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  七十代初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腊月,一声婴儿的啼哭不知破坏了家人多少盼儿梦.爷爷奶奶还指望我的出生能给家里带来传宗接代的希望,但母亲未能遂人愿,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我的降临无疑使家里的气氛雪上加霜.……

  • 标签:
  • 简介:20155月2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第48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是"七十后再回首——重读《白毛女》"。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李松睿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陆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何吉贤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原所长李正忠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30多名青年学者出席了论坛。论坛详细梳理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以及70以来的改编、演出历史,分析了1990代以来学术界对这一文艺作品进行"再解读"思路的得失,并就歌剧《白毛女》的经典价值、当代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艺创作的成功经验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本刊特刊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 标签: 《白毛女》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艺论坛 文艺创作 黄世仁 中国歌剧舞剧院
  • 简介:自从"七十代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以来,批评界围绕他们的成长背景、身份特征、审美取向以及作品的成就与缺陷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批评.批评家们发现,这个特殊的创作群体无论是出场方式、书写观念还是对批评策应的立场、姿态等诸多层面上都展示出了一种与以往小说创作群体迥然有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姿态.像卫慧疯狂的表达欲望、棉棉危险的写作姿态、朱文颖暖昧的叙事特征、周洁茹轻狂的书写口吻,不但冲击了当代文坛一直以来都在被人们默许着的叙事规范,而且他们文本中激烈的个性舒展和自我表达一时间不免使长期以来人们都在积极营造和小心呵护的精神园地重又滋生了混乱和暖昧的情绪.面对社会各界不断发出的批评声音,他们更多的是以他们特有的姿态做各种各样的有意抵抗.

  • 标签: 作家 七十年 小说创作 批评家 文坛 在场
  • 简介:4月1日,《放舟三百里》作者重聚黄龙溪.在那棵黄葛树下,我们开始汇报各自的十年——有的浓墨重彩,有的平淡如常.最令人刮目的是李芳,依然被我们敬重的是伍松乔老师,已成大器的是蒲秀政,友情不变的是邵永义.而我却因眼疾,畏光,怕烟,谢绝了大多数会局和饭局,只有实在想朋友了,才偶尔参加文学聚会.吕历把我介绍给年轻人:“这是你们原来的前辈诗人,现在不写了,简称‘原前诗人'.”杨通说:“你就是不写,也是诗人.”我说:“我要写,用手机写.”

  • 标签:
  • 简介:我曾经两次听过廖静文做的报告,一次在初中,一次在高中。两次演讲的内容我记不得了,惟一有印象的是廖静文提到徐悲鸿时哽咽的语调。我那时太小,不理解这种感情。十几年后的2002,我又见到了廖静文女士,她的外表让我吃惊。她已过八旬,但头发依然乌黑浓密,皮肤很好

  • 标签: 五十年 徐悲鸿 感情 理解 助听器 紫色
  • 简介:北影与新中国同年诞生,如今已度过半个世纪的风雨里程。五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极短极短的一瞬间。然而,对只有百历史的电影和专门从事电影事业的北影来说,五十年的历史就不算短暂了。回首北影五十年的成长史,既有风调雨顺、欣欣向荣、兴旺发展的时期,也有坎坎坷坷、曲曲折折、落入低谷的阶段。五十年中,值得回首的影事局可胜数,采撷突出方面的二三事,聊抒一点北影人的北影情结。两个令人瞩目的辉煌期北影第一个辉煌期,出现在建国建厂十周前后。这一时期的前几年是初创期,主要任务是打基础,如筹建厂房,组建队伍,拍摄新闻纪录片和少量的故事片。到了1954,已完全具备了拍摄故事片的有利条件,此后就不再拍摄新闻纪录片,

  • 标签: 北影 五十年 名著改编 影片 制片人 新时期电影
  • 简介:我本来以为,好华丽,喜形式,善夸张,爱铺排炫耀,是少年毛病,却在阅读中发现,不少号称名家大师的文字,却更是虚张声势,故意以炫技与淫巧,哗众取宠,字里行间挂满俗脂艳粉。

  • 标签: 范用 名家大师 《我爱穆源》 散文
  • 简介:半生戎马半世艰,半支拙笔半诗篇。半贫半富半知足,半命半运半靠天。半智半愚半糊涂,半梦半醒半随缘。半城半乡半村舍,半山半水半田间。

  • 标签: 感悟 乾坤 诗篇 知足
  • 简介:先锋文学过去了三十年,我们现在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如果不是三十年之际多家刊物有意规划纪念活动,"先锋"一词几乎在当代文坛失踪了。也只在某些批判性的反面教材中,"先锋"才会被偶然提起。先锋已死,先锋早已终结,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一个遗憾的事实!固然,如果把先锋派看作现代主义运动表现形态,它也终结了。

  • 标签: 先锋文学 先锋派 现代主义运动 十年 孙甘露 纪念活动
  • 简介:从“新时期”开始,喜剧电影枯木逢春,出现了一大批作品,使因“文革”而中断了十年的这一电影类型,摆脱了“悲剧”的命运,显露出勃勃的生机。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期望之后,银幕内外,重新回荡起轻松而欢快的笑声。但从艺术的尺度来看,最初几年的喜剧创作,在许多方面...

