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4 个结果
  • 简介:学界以往的先行研究大多只提及动词完成体"动词+完"或"动词+光"在语法上的某些限制条件,尚未注意到"动词+完"和"动词+光"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点。文章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动词的不同种类入手,分两个层面,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和原因。首先,分析了"动词+完"和"动词+光"在语义上的异同及其导致此种异同出现的原因;其次,从不同种类动词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动词+完"和"动词+光"产生异同的制约因素。总之,"动词+完"和"动词+光"作为动词的完成体都可以表示动作的终止,二者在语义和语用上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着差异,而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界尤其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 标签: 动词完成体 相同 差异
  • 简介:汉语'打'字经历了从古至今的长久发展,其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汉语'打'字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对它的研究便也有章可循.历代学者都对'打'字有一定的研究,他们虽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但也使我们现在对'打'字的研究可以究根追底,有据可查.笔者在综合和比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审视汉语'打'字的语义演化过程,以期开辟'打'字研究的新视野.

  • 标签: 综述 汉语'打'字 认知语言学
  • 简介:语法化是汉语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语义的虚化和句法分布的泛化。视觉动词"见"在先秦时期语义稳定且义项丰富,并衍生出了助动词、指代性副词的用法。对先秦文献中动词、助动词、副词"见"的语义语法分析,可以对其语法化的路径进行拟测。

  • 标签: 语义 语法功能 语法化
  • 简介:古代汉语中名词动用一说相沿已久,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已的看法。文章认为,一个名词固有的句法职能,是这个名词的基本功能,是这个名词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一个名词的临时性的灵活用法,是这个名词的临时功能,不是这个名词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这是词类活用。但是,如果一个名词从使用的基本功能发展到临时功能,再发展到经常表示动词义,出现在动词位置的频率高,且定型化,那么,它就是身兼二职的兼类词,而不是活用。

  • 标签: 古代汉语 名词 动词 词类活用 兼类词
  • 简介: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现代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双音节动词尤需重视。文章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新实用汉语课本》和《发展汉语》的双音节动词进行穷尽式的计量统计,分别做出双音节动词、共现词分布情况统计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为对外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对外汉语教材 双音节动词 计量统计与分析
  • 简介:汉语动词的时间特征对其进行体产生明显的约束和影响。这种约束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语法和语义的相互作用,语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法的形式和内涵。本文首先介绍了汉语动词在时间分类上的研究情况,然后从不同类型的动词出发,探讨动词时间特征对其进行体的约束和影响。时间特征对动词进行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动词在进行体的表达方面受其时间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动词进行体的语义也受到其时间特征的影响而发生语义上的改变。

  • 标签: 动词 进行体 时态 语义 语法
  • 简介:本文首先概述了语言学家对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的探讨,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语言学家提出处所倒置结构的存现句是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句式的观点,相反地,很多反对者找出反例认为存现结构中的谓语动词中有大量的非作格动词。本文认同唐玉柱的观点,认为所有存现动词都是非宾格动词,具有非宾格性的这一观点,并提出了新的证据,从而维护了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假设,统一了存现结构中的谓语动词的类型,也为存现结构的统一解释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存现动词 非宾格动词 非作格动词 非宾格性
  • 简介: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以前项动词为不及物动词的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为研究对象,分析复合动词的前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扩展机制,探讨其与前项动词为及物动词的复合动词「V+切る」之间的语义连续性。归纳出在前项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时复合动词「V+切る」的核心语义由[+施事移动量变化终结]至[+受事的极限状态]的语义变化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复合动词「V+切る」的核心语义受前项动词以及施事与受事性质的影响。

  • 标签: 「V+切る」 复合动词 语义研究 语义变化路径
  • 简介:汉日关闭义动词都有“关门”的用法,该用法可以看作共时层面上的基本义。“关门”的动作过程可以分解出[+使受事发生状态变化]、[+使受事与其它部分重合]、[+施加约束]和[+行为的结果产生阻断功能]4个语义特征。汉语动词“关”、“掩”和日语动词「しめゐ」「とじゐ」「ときす」都具有表示“关门”的用法,另一方面又各自侧重不同的语义特征。

