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6 个结果
  • 简介:  七十年代初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腊月,一声婴儿的啼哭不知破坏了家人多少盼儿梦.爷爷奶奶还指望我的出生能给家里带来传宗接的希望,但母亲未能遂人愿,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我的降临无疑使家里的气氛雪上加霜.……

  • 标签:
  • 简介:自从"七十年代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以来,批评界围绕他们的成长背景、身份特征、审美取向以及作品的成就与缺陷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批评.批评家们发现,这个特殊的创作群体无论是出场方式、书写观念还是对批评策应的立场、姿态等诸多层面上都展示出了一种与以往小说创作群体迥然有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姿态.像卫慧疯狂的表达欲望、棉棉危险的写作姿态、朱文颖暖昧的叙事特征、周洁茹轻狂的书写口吻,不但冲击了当代文坛一直以来都在被人们默许着的叙事规范,而且他们文本中激烈的个性舒展和自我表达一时间不免使长期以来人们都在积极营造和小心呵护的精神园地重又滋生了混乱和暖昧的情绪.面对社会各界不断发出的批评声音,他们更多的是以他们特有的姿态做各种各样的有意抵抗.

  • 标签: 作家 七十年 小说创作 批评家 文坛 在场
  • 简介:引言 都市与电影翻看世界电影史,各国的电影几乎都是在大城市中产生的。1895世界第一部电影由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宣布诞生;稍后,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欣然问世;之后1909,香港第一部影片《偷烧鹅》也在市区拍摄完成。再加上电影赖以诞生的照相洗印等技术都是在都市中孕育而生的,如此电影就与城市、都市背景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聚焦于都市生活经验,注重电影与城市的关系,自然就成为电影重要的主题。现实中都市生活经验是丰富多样的,这样渗透在故事叙述构架下的都市意象,也就具有了强烈的空间爆发力和超群的整合力。九十年创作氛围相对宽松,都市电影的表现形态就更加淋漓尽致,具体可以划分为四类

  • 标签: 都市电影 九十年代 现代都市人 中国银 空间意象 “家”
  • 简介:<正>进入九十年,中国电影却陷入了严重困境,怎么办?对于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们来说,更有一番无法摆脱的苦恼,因为,他们之进入电影领域,就是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就是希望为观众创造艺术。舍此,他们的努力就没有任何价值。这几年,虽然创作的条件无比艰难,但仍有一株株绿树从石缝中挺身而出;这些树虽然没有长成一片茂盛的森林,但每一株树都表现出存在的生命价值。

  • 标签: 九十年代 中国电影 工具论 艺术家 影片 娱乐片
  • 简介:十年文学和批评的“冷风景”王岳川在商业与权力的合谋中,在科技、“克隆人”不断爆出冷门的轰动效应中,90的先锋文学在世纪末的冷风景中凝固成为一个“苍凉的手势”。尽管这手势仍有些前卫的味道,但已显出硬撑着的力不从心。90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由...

  • 标签: 九十年代文学 文化散文 诗歌 小说创作 文学批评 个体性
  • 简介:引 言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文本,九十年的通俗电视剧创作是在一种迥异于八十年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国家对文艺事业尤其是电视事业调控力度的加强,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资本(个体资本、私营资本、外来资本)对通俗电视剧的创作介入,社会大众心理中市民意识的泛起以及传统文化以一种时尚的姿态“复归”,三位一体地构成了九十年通俗电视剧的创作发展的基本“生态”环境。面对这样的“生态环境”,九十年通俗电视剧不得不在创作策略上进行一定的调整: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选择上趋同于主流期待视野,一方面在文化选择上做出一定的趋时性调整,最终换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和当下社会大众心理的有效迎合。本文将从部分通俗电视剧文本分析出发,

  • 标签: 电视剧创作 九十年代 主流意识形态 市民文化 大众文化 文化策略
  • 简介:活着进入21世纪──九十年文化眺望毛峰如果说八十年是中国文化的当代性开始觉醒的时期,那么九十年则是这种当代性充分展现其令人瞠目的活力、令人扼腕的危机与令人鼓舞的前景的时期。九十年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是长久隔绝于国际环境之外的中国文化人渴望与国际...

