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奇葩”“极品”等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语义和语用上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分别由表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和“最高的官阶”,“最上等的物品”等的褒义词变为可以表示“令人难以理解的事物”“最末等的事物”等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由这种语义上发生两极反差的现象,笔者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诸如“非常”、“非凡”等同类词语,通过分析探究它们的产生机制、发展变化及其语用特征,更加准确地进行语言交流。

  • 标签:
  • 简介:<正>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的色彩构成了万紫千红的世界。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诗词,也离不开色彩同的运用。翻开诗集词集,可以发现无色不成诗,无彩不成词。虽然色彩词不能象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却可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人们的形象感,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认真分析古代诗词中色彩词的变化运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诗词的赏析和理解。恰当运用色彩词(如红、橙、黄等).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如绿色,象征安逸、温柔;白色象征纯洁、高雅;黑色象征庄严、肃穆等。不同色彩的搭配,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俗话说:“红配蓝,惹人烦”,荆浩在《画论》中指出:“红间黄,秋叶堕;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色彩有冷有暖,色彩词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状:1.运用冷色。冷色是指青、绿、紫、黑等亮度较低的颜色,给人的感觉是暗沉、朴素、沉静、含蓄、幽雅。《诗

  • 标签: 色彩词 古代诗词 冷色 暖色 表达效果 等亮度
  • 简介:摘要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词的色彩意义研究环节较为薄弱,其中,对虚词色彩意义研究的忽视或排斥尤为突出。本文试运用词汇学理论对虚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地方色彩、时代色彩色彩意义进行探析。

  • 标签: 词汇 虚词 色彩意义
  • 简介:汉字构成的字元分析法张天光,黄伯荣,翟万林近年来,对于汉字结构和构造成分的分析,部件分析法似乎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偏旁分析法。然而部件分析法同样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同样难具实用价值。本文拟对部件分析法存在的缺陷加以分析,同时对笔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的...

  • 标签: 计算机汉字输入法 分析法 字元 单元字 合体字 汉字编码
  • 简介:<正>称呼语是可以表达感情的。尤其是在口语交际中,称呼语很多时候“已不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符号,而是社会文化、主体的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充满了色彩和激情的。”(何伟棠编《语言随笔精品》,P80,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例如巴金的《家》中丫头鸣风临死前的那声呼唤:

  • 标签: 称呼语 感情色彩 《家》 巴金 《红豆》 司令
  • 简介:汉语语用能力是指操汉语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的技术和能力,他决定了一个人汉语语言能力的实际表现。汉语语用能力的构成涉及到语篇、语体、言语行为、言外之意、礼貌、修辞等六个方面的理解与运用。围绕这六个方面,可以有序开展汉语语用能力评估量表的制定及相关的描述语库建设。重要的是,语用能力的评估不应只针对非汉语母语者,汉语母语者的语用能力评估对推动我国国民语言能力建设也非常重要。

  • 标签: 语用能力 语言能力 言语障碍 描述语库 量表
  • 简介:摘要“没X没Y”构式倾向于出现在消极语境中,但这与它自身的褒贬感情色彩并不是一回事,需加以区分。

  • 标签: 消极语境 褒贬感情色彩
  • 简介:<正>0.超常搭配是艺术语体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在艺术语体中,各类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构成不同形式的超常搭配。色彩词是指那些描写事物颜色的词语,本文讨论由色彩词和其他词语组合所形成的定中式超常搭配,分析色彩词在这种超常搭配中的分布情况、语义特征和修辞功能。1.0所谓定中式超常搭配是指那些在句法结构上属于偏正结构的超常搭配,我们把它看作由前、

  • 标签: 超常搭配 定中式 色彩词 语义整体 语义内容 象征意义
  • 简介:摘要在汉语表达中很多词语字面意思虽然是在谈论饮食文化,其实却有另外一重意思。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本文从表达吃的内容(吃什么)、吃的方式(怎么吃)、吃的工具(用什么吃)、吃的怎么样(食物的味道)为主要内容收集词语,具体分析这些词语在汉语表达中的色彩义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色彩义。

  • 标签: 饮食词语 汉语表达 转义 色彩义
  • 简介:范之先生在《修辞学习》92年第2期发表的《与王希杰先生商兑》的文章,实在难以叫人信服。自粗糙的叙述中见出了作者的匆忙,在“商兑”之中并未见作者深刻的理论见解,而终究要说明的只是;象王希杰这样。颇有影响的先生”甚至更不如者,“常心浮气躁,浅尝易足,臆见矜高,见肿谓肥,见肥说肿”。言辞中透着鄙夷、讽刺、挖苦。

