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4 个结果
  • 简介:<正>影评:艺术理论形态之一就个人而言,不得不多少有点儿“伤心”地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见诸报端期刊为数不少的影评中存在着几乎是恒定式的“四段论法”模式,所以有些文人雅士则对之往往不屑一顾。所谓“四段论法”大体指:影视内容(故事)、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点。至于那些很难称之为影视艺术评论的观后感式表态式一类的文章,则更

  • 标签: 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影视 艺术评论 艺术理论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文艺观念与写作同社会革命互动,文艺理论形态嬗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呈现为一个同步的逻辑序列,这一情形十分值得我们注意.不了解这一历史,我们就无法理解现实,更无法对之作出合理的阐释和说明;因此,返观文艺现实得以产生的历史语境,探究现代文艺理论发生演变的规律,总结文学史的发展经验,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 标签: 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中国现代文学 历史语境 文学史 文艺观念
  • 简介:<正>近一时期,读了几篇谈意识形态问题的文章(其中有的是专门对我的《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辩析》一文的的批评),特别是陆梅林先生的《所谓意识形态》一文,原来的认识又有所变化,感到对社会意识这一十分复杂的现象,还要开阔思路,扩展视野,进行深入地实事求是地研究,方能得出更切合实际从而也更科学的结论。我原来的认识,也是受了某些解说意识形态理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传统的认识社会意识现象的格局模式(什么是社会意识形式、什么是意识形态形式等等)里转来转去,因而也是捉襟见肘,漏洞百出,不能把问题说得更为圆通。无数事实证明,科学研究每前进一步,

  • 标签: 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理论 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领域 存在形式 科学研究
  • 简介:一、意识形态:“回到马克思”尽管马克思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也不是意识形态理论的始作俑者,但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必然要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开始,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用美国弗·詹姆逊(F·Jameson)的话来说:“意识形态分析的形式正是马克思主义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其目标就是要通过揭示各种观点在一场持续的阶级斗争中作为合法化的工具和武器这样一种作用来使其单纯外表的‘非神秘化’。这一类的常被认为是还原性的,当然只能是这样:它意味着粗暴地将那些以纯粹的思想为表象的东西还原为它在社会生活中不那么令人喜爱的实用功能。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和弗洛伊德所发动的那场革命一样广泛……”,“‘意识形态’一词,使用这个词就意味着你必须解释,找到人们所说、所做的事背后的意义。”

  • 标签: 意识形态理论 经济过程 审美论 马克思主义 开创意义 形态分析
  • 简介:文章从话语“合法性”的理论视域入思,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从“合法性”生成、固化到陷入“合法化”危机的历史运演逻辑。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话语结构、属性与功能均带有明显的“现代性”症候。随着80年代的终结、“现代性”的断裂、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范式,最终陷入理论阐释的焦虑与贫困。文章在反思审关意识形态理论“合法化”危机的同时,亦对其做出了适度的话语修正。

  • 标签: 文化转向 审美意识形态 合法性 现代性 话语
  • 简介:不妨再次重复我自己不止一次说过的比喻。就一个社会有机体而言,如果大众是社会的“感官”,知识分子就是它的“大脑”。就感官所形成的文化即大众文化当然是消费性的,笔者借用昆德拉的概念称其为“意象形态”,兹不再表。然就大脑所形成的文化

  • 标签: 昆德拉 意象形态 消费性 形而上 大众文化 知识分子
  • 简介:<正>曹毓生在《再现与表现的对立统一》(《文学报》1994年5月19日)一文中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并非总是半斤八两,一半对一半,而是往往显出种种落差反差.具体说来,这是因为:作为艺术家由于主观条件与所处环境的互不相同,因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社会生活的心态彼此有别,于是所酿造的审美意象的内在结构(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情与理的轻重强弱等等)自然也就各显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三类:一是再现型,

  • 标签: “表现” 对立统一 审美意象 再现与表现 内在结构 主观条件
  • 简介:文艺意识形态问题是文艺学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从哲学和方法论传统来看,它在根本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艺术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和文化理论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较为充分的发展,成为分析研究现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及文化现象的重要理论方法。但由于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处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差异,理论家对于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作用的阐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尽管如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其特有的普遍性和一般性意义还是构成了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共同基础。正是这些差异和共同性,成为我们理解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前提。