  • 标签: 九十年代 21世纪 行为艺术 音乐电 人文知识分子 装置艺术
  • 简介:世纪末的世界影坛,裹挟着人们灰色的情绪继续在低谷徘徊,只有梦幻之都─—好莱坞依旧一枝独秀,在世界各国遍地结果,让美国商人笑开了颜。继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满载而归之后,《国家的敌人》又发动了《星球大战》,一时间,怪模怪样的兽形外星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战争充斥着中国电影的银幕。简单而又俗套的情节,平面而又肤浅的人物,刺激而又粗暴的视听重新在眼前晃悠、耳边回荡。与此同时,数年萎靡不振的国产电影虽然借五十年大庆的宏壮气魄有所气色,但是,大批空洞而又苍白的国产次品仍然在源源不绝地输出,扰乱视听,蛊惑人心。但事情总算没有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除了老谋子在威尼斯风光无限,几个“跨世纪”的年轻人在北影

  • 标签: 九十年代 日本电影 艺术创新 电影评论
  • 简介:引言西方的男、女性别之原型为亚当与夏娃,“他只为上帝,她只为他的上帝。”(弥尔顿《失乐园》)“上帝——男人”相对于“肋骨——女人”而获得了性别的权威,女性的创造由此被决定为二次的,派生的亚类品种。中国的文化传统则发端于一个由阴阳构成的二元宇宙观,“一...

  • 标签: 女性身份 九十年代 女性形象 “母亲” 张艺谋 女性意识
  • 简介:<正>197610月,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其标志是江青等“四人帮”的被捕,但在其后的“华国锋时期”,政治上提出“两个凡是”(凡毛泽东说过的做过的皆不可非议否定),当时随之出现了一些批判“四人帮”而仍歌颂“文革”的小说和电影,于是出现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锋尖是彻底否定“文革”。197711月的《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短菠小说《班主任》,这篇小说尖锐地控诉了“文革”所造成的文化断裂,揭示了“文革”在大陆青年一心灵上划下的伤痕,虽然前此已有一些“地下文学”触及了这一主题,并且陈若曦已在海外发表了《尹县长》,但《班主任》却是在大陆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杂志上公开地发表,因此立即引起了全国性轰动,引发出了

  • 标签: 《班主任》 八十年代 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人民文学》 中国大陆
  • 简介:一中国情节剧电影,是受西方,特别是受好莱坞情节剧的影响,经过早期电影创作者的努力探索,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开花结果的。但是,由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同构、天下一家,传统的文学艺术历来就强调“文道统一”,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意义,“中国电影的最初形态,便承袭了文明新戏的‘艺术’而出现”①。早在1913,郑正秋就开始了中国家庭伦理故事片的探索,由他任编剧的《难夫难妻》(与张石川联合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短故事片,已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较鲜明的人物形象,从内容到形式,体现了家庭伦理情节剧某些因素的萌芽,以及走向本土化的创作倾向。中国伦理情节剧在经过了30-40

  • 标签: 伦理情节剧电影 伦理道德观念 九十年代 叙事策略 政治伦理化 电影作品
  • 简介:<正>最近,重读了再版长篇小说《雁飞塞北》,读后浮想联翩联系到当前文艺创作上的一些问题,颇有所感。前不久,当有人提出“新美学原则”,论者主张不要“现实主义”,“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认为建国以来的文学是“单调”的,要害是遵循了“艺术反映生活”的法则,断言最终要招致

  • 标签: 长篇小说 “现实主义” 美学原则 感情世界 艺术反映 文艺创作
  • 简介:这里所说的“青春片”,同八十年末出现的那批“青春片”内涵有所不同。它主要不是从心理学角度而只是从题材层面,对1957-1958涌现的几部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生活的影片所作的一种概括。这几部影片是:《青春的脚步》、《生活的浪花》、《悬崖》、《上海姑娘》。除《上海姑娘》外,其他三部影片因种种原因,数十。