  • 标签: 关闭义 重合 阻断
  • 简介:“词有定类,类有定职”,这是语法书对汉语用词法的基本立论。但是,在古汉语中有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即一个已有了定类定职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产生了一种新的语法功能。我们如果不仔细推敲认清它的这种新的语法功能,依旧按它固有的定类定职去认

  • 标签: 名词活用为动词 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 有定 名词性词组 文言虚词
  • 简介:对唐山话中6个构词能力很强、出现频率很高的动词后缀进行了讨论,涉及到这些词级的性质认定、构词能力、附加色彩、读音变化、书写规范等问题,进而联系到对语言文字一些发展规律的认识。

  • 标签: 唐山话 动词后缀 构词能力 附加色彩 音变 文字书写
  • 简介:非谓语动词汉语中没有的语言现象,它在英语中的作用仅次于动词的时态.非谓语动词的特点是,它在句中不作谓语,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但它可以作其他句子成分,如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等.该知识的学习难点是它的动词特点,即有自己的宾语、状语以及时态和语态的形式变化.非谓语动词是高中语法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语法知识,同时也是高考英语考查的热点和失分点.

  • 标签: 非谓语动词 语法知识 高考英语 语言现象 句子成分 学习难点
  • 简介:泉州话动词性谓语句里,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情态,经常用动态助词“者”、“(目卖)”、“咧”。这三个助词可以单个儿地用在动词后面,也可以相互并连或三连地用在动词后面。也就是说,动词后面不仅可以分别附加单个儿助词“者”、“(目卖)”、“咧”,而且还可以附加并连或三连助词“者(目卖)”、“者咧”、“(目卖)咧”、“(目卖)咧者”、“咧者(目卖)”、“者(目卖)咧”等,从而构成各种不同句式,表示各种不同语法意义。

  • 标签: “者” 动词 泉州 动态助词 语法意义 谓语句
  • 简介:对外汉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语言教学,但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是一大重点。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口语很容易学会并应用,但是经常在会话中或者阅读中出现障碍。因为文化词不能仅凭字面意义来领会,而是要充分了解了该民族的文化,才能明确其特定含义。从现代汉语文化词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汉语文化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 标签: 文化词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来华汉语初学者汉语口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目的语习得环境的优势,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学习与习得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如下策略:一是以集体教学为主,适度实施个别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语伴的多元作用;二是通过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充分互动,使语言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营造"沉浸"的学习氛围;三是利用切实可行的课外交际任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巩固语言学习的效果;四是尊重个体差异,明了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心理及情感需求,因材施教;五是精选教材,努力构建学习资源库,支撑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

  • 标签: 汉语初学者 口语 汉语教学 策略
  • 简介:由于非限定动词在英语语法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笔者提出在语法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非限定动词动词不定式、ing分词、ed分词)的意义、基本结构及主要用法,同时呼吁英语教师与时俱进,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把信息技术与语法教学有机地融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 标签: 非限定动词 教学策略 语法教学 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动词化语法隐喻能增强语言的表意功能或文体价值,使语言结构简练而生动。文章将科技文体中动词化现象作为一种语法隐喻进行讨论,以科技文体的语料作定量研究,发现:动词化的发生频率低于名词化,以关系过程化为特征,与名词化相关,其文体价值在于体现科技文体的实体性和权威感。

  • 标签: 动词化 语法隐喻 科技文体 文体价值
  • 简介:德语中置于句首成分占据的是以与有该词语语义有关特征为中心语的最大投射的标志语位置,动词逐步提升到相应投射的中心语位置是为了进行特征核查,德语中的C有很强的一系列特征,如[EPP]特征,[TNS]特征,[AGR]特征等,这些特征吸引了动词甚至是有实际意义的动词移位到功能性中心语的位置。

  • 标签: 动词位二 功能性中心语C 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