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表现了在美国文化浸润下成长的女儿与带着浓重中国气息的母亲的冲突。中国母亲这一'他者'形象,既体现了以美国文化为主的移民子女对于中国母亲的认识,又渗透着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分析谭恩美作品中塑造的中国母亲形象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形象,能够解读夹缝中成长的女儿们的双重文化身份。

  • 标签: 中国母亲 他者 文化形象
  • 简介:美国的犹太作家大都来自东欧或是该地区犹太人的后裔。犹太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宗教乃至民间传说等,构成了犹太人成为一个民族的属性和特征。身在美国的犹太作家虽远离东欧和以色列,但他们不忘自己的民族本性,并以此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归宿。

  • 标签: 犹太人 哥伦布 反叛 民族传统 犹太作家 历史文化
  • 简介:被誉为"新的海中之岛"的新西兰,太阳比中国早升起来5个小时。在新西兰逗留的4天里,我们实际上就在北岛的奥克兰和罗吐鲁阿之间来回奔走。在这仅有的4天里,几乎天天都是细雨濛濛,太阳只是在中午偶尔露一下脸。不过,细雨带来的清新空气和宁静,给了我们沿途的好心情。

  • 标签: 新西兰 华人 奥克兰 中国留学生 说英语 文化沙龙
  • 简介:王性初,1939年出生于福州,现定居美国旧金山。从上世纪80年代末移居美国至今,王性初笔耕不辍,是少有的集诗歌、散文、随笔等创作于一身的颇具代表性的华文作家。身处异域文化的国度,却能几十年坚持用汉语写作,王性初似乎“乐此不疲”。迄今为止,王性初的著作包括诗集《独木舟》(1989年)、诗集《月亮的青春期》(1998年)、散文集《蝶殇》(2002年)、诗集《王性初短诗选》(中英对照,2002年)、诗集《孤之旅》(2005年)、诗集《心的版图》(2006年)、随笔文集《美国250))(2010年)、诗集《行星的自白》(2011年)等等。

  • 标签: 诗歌解读 王性初 美学追求 《月亮的青春期》 诗人 姿态
  • 简介:在海外新移民的中国写作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文革经验和文革记忆的占据了相当的数量,其中一些作品在西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作品赖以产生的特殊环境,使它们成为了一种很好的样本,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文革书写和移民经验两方面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语言、体裁、题材和价值评判这几个方面对海外华人文革写作的状况进行概括的介绍。

  • 标签: 海外华人 文革写作
  • 简介:<正>给散文进行年度评奖,简直是大海捞针,比什么海选都难。一年里,全国各地报刊不知道发了多少篇散文,而这十几个人组成的评委会视野再宽,也无能为力触及到所有的报刊和所有的散文。因此,这种推荐和评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肯定会大海遗珠。但是,《散文选刊》举办的这项工作是一件非

  • 标签: 余秋雨 不知道 迟子建 刘亮程 郭文斌 文化品格
  • 简介:中外风俗差异、语言不便、就医程序繁琐等问题,成为海外华人求医路上的障碍。如今,国内外的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华人的医疗需求。多管齐下,切实保障海外华人的健康利益。华人医疗困难多英国广播公司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在英中国妈妈生产后不出门》的文章引起了各国华人的大量转发,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女性生产后“坐月子”的风俗,并呼吁英国各界应理解华人群体,为华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 标签: 海外华人 就医 英国广播公司 医疗需求 中国女性 医疗机构
  • 简介:19世纪美国作家布莱特·哈特在很多作品中都写到在美国西部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形象复杂多样,彼此交织,对进行单一道德评价的形象研究提出一种矫正。

  • 标签: 布莱特·哈特 华人形象 美国西部
  • 简介:<正>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作用,互联网络的快速扩张,极大地加快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或趋势.在全球化的文化发展状态下,包括华人文学在内的华人文化的宏观的地位和命运再度为我们所关注.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于所谓“多元共生”的、“互融互补”的世界文化新格局、新秩序的呼唤.文化价值理论的探讨,需要进一步地、自觉地深入展开.尤其是就根本性的华人文化的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问题的讨论.

  • 标签: 华人文学 华人文化 意识形态 政治无意识 文化全球化 文化价值理论
  • 简介:10月20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暨粤剧华光师傅诞"海内外华人粤剧粤曲展演",在广州市多宝路宝庆园正式拉开帷幕。当晚,展演活动继续在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粤剧文化广场举行。本次展演活动由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荔湾区多宝街办事处党工委、多宝街办事处、荔湾区文联、广东八和会馆主办,广州电视台《南国红豆》栏目组协办,广州粤艺发展中心承办。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展演活动 广州市 粤剧 粤曲 广州电视台
  • 简介:特别提示:她是第一位爱尔兰大学生论文获奖的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成为该国卫生官员的中国人,同时她也是第一位受邀登上国际琢境健康会议做专题演讲的中国人。房佳,一个曾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美丽的中国女孩……

  • 标签: 中国人 国际 女孩 华人 讲坛 学生论文
  • 简介:受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波及,四川红华实业有限公司突遇有史以来最强震袭,主辅生产系统顿时纷纷告急:主工艺厂房瞬间停电,部分机组停机!电网351线陡然无负荷,3#主变过负荷!生产水管网3台运行机组跳闸!供汽锅炉燃烧极不稳定!地下库大面积墙体、地面裂缝!生产区多处围墙垮塌!铁路专线因山体滑坡阻断产品、物资运输……主产品生产安全形势万分危急!

