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后中美关系的缓和发展过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20世纪60年代后中美关系的缓和发展过程

王亦非

——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为视角

王亦非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D8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要:从6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来评析三个联合公报及其内在联系,就不难看出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的原因在哪里,找出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深层原因,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台湾问题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出现过曲折、起伏、停滞甚至倒退,但是两国关系的大局并未被突破。所有这一切都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们具体来看中美之间是如何从紧张对抗演变到缓和建交之前,我们要先对这一“缓和”过程进行一个理论界定和划分。在国际关系中,“缓和(détente)”一词意味着紧张国际局势的和缓与松弛。《武力与治国方略》一书中曾对“缓和”这一术语进行了定义。过程可以由“缓和”开始,并且可能发展为“接近”;这有可能导致“协约”。此后,可能出现两种进一步的发展:一方或双方推行对另一方的“绥靖”,并且(或者)双方会结成“同盟”。

二、中美“缓和”的过程——三个联合公报

(一)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缓和、接近阶段

在二战后2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一直奉行遏制新中国的政策。到60年代末,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对华政策。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首先,1969年入主白宫的尼克松认为,世界格局已发生巨变,出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力量中心,如能改善美中关系,将有利于美国利用各种力量的对立斗争,以维持美国的领导地位。其次,美国在越战中不能脱身,已使与之争霸的苏联大获其利,美国希望从越撤出,认为改善对华关系将有利于它自越脱身。所以,70年代初开始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双方共同的需要。由于双方找到了共同的战略利益,互相释放改善关系的信息,减少敌对行为。这样便有了1971年7月9—11日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2月21—28日的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由“缓和”阶段进入“接近”阶段。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关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台湾问题,中国方面重申了自己的原则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美国对台湾问题则表示了如下立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战略安全方面的考虑,使得中美两国能够越过障碍,实现关系正常化。虽然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但中美双方没有让台湾问题阻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树立了一块重要里程碑。

(二)中美建交公报——协约阶段

《上海公报》签署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中美两国国内局势也出现了变化:美国尼克松总统因为“水门事件”下台,中国进入“文化大革命”后期。这些因素导致中美关系并未因《上海公报》的签订而取得实质性进展。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苏联出兵阿富汗和美国在伊朗解救人质事件中遭遇失败,美国卡特政府开始考虑推进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也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政治基础。1977年8月,美国国务卿万斯访问北京,他与邓小平副总理就中美两国的建交问题进行了战略性磋商。从1978年7月开始,中美双方通过不同的外交渠道展开了建交谈判。由此,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过程转入“协约”阶段。

1978年12月15日和16日,中美双方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公布了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两个相互仇视数十年的大国,终于结束了敌对状态,使双边关系开始正常化。《建交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建交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曾确认的各项协议和原则。公报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双方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事业”。

中美双方在《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中只是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并未达成共识。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这一“协约”阶段,双方认识到有相近的看法和利益,但谅解只限于某些问题,关系的改善未达到结盟地步。

(三)中美八.一七公报——绥靖阶段

中美建交以后,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发展。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些错误做法严重妨碍了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1979年3月底美国国会通过、4月10日卡特总统签署了《与台湾关系法》。该法严重违反了中美建交公报及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所谓“保证台湾安全”问题上,该法有关条款实际上变相恢复了美国在中美建交公报中承诺将予以终止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甚至有些内容有过之而无不及;二是在美台关系性质问题上,该法有些规定实际上是把台湾当作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力图使美台关系带有官方性质。该法还明确规定:为执行上述政策,美国要继续向台湾提供“防御物资”和“防御服务”。中美建交后,美方又违反建交原则制定如此法律,说明美国政府既想改善中美关系,又想继续控制台湾。这种“一中一台”方案的翻版粗暴干涉了中国内政,严重损害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中美关于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谈判前后历时10个月,经过极其艰苦的谈判,中美两国政府终于在1982年8月15日达成协议,并于8月17日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的发表使中美关系暂时渡过了危机。它在重申前两个公报的原则基础上,重点对售台武器问题进行了处理。美方做出了想要解决问题的积极姿态,承担了逐步减少售台武器,直至最后解决这一问题的诺言。这无疑是美国方面值得肯定的一个进步。八?一七公报使中美双方在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方面取得了进展,为消除两国关系中的严重障碍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三、结语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双方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因此它们没有也不可能彻底解决台湾问题。中美为了共同的战略利益互相妥协,但是,双方长期的敌对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决定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向对方彻底让步。尽管三个联合公报没能彻底解决台湾问题,但它们是中国在反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的斗争中取得的三大成果,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历史反复证明,美国遵守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就顺利发展,反之,中美关系就出现危机,因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根本最敏感的问题。

[1]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我们时代的外交问题[M].时殷弘,周桂银,石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3]孙岩.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亦非(1987-)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现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亚太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