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艺术是应审美传达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审美体验,又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符号媒介将自己的体验传送出去,以引发他人的生命共振,于是就有了艺术活动。艺术的审美传达职能贯串在它的整个活动过程之中,创作上的"聆听"与"言说"、作品构成上的"意蕴"与"形式"以及欣赏活动中的"表达"与"接受"诸种关系,均围绕审美传达的任务而展开,并以实现这一任务为目标。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精神超越与社会功利的二重性能,亦皆统一于审美传达。但审美传达所要传送的意义并非一次完成,乃要在由创作经作品向欣赏(包括一次次欣赏)的推移中逐渐生成,且欣赏又会引发新的创作与作品,故艺术活动必将成为永恒的自我循环,随同人的审美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人的生命活动进程中发挥愈益重大的作用。

  • 标签: 艺术活动 审美传达 意义生成 超越与功利的二重性
  • 简介:论及大众文化,首先提几个倾向性较强的问题:中国非工业时代或者非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大众文化"吗?如果照搬西方的"大众文化"概念,强调大众文化的生存境态的"市场性"(市场需求第一)、生产目的的"盈利性"(投资效益至上)、制作手段的"资本性"(资本运作垄断)和"制作性"(机械复制、批量生产、科技含量)、传播方式的"广告性"(广告策略、媒体炒作)和"垄断性"(文化资源及文化市场垄断)……那么,很难将中国长期存在的"下里巴人"文化或者民间文化归入"大众文化"范畴.

  • 标签: 大众文化 尴尬 机械复制 生存 西方 辩护
  • 简介:审美制度是在审美人类学核心概念之一,是在近几年的学术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审美制度是审美人类学对人类学和后现代美学思潮的学术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现代美学不同,审美人类学认识到美和艺术问题的复杂性,把审美活动重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审美活动与政治、经济、伦理、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由此,审美制度研究直接解构了现代美学的审美自律观念,走出审美的象牙塔,显示出特有的美学价值。

  • 标签: 审美制度 象牙塔 审美人类学 社会文化语境 现代美学 审美活动
  • 简介:空间是生存的物质前提,也是主体进入生活世界展开审美活动的逻辑前提。审美活动和空间存在必然性的心理关联,此种心理关联构成审美空间,含蕴着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方面,两者结构性地生成审美空间这样一个审美事实和诗性现象。一方面,主体置身于审美空间,感受和体验它的有限和无限、实在和虚幻;另一方面,主体想象和创造一种神秘和虚拟的空间形式,直觉它们的逼真和诡异、绚丽和恐怖的氛围。现代电子技术营造的赛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主体对于逼真而虚幻的审美空间的渴求。然而,现代生命对审美空间的感受和理解失落了古典主义的诗性精神,主体只有在现代历史语境重构审美空间才使生活世界和艺术境界的审美活动诞生美感和诗意成为可能。

  • 标签: 空间 审美空间 诗性 生活世界
  • 简介:<正>一、审美价值说提出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要求“观念更新”、重新审视传统的精神心理气候,成为一种风靡一时的价值取向.许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和争论.文学的价值和功能问题,便是争论最多的焦点之一.

  • 标签: 纯审美论 审美价值 社会价值 美学思想 王国维 美学史
  • 简介:一、本真而纯粹之美本真的美?如果有这种美的话,它反对审美理论彀中的审美。美是反对审美的。这个命题并非说有一个本质的美存在,而是说,本真的美是纯粹的、不加遮蔽的。

  • 标签: 审美理论 无知 本真
  • 简介:大众化是贯穿整个20世纪美术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思潮和运动,毛泽东在40年代对大众化有这样的定义:“什么叫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这个定义体现了从左翼文艺到延安文艺一贯的意识形态特征,但实际上,大众化的内涵还要丰富得多,它的存在根源、基本立场、政治内容、创作实践,以及它对流行的社会学话语的借用,无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对象。

  • 标签: 大众化 文化反思 运动 美术 思想感情 文艺工作者
  • 简介:在《甲方乙方》片尾,葛优饰演的姚远说的最后一句话是:“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这话外音与随即屋外纷扬的雪花、姚远与周北雁结婚的喜庆场面等交叠一起,再伴随着题为《相知相爱》的片尾曲:“经历的不必都记起,过去的不会都忘记。有些往事,有些回忆,成熟了我,也就陶冶了你。相知相爱,不再犹豫,从我们目光相遇的那一刻起。相知相爱,不再犹豫,让真诚常驻在我们的心里。”确实令观众感动和回味。

  • 标签: 中国大陆电影 冯小刚 大众 戏谑 《甲方乙方》 相知
  • 简介:<正>审美知觉或称审美情感、审美判断等,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注意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审美意识区别于其它社会章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在西方美学史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以及许多现代美学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庄子的审美知觉涉及到美的本质及审美的�

