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对语言的研究如果从古希腊的“本质论”和“规定论”的论争算起,到本世纪,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这种研究基本是从属于哲学和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一词大约在南北朝时出现。南朝齐僧岩《重与刘刺史书》中有“纡辱还诲,优旨仍降,徵庄援释,皎然”的句子。《南齐书·礼志上》:“天地至尊用其始,故祭以二至。日月礼次天地,故朝以二分,差有理,则融玄之言得其义矣。”这两个“”都是“论据”、“道理之所在”的意思。

  • 标签: 理据 语言 本质论 古希腊 训诂学 南北朝
  • 简介:《汉语词典》(王艾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以下简称《词典》)是现代国内第一部探求汉语的工具书,它对5000多条词语的进行了阐释。由于许多词语产生的年代久远,它初创时的构词已经湮灭无闻,或者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为记忆的便利而为某些词语附会上人为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流俗词源”的混淆,使的考察异常复杂,这需要我们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整理。以一人之力,想把这5000个词条考察清楚,一定非常困难,因此该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考求不精之处。本文试就笔者阅读中发现的同题作些考订.

  • 标签: 《汉语理据词典》 汉语理据 词条
  • 简介:本文以交通乘用概念的为例,通过多种语言的泛时对比和汉语历时、共时比较,归纳出该概念各种可能的集合,比较了它们跟其知识场各常识构件间的匹配关系等.由此进一步证明了马清华(2010,2011)就理问题提出的场约束原理。但可能的并不能自然实现为现实的,本文继而以汉语为单一分析材料,通过对其乘用概念的运筹活动的详细论证,表明可能的能否成功实现为现实(即语言对概念表达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言内外多种因素的运筹结果。表达目的、言外的现实和认知条件、言内的形义基础相互作用,协同规定着概念的,这就把优先原理进一步发展成为系统运筹原理。本文对场约束原理的进一步证明和所发展出的系统运筹原理丰富、完善了据理论。

  • 标签: 理据 场约束原理 系统运筹原理 交通乘用概念
  • 简介:汉字是有理的文字,汉字的指汉字构形、读音、意义的依据。汉字的因造字法不同而不同。至今大约90%以上的常用汉字仍有理可讲。利用推展汉字教学,可以减轻难度,提高效率,是汉字教学的一般规律。汉字因部件分析法和俗文字学说解,受到严重削弱,亟待维护。

  • 标签: 汉字理据 造字法 部件分析法 俗文字学 偏旁分析法
  • 简介:以往对复合词构词的研究多为构词法和具体名源的讨论,少见其构词一般性质的探讨。我们认为,语素组合是否成立,词义如何识解,是具有全民规约性的,即人们遵循一种相同相似的处理模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离规/模糊的词欠通行或被“修正”、可聚合词语的使用与发展遵循理规约、新造词/生造词的构词遵循理规约。复合词的构词之所以具有规约性,主要受到概念逻辑关系、认知规律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复合词 构词理据 规约性
  • 简介:在网络时代,汉英网络缩略语大量涌现并交叉影响,本文对二者的构词(词外和词内)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异同,从而揭示网络缩略词语的构词规律。汉英缩略语虽然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是二者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即,词外却是趋于相同的;在形成方式和构词方面,汉英网络缩略语有细微差别,但都以认知语言学里的转喻和隐喻作为构词

  • 标签: 汉英网络缩略语 构词理据 转喻 隐喻
  • 简介:语言根植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同一社会文化群体的成员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有着共同的言语行为习惯,运用了约定俗成的语言模式、语法规则和能反映特定思维模式的词汇和句型,这些因素形成了语言使用者表达客观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和世界观.社会与文化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因此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就是该语言反映的基本成分.“”作为事物现象所以得名的道理和依据,反映了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可论证关系.Ulmann(1962)认为,词的性主要有三类:1.语音;2.形态;3.语义理.汪榕培老师将词源作为一个补充,张维友老师提出了词汇具有文化.基于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遵循着约定俗成的法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语言的词汇、形态和句法的形成,无不记载一个民族的社会状态、政治模式、经济文化信息,文化的认知既建立在词的形态结构上,或叫词外(郭佳).因为词与语法是不可分割的,显性的,且英语的句法结构反映出英美人思维的客观性和理性;文化的认知还建立在词的语用功能上,词义的变化因文化模式、民族情绪、群体特征等等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通过隐喻或转喻等方式实现.因此,词汇学课堂应成为创建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重要实践场所.

