缝中重新寻找出路的时代。接受者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取向的转移,其他文学样式和文化样式的挑战以及诗人自我的重新定位和新诗艺术探索在路向选择上的迷茫,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形促使新诗的发展走向了低谷。然而,在整体的冷落、萧条中,女陛诗歌却未呈现出“世纪末”的衰微之势。相反,经过2080必要的发育和自觉的奋进,它依然处于生机勃勃的发展期。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女性诗歌 中国 20世纪80年代 花朵 文化转型
  • 简介:208090,虽然只是短短的10之差,但审美活动却发生了重大变异。80审美活动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场域,在艺术作品中,人们用心灵去体验高尚的灵魂,在体验中升华自己的精神。艺术家们关注人民、国家的命运,其作品中“讲述关于一个人和个人经验的故事时,最终包含了对整个集体本身经验的艰难叙述”。而在90的审美活动中,审美阈限已经突破传统的艺术范畴,走向更为广阔的日常生活,精美的日用品、广告、时装等都成为审美对象。审美活动中,更多的不再是灵魂的提升,而是感官的直接接受,是对于世俗生活的关注,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世俗化的取向。一、生活与审美的同一化:变异中的审美新风格2080,审美活动高于日常活动,具有神圣性、神秘性。而90,审美活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艺术领域,逐渐地与日常生活同步化、同一化,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日常用品的审美化。80审美活动多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强调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性。作为审美对象,艺术是一种高高地悬浮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它在理想的意义上为人类枯涩的生活增添亮色,为人的精神超越提供通途。马尔库塞曾说:“艺术和艺术人物的纯洁人性所表现出的统一体是非实在...

  • 标签: 世俗化生存 关注世俗化 审美新
  • 简介:1932,随着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2030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进入了繁荣时期。总结30语文教科书的特点,借鉴其中一些对当今教材编写有意义的经验和启示,实现对30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实意义。

  • 标签: 30年代 语文 教科书 启示
  • 简介:摘要2020,由于革命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陆续创办了一些刊物。下面本文对此进行论述。

  • 标签: 20世纪20年代 创办 刊物
  • 简介:<正>进入2090,诗人辛笛已年近八旬。尽管日渐年迈体衰,但作为诗坛一棵长青树,他仍然笔耕不辍。就诗歌创作而言,这一时期辛笛的诗歌主要以旧体诗为多,《听水吟集》即收录了其自1990~2002创作的旧体诗一百三十余首。辛笛在这一时期同时创作了近30首新

  • 标签: 断春 诗歌创作 现代主义诗歌 冯至 中国新诗 古典诗词
  • 简介:本文着重探讨香港的早期散文。此时期的香港散文,对于编写香港文学史是不可或缺的资料。从内容看,香港作家关心时政,揭露社会贫富不均,写人性的美丑等;艺术上,整体水平虽不及大陆,但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有的艺术造诣很高;文中还探讨了香港作家与大陆文坛的关系。

  • 标签: 香港早期散文 关心时政 艺术造诣
  • 简介:伴随着后现代性解构模式的张力建构而来的,是2080西方文论从"文学理论"到"理论"的话语变迁。"理论"的建构以对"常识"的质疑为前提。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系统的喜好、选择得以呈现的常识性观念,只能在具体的历史理解中获得自身的意义与价值。理论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其自反性,我们应对理论自身的有限性和有效性展开更为开放的反思与更为理性的批判。

  • 标签: 文学理论 理论 常识 自反性
  • 简介:前不久,在《中国戏剧》又发起了关于中国戏剧的前途和命运的讨论,这不仅使我们联想到在2080,也是《中国戏剧》发动的戏剧观问题的大讨论。那一次论战据说也是关乎中国戏剧的命运和前途的,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这次论战,看看那时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解决了,哪些是没有解决的,那么就免得在那里作一些“三岔口”式的论战。常常回顾历史,可能会让我们更清醒些,更聪明

  • 标签: 中国年代 回顾思考 年代戏剧
  • 简介:  1990第二期的《文学自由谈》曾发表一篇文章,标题是《被遗忘的土地》,说的是广西文坛寂寞萧条的状况.的确,在中国当代前3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广西文学乏善可陈,屈指可数的几个有着全国知名度的作家作品,大概就是小说家陆地、诗人韦其麟和戏剧《刘三姐》,1979,广西作家李栋、王云高合写的《彩云归》获得当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大概就是1985前广西文坛所取得的最为显赫的业绩了.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仅有的这几个作家作品,无不与壮族有关.陆地、韦其麟、王云高是壮族作家,陆地的代表作《美丽的南方》写壮族地区的土地改革生活题材,韦其麟的《百鸟衣》是对壮族民间传说的再创作,《刘三姐》的人物故事同样来自壮族民间传说.  ……

  • 标签: 全面突围 小说创作 崛起年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三十,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另一方面新疆民族问题爆发。国内外危机的加剧引发了知识分子对新疆局势的关注,提出了开发新疆的观点。

  • 标签:
  • 简介:2080以来,《聊斋志异》与侠文化的专题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主要体现在蒲松龄的侠义思想、《聊斋志异》中侠义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比较研究四个方面。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这一专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

  • 标签: 聊斋志异 侠文化 研究 综述
  • 简介:新诗该向何处去?在这个问题上,整个20五六十年代的文艺政策是相当混乱的。诗中的'我'要么是去个性化的、被物化的,要么是与一个乌托邦式的'大我'融合到了一起。而'大跃进'时期盛行的'假大空'诗学排挤真实的人性,以消减富有创造力的主体为前提。直至2060初期,一些主要出身于高知或者高干家庭的年轻人组建了地下文化沙龙和诗人社团,开始发展以美学精英主义为基础的另类诗学。2060末70初,'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杰出代表构成'朦胧诗人'的前身,在他们的诗中,'我'的力量被大大地提升到了一个完胜的、神奇的高度,以超越那个压制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语言系统内部已经发生了语义的转换,这也给80以前的地下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们通过对一些语词的正话反说,不断推陈出新,但与此同时,那些在二律背反中保留下来的二元论思想却成为他们诗艺继续发展的桎梏。

  • 标签: 中国新诗 地下文学 朦胧诗 现代主义 现代性
  • 简介:<正>盲妇保罗·斯特兰德PaulStrand摄(1890~1976)出生于美国纽约中产家庭的保罗·斯特兰德,12岁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架照相机。他在中学读书时的级任导师正是摄影大师路易斯·W·海因。当时已经算是摄影界元老的海因经常带学生去著名的"291画廊"参观摄影展。斯特兰德在前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最终选择了摄影作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 标签: 斯特兰德 摄影大师 海因 STRAND 画意摄影 梦幻世界
  • 简介:受“五四”思想洗礼而觉醒的巴金1921开始写作。对巴金的评论和研究。肇始于1929初轰动文坛的处女作《灭亡》问世以后。从这时到40未,巴金作为创作成果丰硕并有广泛影响的重要作家,深受青年读看群的欢迎以及评论界和新文学史家的重视。鲁迅和郭沫若分别在30和40对巴金作过肯定和褒

  • 标签: 20世纪 巴金 中国 文学 作家
  • 简介:20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借助于电影的广泛影响在社会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一是参与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群众斗争,鼓舞了当时民族危机存亡关头的抗日救亡运动;二是中国近现代流行歌曲的先声。当时广为传唱的歌曲有相当数量都来自于电影歌曲,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歌曲为我国近代歌曲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三四十年代电影歌曲 抗战歌曲 流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