  • 标签: 色彩 《修辞学习》 王希杰 商兑 作者
  • 简介:<正>在古代汉语中,“见V”这种结构形式大抵可以表示两种语义:“见”相当介词“被”,“见V”表示被动。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见”与“被”同义对举,“见疑”:被怀疑,表示被动。这种“见V”结构的后面可以用“于”引出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周·庄周《庄子·秋水》)“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大方之家耻笑。用“于”引出主动者“大方之家”,“见笑”的被动语义更明显。其次,“见”具有称代作用。在文言文中,具有称代作用的“见”与动词组成“见V”结构,经常在人物的对话和来往的书信中运用。“见”主要指代第一人称,偶尔也指代第二或第三人称。“见V”的语义含蓄,感情丰富,体现一定的修辞风格。

  • 标签: 修辞色彩 “大方之家” 古汉语 称代作用 《搜神后记》 吴王
  • 简介:摘要小学生们喜欢使用鲜艳的颜色涂涂画画,是他们想感知这个世界的表现方式,游戏中的乐趣可以使小学生的美术天性一触即发,瞬间得到释放,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形与色》一课中,在认识常用的色彩学习内容中,如红、黄、蓝、绿等色彩可以收集各种颜色系列的水果、动物、植物等卡片,红色系列收集红苹果、红枣、西红柿、红石榴、红枫叶等形状

  • 标签: 小学 美术 色彩 途径 探索
  • 简介:“曼”中古时期隶楷书常写作“”、“”、“”、“”等,经过一系列的形体讹变,“楞”之俗字“擤”与“攫”之俗字“擤”成为同形字。通过清理“”、“”、“摱”、“槾”、“楞”、“”、“棱”、“”、“[木麦”、“[禾麦]”等一组字的关系,文章为汉字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 标签: 讹变 同形字
  • 简介:摘要以写实起家的西部作家雪漠,“现实感很强”是其小说给人的总体印象,但这并不意味他的小说就是对生活的照抄照搬,作家精心选取一些意象或象征性符号来表现小说主题,使得作品带有浓重的意象、魔幻色彩。这种魔幻主义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雪漠小说的气质与品位。本文以《大漠祭》为切入点,运用文本细读和比较的方法,从宏观上对雪漠小说中呈现出的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进行了解读。

  • 标签: 意象 象征符号 魔幻色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简要分析了“爷”、“婆”、“哥”、“嫂”、“姐”、“妹”、“弟”等亲属称谓名词的类词缀化问题,它们在构成新词的过程中,词汇意义弱化,语法意义增强,词缀化的倾向明显。在此基础上,又简单概括了亲属称谓名词作为类词缀构成新词的一些特点。

  • 标签: 类词缀化 词义泛化 词义类化 文化含量 平民心理
  • 简介:本文分析台湾官话叙事体的语调单位的语法构成。初步结论是:叙事体语调单位的主要语法构成是小句和名词性结构,而且小句的形式以非完整小句为主,这说明叙事体语调单位的主要结构实际上比一般的传统完整小句的形式要简短。在叙事体言谈中,语法单位和语调单位的对应(不对应)关系取决于(1)信息量的分布局限和(2)语法结构内部关系的疏密程度。本文还把汉语和英语作了简单的比较,发现上述结论同样可以用在两个语言上面。我们的结果说明,实际言谈中的单位构成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的认知能力以及实际的语用环境,这是我们在建立一个可以解释实际言谈的语法系统时所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语调单位 语法单位 小句 语法结构 语法构成 名词性结构
  • 简介:互文性理论是具有哲学方法论意义和可用之于实证分析的文本理论。2012年,继1966年首推互文性理论四十六年后,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复旦大学开设系列讲座演绎互文性理论的发展演变。第一讲“主体与语言: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内容博大精深,浓缩了互文性理论的基本阐释,兼容了互文体系的核心概念。本文选取了讲座展示的、过去学界不予重视的四个方面来读解:可视为克氏人生镜像和法国学术思想编年史的《武士》;中国哲学家张东荪中西哲学理念对克氏互文思想形成的影响;克氏与巴赫金互为成就的关系与克氏对本维尼斯特结构主义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克氏的互文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本文试图通过这四个方面史实的挖掘,再塑克氏思想大师的形象,丰富对不断创新发展、多元构成的互文性理论的认知。

  • 标签: 互文性理论 多声构成 《武士》 张东荪 巴赫金与本维尼斯特 弗洛伊德
  • 简介:文章针对词素同一性问题,提出汉语词素内部义项群具有六种构成模式。运用图式范畴理论论证词素同一性存在的哲学基础,阐明辞书设置六种模式的理论依据,论述在辞书释义和例证中如何体现图式和例示的特点。

  • 标签: 词素同一性 义项群构成模式 图式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