  • 标签: 文化理据 文化模型 文化价值观 隐喻
  • 简介:本文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具体论述现代汉语框架构式“有X无Y”的概念整合层级及其性承继关联,主要涉及“有X无Y”构式的框架演变,构式的整合程度与层级差异,以及构式的主观化倾向与反预期语用心理。

  • 标签: “有X无Y” 框架构式 整合 理据 主观化
  • 简介:是由当事人写给对方作为凭证或说明某一问题的字据,它包括借条、领条、收条、欠条等,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写好它,能方便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减少一些人为的麻烦。

  • 标签: 写作 应用文体 当事人 生活
  • 简介:一位老人当年向他的亲家借了一笔钱,后偿还了,但还款时他没有收回借条,因此发生纠纷诉至法院。在法庭上,老人说钱已经还了,但提供不了还钱的证据,而亲家则出示了借条说钱没还。法院最终判决老人败诉。老人不服,申诉上访达七八年,至死不渝。对此,湖北省高级法院副院长吴德桥说,也许事实真相正如老人所述,但法官只能依据当事人提供的有关证据来认定事实和法律关系。也就是说,即使那笔借款已经偿还,法院也不得不判决老人败诉。这个典型案例反映了'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之间的

  • 标签: 湖北 高级法院 吴德桥 法律文书 司法行政 证据制度
  • 简介:议论文的材料要有根据,所以称其为“论据”。可是议论文的观点也要有根据,这一点想到的人就不多了。考察我们学生的写作,他们的论点是从哪里来的?大致来于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老师命题,二是试卷命题。这种命题中通常已经包含了对观点的规定。且不说这样的规定方式是否妥当,这里要问的是:老师和试卷的观点是否有根据呢?

  • 标签: 议论文 论点 论据 辩唯物主义 中学 语文
  • 简介:文章从两个方面各分十种情况全面探讨了《韵镜》所列之字与相关韵书所收之字主要是小韵首字之间的关系,以鲜明的统计数据初步探讨了《韵镜》列字所依据的韵书问题,指出《韵镜》当是依据《唐韵》同时期或前后不远的某种切韵系韵书来列字的。

  • 标签: 韵镜 韵书 小韵首字 比较研究
  • 简介:传统的言性研究习惯于以言者视角来审视知识的来源,认为言意义产生于证素对证据的调节,具有主观性。然而,这种主观调节并不是任意或盲目的,而是基于对知识可靠性及对听/读者潜在反应的双层判断。本文从听/读者的视角,梳理言性语义范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证据的可及性,进一步构建言性语义范畴的结构。研究发现,在言意义的产生过程中,由于证据可及性的认知本质,证据对证素的选择存在牵制作用,不同的言范畴之间具有层次性。

  • 标签: 言据性语义范畴 听/读者视角 证据的可及性
  • 简介:从语用移情角度分析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中的人称指示语,探讨说话人选择不同的人称指示语的原因及听话人理解话语时对语境的依赖性,揭示出其背后隐藏的语用认知

  • 标签: 人称指示语 指示映射 语用移情
  • 简介:实际生活中如何就'事'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事实'背后有许多被遮蔽的东西。言说者,如果不讲究学理,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误导呢?行事为文如果只谈立场正确与否,不谈是否合乎学理,'在伦理上情感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感情用事'。就'事'说'',首先要注意的是尽可能在学理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以避免陷入'立场正确'什么都正确的思维框架。要'从一个公正的观察者的视角来分析自己,看看什么情绪会被激起',努力使自己'从一种不会被任性的激情驾驭的视角'来就'事'说''。

  • 标签: 学理 情感 类比
  • 简介: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是介绍事物说明事理以事明人的。说明文的语言以准确平实为原则,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与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诗歌和情节离奇曲折的小说相比,说明文确实显得平淡一些,但也决非枯燥乏味。我们只要稍稍留意教材上那些优秀的说明文,就会发现说明文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完全可以生动形象,趣俱佳。

  • 标签: 说明文 生动形象 事物说明 教材 优秀 散文诗
  • 简介:王仁陶《刊谬补缺切韵))在《切韵》的分韵基础上新增严韵的上去二声,此举并非为填补空缺而无中生有的强行划分,而是对严凡两韵语音分化的重要揭示。中古后期严凡两韵的关系重在分而不在合,二者分化的动因是唇音字的轻唇化,这在中古时期的诗文押韵、官修韵书的同用关系以及现代汉语方言中均有反映。

  • 标签: 《王韵》 严韵上 去声 严凡分化 轻唇化
  • 简介:前人对果戈《死魂灵》的研究,多从人物形象、体裁、语言等方面入手,考察它“表达了”什么内容,或从果戈的精神世界入手,考察它“想表达”什么内容,少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作家是“如何表达”他心目中熟悉而又陌生的俄罗斯。

  • 标签: 《死魂灵》 果戈理 品读 时间 写作 人物形象
  • 简介:董志翘的《〈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校点举误》一文在影印本、他书的基础上进行精校,尤其以校法为指导,分析并纠正了学者在校勘方面的失误,为还原抄本的原始面貌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其校思想具体分析,并归类举例,指出校法给校勘工作带来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董志翘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校点举误》 理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