  • 标签: 艺术现象 历史文化语境 文化现代性 现代人类社会 当代文艺理论 理论方法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他回应各种问题与现象的立场和姿态。无论是1970年代的文本科学建构,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文学批评的政治功能以及审美意识形态的思考,伊格尔顿都注重借鉴和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以解构的思维创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批评,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当前政治处境的关注。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 接受维度 批评理论 解构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简介:早在九十年代的新式批评家们面对所谓的新时期文学无法用旧有文学模式对发展了的文学形式命名,从而把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分为两段并命之为后新时期文学之前,所谓的新时期文学实际上就已经由先锋小说家为这段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划上了不是句号至少也是分号。前有文学文本占领了几乎所有的文学意识形态空间,已有文学模式的改造更新,似乎无论如何难以显示其显在的存在意义时,先锋小说家们在符号编码的空地上实行了一场文学变革。这种变革不只是形

  • 标签: 先锋小说 意识形态性 文学文本 否定的物质性 文学意识 性符号
  • 简介:本文旨在以保罗·利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一书为研讨平台,分析利科如何细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构成其叙述诗学的反思维度。叙述在赋予事件逻辑结构的同时,成为一种将对象合理、合法化的过程,从而"歪曲"了现实的本来面貌。但利科指出当表象成为绝对的"歪曲"之前,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活动和语言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现实生活的语言"先于"歪曲"存在。乌托邦并非天然地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乌托邦具备一种"自反性结构",我们以之重新审视在现存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乃至秩序本身,成为显现未来事件的希望。本文试图呈现利科如何在充分的"漫长迂回"(lelongdétour)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乌托邦及其叙述中介的深度诠释,肯定了只要人是能想象、能书写、能叙述、能行动的主体,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就存在更新和实践的可能性,这构成了对流行的意识形态、乌托邦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 标签: 保罗·利科 叙述 意识形态 乌托邦 想象
  • 简介:我们正处于现代、前现代和后现代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历史时期,无法用单一的现代或前现代或后现代来概括,只好用别现代称呼。“别”的“别裁”“别体”“别传”的古义,虽然在今天容易产生误读,表面上看类似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生造的词“differrance”(延异),

  • 标签: 后现代 审美形态 “囧” 社会历史 解构主义 前现代
  • 简介:民族国家意识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一川先生指出:“中国形象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性:作家和诗人们总是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中国。”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从乡土的角度来想象和构造中国形象,则是一种非常直接也比较普遍的现象。以人的自由自觉为核心的道德、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的理性原则,贯穿在乡土中国形象的建构和想象中,在从乡土性出发对本民族的自我审视的具象表达中,形成了现代性新传统。

  • 标签: 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形象 乡土性 中国文学史 形态 国家意识
  • 简介:一英国著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引人注目的《美学意识形态》(1991),经王杰等译出,已经在去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在我国美学界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尤其是面对文化转型时期竞相出现的种种困顿,我们的美学颇有迷失方向之感的今天。《美学意识形态》很可以...

  • 标签: 伊格尔顿 美学意识形态 弗洛伊德 西方马克思主义 传统美学 资本主义
  • 简介:<正>吴秉杰在《面对发展了的审美形态》(《文艺报》87年10月17日)一文中指出:“向内转”的创作作为新的小说审美形态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在我看来至少有三点:首先,由于外部世界的相应隐退,它在满足人们对于具体生活过程、社会运动、历史事变的审美把握方面不免留下空白,人们呼唤着众多史诗巨著的出现,这种缺

  • 标签: 审美形态 向内转 外部世界 审美把握 社会运动 小说
  • 简介:对2003年文学的不同评价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和上海社科院联合组织了一次对2003年文学的回顾和研讨.由于评价文学的视角和立场的差异,人们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有的认为文学越来越无离于现实,有的则认为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文化市场 大众文化 数字技术
  • 简介:重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成为学术生长点重读中国当代文学史逐渐成为重要的学术生长点。一些学者也以此建构起比较完整的重读思路。程光炜、李洁非在这方面相继完成了系列性的学术论文,引起人们关注。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动态 学术论文 重读 程光炜 李洁非
  • 简介:陈思和在《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一文中,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比喻为一种生命形态的成长过程,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命线有点像人类的生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一个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与成熟的主题”,中国当代文学自“文革”后,进入到了中年期,“开始挣脱青春的朦胧枷锁,走向中年人的情怀了”。而“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生命形态 中年人 成长过程 文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