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美学语言是美学和语言的交叉学科,它意在研究言语中的美。广告语言是现代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刺激消费的实用价值,又不乏引人注目的审美价值。本文以美学语言这一新兴角度审视广告语言中的美学价值,窥视广告语言与民族文化观念之间的联系。

  • 标签: 广告语言 美学语言学 言语求美律 民族文化
  • 简介: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转型的时代。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走过的历程,从总体上可以说是一个现代转型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引进和吸收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中国文学批评理论所建立的多样动态的理论结构,给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使得中国文学理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与昌盛。新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利用中西合璧的文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与解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语言学转向 中国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 外国文学作品
  • 简介:学术研究中理论很重要,在当今语言研究领域,语言理论的研究尤显重要.我们呼吁语言研究中的理论意识、问题意识、融通意识.融通,是多学科的综合和交叉,也包括汉语研究和外语研究的对接.事实上,无论是汉语研究还是外语研究,理论研究都亟待加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强化理论意识并不是说可以削弱对材料的重视程度.理论与材料二者本应互相“融通”:脱离材料的理论一定会站不住脚;没有理论的材料,即使堆砌得很多。

  • 标签: 语言学 文字 学术研究 问题意识 强化理论 材料
  • 简介:本文对牟宗三先生的佛学论述做一简单介绍,主要以其著作《佛性与般若》上、下两册为讨论依据。牟先生的佛学体系论述极为完整。若作为一个佛教徒,以其一辈子时间,要对印度佛学发展到中国佛学之历程,做一佛学史的介绍实属不易,更何况牟先生并非佛教徒,亦非所有精神都用在佛学上。牟先生共花了七年的时间以完成《佛性与般若》上、下两册之大著,此书中亦收纳了以往发表的佛学论文。而七年的时间要收摄进全部之《大藏经》岂是容易,牟先生亦做不到,因此牟先生的佛学思想是有所本,其所本者,系以天台宗的义理为标准,即借由天台宗的判教理论,评断佛学各派系的发展之圆不圆、完整不完整。此书之作,系面对于内学院的欧阳竟无与吕澂而发。牟先生乃熊十力先生之弟子,而熊先生跟着欧阳竟无学佛,而由佛转儒,转为当代新儒家的开创者。牟先生想站在其师熊先生立场,为中国佛学伸张,认为发展到中国佛学才圆熟;盖因内学院一派之视中国佛学,甚至如来藏体系非正统佛学,进而放弃之。本文欲在此二派——牟先生与欧阳一系之间,做一分判,以视谁人的讲法较为合理。

  • 标签: 天台 欧阳竟无 判教 唯识 中国佛学
  • 简介:班宇小说之异军突起,首先是语言的胜利。班宇小说的语言有强劲的吸附力,从第一句便开始释放新鲜陌生感。我们经常读到一个相对年轻、有过婚史或者恋爱史但目前生活不大如意的沈阳男子,语速缓慢地自述。大多是短句子,如此坦率、简洁、直白,像洗去了一切附着物的石子,一颗一颗,历历可数,都是具体的存在。

  • 标签: 语言 附着物 小说
  • 简介:<正>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所塑造的形象、所表达的情感,都只能从词义、句法和语音中生成,在一定的语言行为中定型。不用说使用的语词不同,即使词序、声调、韵律、叙述方式稍有变化,作品所表达的意蕴就已不完全相同了。谁能说“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与“鹦鹉啄余红豆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所表达的意蕴是完全相同的?!

  • 标签: 文学语言 作家 研究文学 表现论 词义 文学作品
  • 简介:语言具有经济性,而语言的经济性催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条件下产生的特殊语言变体,其经济性具有系列相关特征,如:模糊性、偏移性、潜显性、戏谑性。本文认为,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分支,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应正视并合理利用。

  • 标签: 语言的经济性 网络语言 相关特征
  • 简介:自《普通语言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第三次普通语言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及其它相关研究资料译入国内后,重新阐释与检讨我们曾经所理解的索绪尔思想有重要意义.我们都知道,在索绪尔的语言中,外部事物是没有位置的,而在皮尔斯的逻辑符号学中,事物作为对象进入符号结构中①,做文学研究的瑞恰兹和奥格登的“语义三角”也有事物参照②。

  • 标签: 语言学 索绪尔 研究资料 符号结构 事物 符号学
  • 简介:"这是身体的秘密,在本质上是不可言说的."《抒情年华》的作者潘婧在谈及性爱时,这样说.