  • 标签: 青春片 影片 题材 表现 突围 角度
  • 简介:90的中国影坛,在历经了对电影手法的执著探求和对历史文化的总体观照之后,终于把视野转回到了现实人生。曾经沧海的中国电影,忽然间懂得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热衷于探索的人们开始将目光投注到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普普通通的寻常人家,开始“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安居》、《埋伏》、《朗朗星空》以及《没事偷着乐》等一批影片的出现,将我们的视线带到了普通的平民生活。平民化是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明显倾向。中国电影的平民化倾向,是电影本体与观众相互选择从而磨合整一的必然结果。正如80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启蒙反思大潮孕育了第五新历史——民俗电影一样,90发生在中国大地上以经济改革为特征的社会文化生活

  • 标签: 艺术评论 当代 中国 电影 平民化倾向
  • 简介:在90逼近尾声之际,文坛对90文学创作的评说议论也日益增多。这体现出90文学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表现了人们急切地想对刚刚逝去的那段五彩斑斓而又扑朔迷离的历史寻求解释的强烈冲动。然而,对90文学的评说,由于其立场、视角、价值观念与情怀的不同,众多批评者存在着极大的歧异;依据不同的叙述话语他们所描述出来的文学图景也常常有着天壤之别。这里我从与80文学对比的角度切入,谈一点对90文学的看法。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80文学(尤其是前期与中期)沾染着浓烈的社会伦理教化色彩。尽管70末期肇始的思想解放运动给文

  • 标签: 90年代文学 文学创作 文学模式 价值观念 超越性 艺术手法
  • 简介:1927后,南京成为二三十年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集结了众多文化精英,形成新旧文学共存的独特的文学繁荣景象。辛亥革命后,大部分知识分子进入大学,通过这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融合吸纳中西文化,进一步更新和传播知识体系。南京高校也不例外,既是传统文化的重镇,又在新文学的构建过程中融合文化保守主义传统与新文学理念,创造出新旧兼备的新文学范式。

  • 标签: 二三十年代 新文学 南京 高校 政治文化中心 文化保守主义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文艺观念与写作同社会革命互动,文艺理论形态嬗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呈现为一个同步的逻辑序列,这一情形十分值得我们注意.不了解这一历史,我们就无法理解现实,更无法对之作出合理的阐释和说明;因此,返观文艺现实得以产生的历史语境,探究现代文艺理论发生演变的规律,总结文学史的发展经验,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 标签: 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中国现代文学 历史语境 文学史 文艺观念
  • 简介:30是中国现代歌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救亡运动,抗日战争持续十多年,战火弥漫了大半个中国。在这一时期歌咏运动蓬勃开展,抗战歌曲达到了空前普及的程度;而且,无论是政治性的、生活性的,或者区域性的歌都服从或消融于战时性之中,呈现出一种总体的皈依与认同的精神指向和审美趣味。

  • 标签: 歌词创作 30年代 中国 救亡运动 抗战歌曲
  • 简介: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暨福建省文联、《台湾文学选刊》等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于199711月22日至24日在厦门举行。这是继1995北京首届、1996南京二届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又一次学术氛围浓厚、争鸣相当激烈的研讨会。来自大陆各地及香港、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的女性文学研究者共60人出席研讨。女作家舒婷、胡辛、王英琦、张冀雪、陈志红等应邀赴会。本次会议议题为“女性文学本体特征研究”,侧重对当代女性文学及其批评本身的反思。与会专家学者所撰

  • 标签: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写作 中国女性文学 九十年代 女性文化 问题意识
  • 简介:20155月2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第48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是"七十后再回首——重读《白毛女》"。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李松睿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陆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何吉贤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原所长李正忠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30多名青年学者出席了论坛。论坛详细梳理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以及70以来的改编、演出历史,分析了1990以来学术界对这一文艺作品进行"再解读"思路的得失,并就歌剧《白毛女》的经典价值、当代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艺创作的成功经验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本刊特刊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 标签: 《白毛女》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艺论坛 文艺创作 黄世仁 中国歌剧舞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