  • 标签: 抗震 化工生产 员工 应急指挥 应急预案 地震灾情
  • 简介:“春江花月夜”同意境全球华人诗歌大赛颁奖9月27日在千年古镇瓜洲举行。今年3月。人民文学杂志社、扬州日报社、扬州市邗江区委宣传部、瓜洲古镇共同启动“春江花月夜”同意境全球华人诗歌大赛,向全球华人征集诗歌。共收到来自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海外以及国内省、市、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华人的诗歌作品近万首。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李敬泽、诗人雷抒雁等9人组成的评委会无记名投票,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50名,其中《月光干草》获得特等奖。

  • 标签: 诗歌作品 华人 大赛 颁奖 春江花月夜 无记名投票
  • 简介:<正>1.司马中原(本名吴延玫),男,1933年生,原籍南京,生于淮阴,台湾专业作家。2.许台英,女,1950年生,南京人,台湾小说家,电视编剧。3.何永怡(笔名姬小苔),女,1954年11月8日生,南京人,台湾专业作家。4.陈康顺,男,1931年9月生,南京人,台湾出版家、散文作家。5.贡敏(原名贡宗耀),男,1930年12月3日生,南京人,台湾剧作家。6.贾亦棣(宇耀恺),男,1916年生,南京人,台湾戏剧评论家。7.马以工,女,1948年生,南京人,台湾

  • 标签: 专业作家 海外华人 台港 南京市 台湾出版 台湾小说
  • 简介:丰子恺先生是二十世纪杰出的画家和作家,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为向文学先辈学习,承继华语文学优秀传统,同时在更高层次上彰显丰子恺故里的文化魅力。桐乡市人民政府和美文杂志社联合主办首届“丰子恺杯”全球华人散文大赛,现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散文作品。

  • 标签: 散文作品 丰子恺 征稿启事 大赛 华人 市人民政府
  • 简介:在有关海外华裔族群研究和离散研究中,中国性这一概念正在经受着细致的考察和检视。有学者建议将“中国性”看成是“不同个体和群体与由全球资本主义及相伴随的各种现代性产生出的力量和进程间形成的种种关系”。在这样的考虑下,诸如中国文化之类的词语就必须被当成是一连串的话语比喻,它们“是被其他文化术语持续而反复地形塑出来的”;这些词语“不仅仅是在解释何为中国身份”,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所谓的中国身份及对应的跨国实践,因此就有必要予以解构和研究。”我非常赞同他们的主张,即不能将中国看成是“一个总是具有优先性的本体论或认识论位置”,相反我们需要看到处于“灵活性状况下的海外华裔生存经验,这些经验总是面貌各异且不断变化的,并且反过来参与了对灵活性状况的重构”。我的这篇论文将沿着这一主张继续前进,目的在于通过对海外华人故事的讨论发掘出中国跨国主义中尚未被触及的一些问题。

  • 标签: 海外华人 作家作品 中国身份 跨国实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今年暑期,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又经受着摄氏40度高温酷暑,至今,尚未立秋,滚滚热浪已经三次袭击武汉.我因种种事情缠身,不能赴外地避暑,只能在斗室之中驰骋想象,神往于湖光山色、江河瀑布的美丽壮观景色.正在这时,李松林君送来了《台港澳及海外华人散文名作鉴赏》一书的复印件,敦促我实现我久已答应的诺言——为此书写一篇“序”.于是,我暂时避开酷暑,坐在如同水、陆、空交通工具嗡嗡响着的蹩脚空调房中,翻阅着那些沐浴着南国薰风、又大多有过浪迹天涯经历的作家们的名作,接触到广袤的异域风光,窥见了人生世相的百花图镜,领略到曲折隐幽的心灵世界,就好象经历了一场特殊的旅游生活一样.应该说,本书作为一部与小说、诗歌、戏剧等文类大不相同、“不拘一格”、“法无定法”的散文选本,它的编选是有识见的,评析是有功力的,必将给读者带来一份真正情趣相生、思悟互见的高品位的精神食粮.我想,概括起来,这些入选的散文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首先,题材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在大陆、台、港、澳,作品多为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则较少见到.而散文作为注重个人话语充分自由、最能吐露作者心曲的文学样式,更容易见出异域题材内容的新颖丰富的内涵.从纵向发展上看,本书所选内容从本世

  • 标签: 海外华人 台港澳 散文 中华文化传统 题材内容 风格文体
  • 简介: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直接接触的大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中国广东农民赴美淘金,开采矿山、开发农业、修筑太平洋铁路,早期赴美华工与美国人民共同开发美国西部,但这段共有的历史经历却不能被当时的美国社会认可,华工不能获得尊敬,反而遭受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排斥和歧视。

  • 标签: 美国华人 中美关系 太平洋铁路 社会认可 开采矿山 中国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