  • 标签:
  • 简介:在19世纪英国汉学的兴起阶段,印刷工汤姆斯在汉学知识生产与翻译政治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借助多种原始资料的梳理,以及汤姆斯翻译实践所涉及的中英文本对比,考察翻译作品的生成、传播与译介策略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汤姆斯作为主张文化理解的汉学家,以其对中国文学独特的翻译实践,最终疏离于大英帝国的翻译策略,其风格被称为"野蛮的修辞"。因此,关于汤姆斯汉学译介的个案考察,或有助于增进对英国早期汉学翻译策略的多元化理解。

  • 标签: 汤姆斯 翻译策略 野蛮的修辞 文化理解
  • 简介:文学语言的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朱光潜曾谈到自己领悟语言节奏时的深刻感受:“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①所以,他强调:“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②读者欣赏文学作品,首先感触到的是语言的音韵、旋律和节奏,进而才会体味到文学语言特有的情趣、韵味、格调、色彩。好的文学语言,应该是音韵和谐,旋律悠扬,节奏鲜明,具有声情并茂之美。

  • 标签: 文学语言 文学作品 艺术节奏 自然节奏 文学评论 语音
  • 简介:任何事物都有其质和量的规定性,一定质的量如果超越临界的“度”,就会改变原来的质,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文学是一种语言表现,自然,在这个表现过程中也充满了辩证法。然而,由于作家们学识与功底的局限,偏爱与私好的反拨,往往在文学的表现上备受着痛苦、历尽磨难。于是,在这语言的炼狱之中,自然分化出两种类型:一类在重复中超越了自己,另

  • 标签: 质量互变规律 语言表现 活动变人形 布礼 冯骥才 螺旋式上升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在语言本体论方面的探索是“五四”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探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然而有些作家错误地理解了语言本体论的含义,以为语言可以作为文学的目的,作家通过语言的开掘就可以代替对生活的开掘,

  • 标签: 语言本体论 小说语言 新时期 20世纪80年代 中国作家 “五四”
  • 简介:关于语言符号使用及其意义起源问题的讨论,索绪尔从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通过对网络语言符号的研究,在网络世界中重现语言符号的创新方式与使用途径,对当前的语言符号意义的理论及其哲学基础进行了验证及探索。

  • 标签: 网络语言 语言符号 语言意义
  • 简介:在日本“汉学”这个名称,是进入明治时期以后才产生的,此前则被称作儒学。明治以后,日本受到西洋学的影响和冲击,为了同西洋学抗衡,才把儒学改称为汉学,如此在日本最终形成了国学,汉学,西洋学的三足鼎立。日本学者的汉学研究大多在选题上注重实际,研究方法上注重讲求实证,多以材料取胜,善于从细微的细节中以小见大,阐发哲理,这也体现了他们在治学方面的特点和风格。金谷治作为上述汉学研究者当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其巨著《秦汉思想史研究》,集中展现了其日本学者的汉学研究学风,以及其浓郁的中国情结。

  • 标签: 日本学者 思想史研究 汉学家 秦汉 汉学研究 明治时期
  • 简介:现当代文学史上,相当多的新文学家写作旧体诗,其中有些人如鲁迅、郁达夫、田汉等的旧体诗还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新文学家的旧体诗创作普遍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的矛盾心态,值得关注。他们一面创作旧体诗,一面又认为旧体诗的文学价值不如新诗,常常把旧体诗当作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文体,甚至为他们的旧体诗写作感到不安或自责。

  • 标签: 矛盾心态 旧体诗 文学家 写作 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价值
  • 简介: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其间接性、情感性以及形象性的特点,使得文学语言的解读和分析有别于其他语言。运用认知语言的方法对文学语言进行分析,是文学批评的一种全新尝试。认知语言对文学语言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和指导,认知语言影响下的文学理论的认知批评模式,更是近几年来文学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认知批评通过认知科学来探索作者、读者以及文本的关系,从而为新时期文艺理论的繁荣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 标签: 文学语言 文学批评 认知语言学 认知批评
  • 简介:<正>贾平凹在《关于小说创作的答问》(《当代作家评论》93年第1期)中认为:我理解语言整个是一种心的自然流露。啥人说啥话。现在有好多人模仿海明威,但没有模仿成功的。中国作家也学川端康成,但弄不出川端康成那种味。我觉得语言是一个情操问题,也是一个生命问题。啥是好语言?我自己理解,能够准确传达此时此刻、或者此人此物那一阵的情绪,就是好语言

  • 标签: 川端康成 文学语言 小说创作 贾平凹 海明威 作家评论
  • 简介:<正>《当代》81年5期发表了王行之的《老舍语言艺术初探》,细致地分析了老舍作品中如何做到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我们佩服曹雪芹的语言艺术,他能运用人物的语言,写出年龄、身份、地位大致相同的人物的不同性格。老舍也有近似的功力。他不但能利用对话写出怪人、坏人的音容笑貌,还能单靠人物语言,写出差别不大但确有差别的人物性格来。后者的难度很大。《四

  • 标签: 人物语言 语言艺术 性格化 老舍作品 曹雪芹 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