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这是当代希腊著名作家卡赞扎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米哈伊家族三代人,尤其是米哈伊队长的经历,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克里特岛人民为摆脱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

  • 标签: 《自由或死亡》 希腊 当代 卡赞扎基 小说
  • 简介:<正>我无数次目睹惨遭杀戮痛苦死去的可怜的动物,但我不曾帮助它们,见死不救是人类对它们的基本态度;我无数次目睹在几乎无法生存的恶劣生存环境里艰难挣扎的动物们,心里也生起怜悯之情,但这仅仅是旁观者稍纵即逝的感情,我很少为改善它们的命运做点什么:我无数次得知,许多生灵正在灭绝,一位生态学家告诉我,地球上的生物每小时灭绝75种——而且这个速度还会加快,也就是说,每分钟都有一种生命永远消失了,而创造一个物种,却需要亿万年的时间。我们对此却浑然不觉,陶醉于消费文化布置的霓虹里,我们以为享乐的盛筵会天长地久,我们顾不得懒得问一声:莫非,我们能在生灵的血泪里,在自然的废墟上,建筑起人的永恒天堂?这些年里,我常常为此陷入痛苦和愧疚的情绪之中。但除了写过一些悲天悯的文字,我并没有为量伤害的大自然和生灵们做过什么,比如:栽植一片树林,澄清一河浊水,制止一次山崩,援助一群迁徙无路的候鸟……今天,我握起无力的笔,写下这些疼痛的文字,是哀悼,也是自责和忏悔。然后,我将走出这苍白的稿纸,走向荒山大野,走向它们的故址,我要用心情去做点什么。先哲曾经教导我们:爱就意味着去做,忏悔就是虔诚地去为赎罪而行动。

  • 标签: 告诉我 就是你 大野 不知道 这个世界 就这样
  • 简介:的话语内涵在当下语境中的演变及拓展构成了当前很多学科领域“转向”的核心推力。来自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从“转向”话语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滋养,推动了文学批评领域的“转向”,并逐渐形成具有独特研究旨趣与范式的“转向”批评话语。本论文主要从西方哲学社科领域“转向”研究起源与概念假设入手,重点探寻当代西方文学批评领域“转向”擢升衍进的话语背景,并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的文学研究实践归纳了“转向”批评话语的主要议题与路径、研究范式与特点,思考“转向”批评话语如何有效拓展与塑造当代西方文学研究空间,以期为国内同行及同类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当代西方 文学批评“物转向”
  • 简介:爱丽丝·门罗,当代国际文坛久负盛名的加拿大女作家,被中国读者广泛认知并接受,主要得益于她在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笔下的很多故事发生在安大略省的Horon县,涉及到少女成长所面临的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短篇小说《逃离》亦是如此。

  • 标签: 《逃离》 短篇小说 细读 回归 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读者
  • 简介:《论语·侍坐》章是《论语》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但多处训读颇有歧义,尤其是"夫子哂之"中"哂"的解读更是霄壤之别。本文首先分析了诸家训读的大致情况,再从语境学角度并结合孔子和弟子的人际关系来解读这个疑难之点。本文认为"哂"在其语境中当训读为揶揄的嘲讽,由此恰可以说明孔子首先是一个有着常人情感的普通人,孔子和诸弟子间是一种坦诚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后人对《论语》的误读、争论,多与神圣化孔子有关。

  • 标签: 《侍坐》 神圣化 语境
  • 简介:如同在中国古典研究领域,在西方古典学领域里也存在着“考证”与“义理”的交互关系问题,并具体表现为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被青年时期的尼采推向了极致,本文便以尼采论述的“荷马问题”为例证,将这一问题置于18世纪末古典语文学在德国的兴起以及贯穿19世纪德国古典学的两大潮流——“人文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思想史脉络来理解,呈现其中内含的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本质性争执,试图阐明“古典语文学”从何种“义理动机”与“价值判断”证得“荷马之道”为“古典主义”,而尼采如何对“荷马问题”进行重估,运用从“古典语文学”转化而来的“哲学”将“荷马之道”推向“前古典世界”(一个涌动着原初的创造力和毁灭力的希腊精神的母腹),从而为20世纪的早期希腊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