  • 标签: 审美知觉 庄子审美
  • 简介:<正>这篇文章里也许并没有任何值得称之为“新发现”的东西。笔者只是试图把文艺创作过程视为中介的审美反映过程,把中介视为完整的系统,并试图从这样的角度,对文艺的许多基本问题进行一些考察,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一、关于中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文学艺术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特殊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时时闪动着外在世界的影子。然而文艺对现实世界

  • 标签: 审美反映 中介系统 文学艺术 文艺创作 基本问题 现实世界
  • 简介:假如'9·11'事件的电视画面没有解说,人们会认为这又是好莱坞的一部大制作影片.但这次不是电影,它以惨烈的方式再现了大众文化中人类无数次的自我毁灭的想象.这次袭击,从本文的角度看,揭示了当下语境的两个主题:一是文化,二是身体.首先,在视觉形式上,'恐怖主义分子'采用的是好莱坞的文化方式;第二,在内容上,他们以自我和他人身体的毁灭书写了对美帝国主义文明的仇恨.这种仇恨,无论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亨廷顿如何辩护,文化的冲突已经从理论走向了现实.无论是'9·11'事件,还是发生在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的耶路撒冷的人体炸弹,都以血腥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生存--或者说身体作为我们时代的文本存在形态.

  • 标签: 大众文化时代 身体话语批评 语境 视觉形式 文本存在形态 美学理论
  • 简介:略论日常文化的审美判断于淼在19世纪的西方社会,人们对待审美文化,都认为它不失为逃避现实困扰的一副良药。听听高雅音乐、鉴赏各艺术流派的绘画或看看歌剧等,都是相当惬意的娱乐活动。但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在审美文比已经完全大人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个体日常生活...

  • 标签: 审美判断 文化主体 现代主义 日常生活 “五四”新文化运动 审美趣味
  • 简介:成长小说究竟是什么?这是学界论争的棘手问题。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产生,绝非空穴来风。为了厘定“什么是成长小说”这一研究的核心概念,本文试图从已有的诸多成长小说研究成果中,梳理出作为文学概念的“成长小说”渐变的历史沿革。一、“成长小说”语词考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成长小说诞生于西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已达成共识。考察西方文论史,作为概念的“成长小说”这一称谓存在于英语和德语词汇中。

  • 标签: 成长小说 概念 审美流变 文学样式 空穴来风 研究成果
  • 简介:古老的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矿藏,厚重的历史积淀,创造了延续数千年的辉煌。历经漫长的演化发展,形成了华夏文明的独特文化传统、审美风尚。这种源自于农耕文明的自然主义文化情结,可以追溯到更加古远的年代。并体现在先民们世代相传的文化和技艺中。无论在宫廷与民间,这些古老的文明也强烈地影响着今天的世界。为现代的文化创造与延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文明密码与各种信息,形成了浩瀚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 标签: 民间艺术 审美取向 文化传统 华夏文明 中华民族 审美风尚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降,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关系,于是,报刊、杂志、书局、稿费等所建构起来的现代文学制度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但是,既有的研究在我看来并非是一种“完成时”的样态,这其中至少有两个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深入:一、大众传媒的普及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而且也在新的层面上进一步‘解放”了文学;但是,大众传媒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已有的研究大都局限于纸质的传媒,而机械电子传媒技术的日益廉价给予文学的影响就是一个未曾充分展开的话题。比如,电影的进入对现代话剧所生产的影响就是一个还需要纵深展开的课题。二、既有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叙事类的文学;

  • 标签: 大众传媒 传媒时代 抒情话语 20世纪90年代 文学发展 文学制度
  • 简介:近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正在展开.争论集中在对消费性的大众审美文化的评价上。我认为,消费性的大众审美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大众性、民主性.适应了现代社会大众的消遣娱乐需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消费性和低俗性.可能消解人们的自我意识.从而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在不同的时期.大众审美文化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有所变化。在现代性发生的初期,它的正面作用是主要的,特别是它的消解前现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更为突出。在现代性成熟以后,

  • 标签: 大众审美文化 消费性 消解 现代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主流意识形态
  • 简介:汪先生审美定势一瞥张直心汪曾祺曾在昆明住了七年,可谓是身处边地文化圈之边缘;但他始终倚门而不入,不逾越汉文化中心圈的规范,更遑论如少有传统文化包袱的艾芜一般深入云南边地,作一回文化“浪子”。于是,便如青年评论家胡河清锐敏地指出的“昆明以外真正代表滇文...

  • 标签: 审美定势 汪曾祺 文人情趣 汉文化 少数民族作家 《颜氏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