  • 标签: 喜剧创作 喜剧艺术 喜剧电影 喜剧因素 影片 黄建新
  • 简介:<正>武侠片曾存在于三个地域空间和历史时期:旧中国上海1927——1937间,由《火烧红莲寺》一片的成功引发上海滩片商纷纷移资开拍武侠神怪片,一时大为流行。《火烧红莲寺》一气拍了十八集,《关东大侠》十一集,《荒江女侠》十一集,其他单本如《儿女英雄》、《五鼠闹东京》、《狸猫换太子》等也热闹纷纷。并出现了精于此道

  • 标签: 武侠片 《狸猫换太子》 历史时期 红莲 流变 女侠
  • 简介:30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也可以波澜不惊。30前,中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思路,一池春水就此不再平静。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到市场、从一元到多元、从僵化到灵活……30来,中国坚定地转动着巨大的身躯,重新上路。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都因此而改变,那是当初无从想象的变化。

  • 标签: 李月久 朱光荣 谢宗 台湾人 全国通用粮票 国家干部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的主题进行综述性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中近十年来有关《雪国》主题的49篇文献的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和文本细读的定量描述及定性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学术界对《雪国》主题的研究呈现出主观性、分散化、不系统的特征,鉴于此,笔者将当前有关《雪国》主题的说法大致分为日本传统美学、宗教色彩主题、文学批评模式关照下的主题3类。通过研究,笔者认为《雪国》的主题本质上是川端康成在虚实交织的生命体验中寻找生命真谛的结晶。

  • 标签: 定量描述 定性分析《雪国》 主题
  • 简介:引言 都市与电影翻看世界电影史,各国的电影几乎都是在大城市中产生的。1895世界第一部电影由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宣布诞生;稍后,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欣然问世;之后1909,香港第一部影片《偷烧鹅》也在市区拍摄完成。再加上电影赖以诞生的照相洗印等技术都是在都市中孕育而生的,如此电影就与城市、都市背景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聚焦于都市生活经验,注重电影与城市的关系,自然就成为电影重要的主题。现实中都市生活经验是丰富多样的,这样渗透在故事叙述构架下的都市意象,也就具有了强烈的空间爆发力和超群的整合力。九十年代创作氛围相对宽松,都市电影的表现形态就更加淋漓尽致,具体可以划分为四类

  • 标签: 都市电影 九十年代 现代都市人 中国银 空间意象 “家”
  • 简介:中国新诗在经过20世纪90代的沉寂和冷清之后,在新世纪又逐渐升温,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时期和一个多层次、多格局、多元审美的艺术空间。可以说,当下正是新诗诞生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比起20世纪80代的辉煌和繁荣,它多了一份理智和冷静;比起20世纪90代的萧条和寂寞,它又多了一份温度和热情。回顾过去的十年诗歌状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 标签: 21世纪 诗歌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鲜花 罂粟
  • 简介:<正>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却陷入了严重困境,怎么办?对于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们来说,更有一番无法摆脱的苦恼,因为,他们之进入电影领域,就是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就是希望为观众创造艺术。舍此,他们的努力就没有任何价值。这几年,虽然创作的条件无比艰难,但仍有一株株绿树从石缝中挺身而出;这些树虽然没有长成一片茂盛的森林,但每一株树都表现出存在的生命价值。

  • 标签: 九十年代 中国电影 工具论 艺术家 影片 娱乐片
  • 简介:十年代文学和批评的“冷风景”王岳川在商业与权力的合谋中,在科技、“克隆人”不断爆出冷门的轰动效应中,90代的先锋文学在世纪末的冷风景中凝固成为一个“苍凉的手势”。尽管这手势仍有些前卫的味道,但已显出硬撑着的力不从心。90代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由...

  • 标签: 九十年代文学 文化散文 诗歌 小说创作 文学批评 个体性
  • 简介:郭凤莲:岁月朝圣路上的一面金幡历史总是容易被遗忘。仅仅过了30,曾在我们记忆里打下的深刻印记,火热的激情,那些给我们成长带来深刻影响的人物,就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比如郭凤莲。现在30岁左右的人都已经不知道郭凤莲是谁了。但40岁以上的人还能够清晰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的许多风景,还能想象出郭凤莲神采奕奕的样子,这就是时代的烙印。

  • 标签: 旅行 灵魂 郭凤莲
  • 简介:引 言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文本,九十年代的通俗电视剧创作是在一种迥异于八十年代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国家对文艺事业尤其是电视事业调控力度的加强,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资本(个体资本、私营资本、外来资本)对通俗电视剧的创作介入,社会大众心理中市民意识的泛起以及传统文化以一种时尚的姿态“复归”,三位一体地构成了九十年代通俗电视剧的创作发展的基本“生态”环境。面对这样的“生态环境”,九十年代通俗电视剧不得不在创作策略上进行一定的调整: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选择上趋同于主流期待视野,一方面在文化选择上做出一定的趋时性调整,最终换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和当下社会大众心理的有效迎合。本文将从部分通俗电视剧文本分析出发,

  • 标签: 电视剧创作 九十年代 主流意识形态 市民文化 大众文化 文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