  • 标签: “荷马问题” 尼采 古典语文学“ 古典主义”“ 历史主义”
  • 简介:中国古代绘画有所谓疏体和密体,有大笔写意和工笔细描两种表现技法。古代诗歌写景状,也有类似绘画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前者是大处着墨,重在传神写意,在传神中显形,三笔两笔便勾画出景物的总体印象和大的轮廓,至于景物的细微之处,则由读者引发的联想去补充、再现。这类诗歌的意象往往是巨大的,意境往往是壮阔的。后者,小处着墨,用白描手法精细地刻画景

  • 标签: 写景状物 杜甫 景物 意象 中国古代绘画 古代诗歌
  • 简介:南宋末词人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今存《碧山乐府》词六十四首。擅长托言志,在咏物中寄托亡国哀思。近人梁启勋《曼殊室词话》卷一说:“碧山以咏物擅场,集中名作如咏春水之《南浦》,雪意之《无闷》,新月之《眉妩》,落叶之《水龙吟》,萤与蝉之《齐天乐》,榴花之《庆清朝》,均属神来之笔,刻画人微。”顾随《驼庵词话》卷八说:“对,要在中看出其灵魂。”王沂孙最出色的咏物词,确能在所咏之中看出其灵魂。下面撷取四例赏析。

  • 标签: 传神 状物 《水龙吟》 咏物词 托物言志 王沂孙
  • 简介:自从东晋诗僧帛道献写出了"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的佳句之后,历代诗论家陈岩肖、苏轼、胡仔、杨慎等人一再赞赏,诗人们也不断学习,模仿,借鉴,翻新,根

  • 标签: 借声 胡仔 诗僧 诗论家 道潜 北宋诗
  • 简介:1984年6月18日和20日,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应邀在北京大学作了两次报告。他在报告中主要阐述了新小说和传统小说,即通常所说的巴尔扎克小说的区别;同时也谈到法国小说从巴尔扎克以来的发展和演变,新小说出现的必然性等问题。罗伯—格里耶的报告内容十分丰富,但限于篇幅,现只刊出6月18日报告的一部分,供读者参考。题目是译者所加。在这一部分中,罗伯—格里耶主要谈到了新小说和巴尔扎克小说在人和的关系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他说,新小说和巴尔扎克小说中都有大量的对的描写。但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和具有一致性,即人的性格和、环境是一致的关系。新小说中的人和之间则存在一条鸿沟,对人来说是陌生的。而这种陌生关系是现代人同世界的的关系不断扩大的脱节造成的。他认为新小说家都感受到了这种人和世界的新的关系,而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原理可以作为这种体验的理论根据。基于这种看法,罗伯—格里耶把新小说以及新小说以前的一些作品如加缪的《局外人》都称为“陌生化”小说。这样他就把新小说理论同西方文艺批评界在探讨文艺创作方法和效果时提出的“陌生化”原则联系了起来。“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们提出和经常使用的概念。如这一派重要批评家之一施克洛夫斯基在其《作为方法的艺术》一文中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见托多罗夫编译俄国形式主�

  • 标签: 陌生化 新小说创作 格里耶 巴尔扎克式小说 作品 叙述者
  • 简介:内容摘要荷尔德林的小说《许佩里翁希腊的隐士》在主题和人物设置上都体现了对立观。本文首先分析影响荷氏对立统一思想的精神史背景,然后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三组对立关系:1、主人公许佩里翁与朋友阿拉邦德和恋人狄奥蒂玛之间对立的人物设置2、以《命运之歌》为代表的众神与人的对立关系;3、古希腊雅典人与现代德国人的对立关系。

  • 标签: 荷尔德林 许佩里翁 对立观 对立统一 人物的对立设置
  • 简介:通过阅读阿甘本《牲人》对于施米特的主权论述的颇具生产性的发展和再阐释,本文认为阿甘本提出了一种主权的拓扑学,并将施米特的主权者的具体性和人格性消解在一种内部与外部的无区分空间中。而这一独特的拓扑学空间的构成,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阿甘本对于类比的修辞性使用。通过重读阿甘本阅读的中世纪文学文本《狼人之歌》,本文试图表明,这一文本或许显示了对于类比的抵抗,并重新将这一拓扑学空间开放给一种人格性决断。

  • 标签: 阿甘本 《牲人》 《狼人之歌》 主权 类比
  • 简介:《源氏物语》中有大量关于"唐"以及唐文化的描写。分析作品对唐的关注和意识,可以看出作品把"唐"(中国)作为一种权威和理想美,与此同时更为关注"和"(日本)的存在,往往将"和"与"唐"进行对比,并强调"和"的亲切感。"唐"与"和"形成了复杂的多重对照,而这也是《源氏物语》的审美意识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地方。

  • 标签: 源氏物语 “唐物” 唐文化 唐意识 中国形象
  • 简介:飘拂微风,芊眠杨柳,上河时候清明。扇底嬉春,谁人一角重临?銮舆犹记曾来驻,更赵家、图画重寻。久消沉,《梦华》旧录,且说东京。才人何事搜求苦,数奔州遗恨,直到而今。倦客相看,此时别自伤心。金戈铁马经过眼,看廿年、河外霓旌。剩闲情,渡头艇子,打桨来迎。

  • 标签: 《高阳台》 赏析 清明
  • 简介:<正>引言日本文学传统崇尚对自然美的描绘,追求人与自然、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强调通过自然来抒发真实的感情,在对自然的描写中美得以临摹、还原、再现和升华。日本文学的这种审美理念与日本人所处的环境有关、与其纤细入微、毫发具究的民族个性有关、同样与其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密切相关。于是自然以及自然之""在日本文学中不仅是一种素材,而且是一种美感的来源;在四季更迭孕育出的美感中,春之幽艳,夏之壮硕,秋之静寂,冬之枯寥,形成日本文学美意识的特型。

  • 标签: 日本文学 物感 我一 美意识 川端康成 情与景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汉语中人称主语句的英译。通过对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者两种语言现象的对比来指导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最后得出人称主语句向非人称主语句的转变是"得意忘形"的转变。

  • 标签: 人称主语句 非人称主语句 汉译英 得意忘形
  • 简介:德里达在对马克思主义沉默多年后,于1993年公开谈论马克思主义,并于1994年出版了《马克思的幽灵们》,但这是一种解构版本的马克思主义,旨在激活马克思主义批判和变革世界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从极权主义、教条主义的阐释中解脱出来,变成一种不断革命论和未来学。他将这种精神的特征阐释为“徘徊的幽灵”。对此,他是借用《哈姆莱特》中鬼魂和与鬼魂打交道的几个人物的意象来展开其论述的,通过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与马克思的几部经典著作的交错解读,阐述了对马克思的精神、对欧洲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当下时代、特别是对马克思关于“变革时代”的指令的独到思索,回答了全球化语境中“马克思主义何处去”和“马克思主义衰亡了吗”的问题。

  • 标签: 《马克思的幽灵们》《哈姆莱特》解构与马克思主义 批判与向往
  • 简介:萨克雷是一位能与巴尔扎克媲美的写""能手.本文力图剖析中""的叙事功能和萨克雷写""的手法.中的""表示出人物的身份、喜好、意愿、打算,它们影响人物的情绪,甚至命运,它们在小说中反复出入、经历奇特,引出很多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场景.萨克雷紧扣名利市场中""之特征写出名利市场中人之百态,他使"市场"、"货物"的隐喻贯穿全文,从而揭示并讽刺了名利场的空虚实质和""的无价值性.

  • 标签: 《名利场》 叙事功能 英国 萨克雷 小说 文学研究
  • 简介:本文试以花踪文学奖历届透明化的决审会议记录为研究窗口,从共时的结构分析和历时的动态分析来梳理出花踪文学奖深层次的评判标准,并以此透析其对马华文学发展的导向意义。

  • 标签: 花踪文学奖 决审会议记录 标准 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