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学界以往的先行研究大多只提及动词完成体"动词+完"或"动词+光"在语法上的某些限制条件,尚未注意到"动词+完"和"动词+光"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点。文章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动词的不同种类入手,分两个层面,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和原因。首先,分析了"动词+完"和"动词+光"在语义上的异同及其导致此种异同出现的原因;其次,从不同种类动词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动词+完"和"动词+光"产生异同的制约因素。总之,"动词+完"和"动词+光"作为动词的完成体都可以表示动作的终止,二者在语义和语用上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着差异,而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界尤其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 标签: 动词完成体 相同 差异
  • 简介:[摘 要] 心理动词是是动词的一个大类,用来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因此,研究心理动词,研究心理动词的意义和分类,研究心理动词在二语教学方面的应用,都非常有意义。本文的意义在于阐述和总结国内心理动词的本体研究以及相关教学研究及所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并且试着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 标签: [] 心理动词 分类 本体 教学
  • 简介:汉语'打'字经历了从古至今的长久发展,其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汉语'打'字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对它的研究便也有章可循.历代学者都对'打'字有一定的研究,他们虽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但也使我们现在对'打'字的研究可以究根追底,有据可查.笔者在综合和比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审视汉语'打'字的语义演化过程,以期开辟'打'字研究的新视野.

  • 标签: 综述 汉语'打'字 认知语言学
  • 简介:摘 要:形式动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动词,它们虽具有部分动词的语法功能,但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意义。与汉语中的一般动词相比,其共性较少,差异颇大,而且数量有限。常见的形式动词有“加以”“予以”“进行”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式动词作为一类特殊动词进入了语法学者的研究视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语言的不断变化,其使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从三个角度对形式动词进行了分析。从句法层面看,形式动词的宾语主要由动词充当,名词较少;从语义层面看,“加以”类形式动词要求有受事,“进行”类形式动词对受事有无没有严格要求;从语用层面看,形式动词有使音节和谐等独特的功能。

  • 标签: 形式动词 句法 语义 语用
  • 简介:近年来,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入手,对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论述其在不同语法化阶段的表意功能、句法形式特征,概括分析其语法演变和语义演变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其语法化的动因。通过分析动词“上”的语法化这一过程,为现代汉语中其他一些趋向词和动词结合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有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 标签: 动词“上” 语法化 语法演变 语义演变
  • 简介:摘要“来/去”二字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常常作为对应词出现,这是因为二者虽然词典本义相差较大甚至相反,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可以表达相同的动作结果。目前国内对“来/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上,本文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这一领域的现有研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范畴、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进行综述。

  • 标签: &ldquo 来&rdquo &ldquo 去&rdquo ,趋向动词,主观范畴,客观范畴,语义,语用
  • 简介:动词、名词认知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家、心理语言学家和神经语言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义文字,汉语有不同于其他拼音文字的特性。文章对动词、名词认知中词频、笔画数、义符熟悉性、词汇获得年龄、情境可获得性、具体性6个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作了述评,并结合汉语的特殊性,对汉语动词、名词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 标签: 动词 名词 影响因素
  • 简介:词类是语法系统的中心。在现代汉语词类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人称“三大词类”,其中又以动词最为复杂。动词是词类系统中最复杂的子层级系统。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曾把动词的分类列入语言学规则,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第一项课题。因此,动词的分类就日益成为当代语法家关注的一个问题。

  • 标签: 现代汉语 动词 语法系统 名词性宾语
  • 简介:虽然很多文献讨论了人类语言如何省略主语,鲜有研究涉及人类语言如何省略宾语。本文通过对比中文的动宾词组和英语动宾结构在宾语省略方面的特征,推断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语言都只能有一种宾语省略机制,即建立在宾语名词属性上的机制。一种语言或者可以省略可以通过语境复原的非通指宾语,这包含定指、不定指和特指名词,如汉语,或者可以省略无法通过语境复原的通指宾语,如英语。

  • 标签: 宾语 宾语省略 通指
  • 简介:语法化是汉语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语义的虚化和句法分布的泛化。视觉动词"见"在先秦时期语义稳定且义项丰富,并衍生出了助动词、指代性副词的用法。对先秦文献中动词、助动词、副词"见"的语义语法分析,可以对其语法化的路径进行拟测。

  • 标签: 语义 语法功能 语法化
  • 简介:交际性施为动词是指在交际场合中可以实施交际行为的动词。这些动词在直接施为、描述事件等不同功能的场合,使用的句式是不同的。它们动作性较低,所以可以出现在"表示"句中作宾语、可以带比较复杂的原因宾语、可以用在连动式的后位解释前位具体行为动词的涵义。

  • 标签: 交际性施为动词 句法特征 言语行为
  • 简介:本研究以日常话语为语料,采用对比分析法,从语用学视角对汉语动词重叠式在人际交互语境下的语用缓和功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与动词原式相比,重叠式具有明显的语用缓和功能,主要体现在劝说、情绪安抚、形象维护、礼貌四个方面。这些缓和功能是社交语境下对人际关系的顺应,其目的是通过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情感和社会距离,减轻受话人心理负担,增加亲密度,改善人际关系。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是话语顺应人际语境的策略选择。

  • 标签: 动词重叠式 语用缓和 人际关系 语境 顺应
  • 简介:本文基于以往有关动词重叠式的研究,围绕汉语动词重叠式在句法分布上的一系列限制进行讨论,涉及的现象包括该结构与动词补语、否定词、体标记等成分之间的制约.此外,通过分析双音节动词重叠“ABAB”式和“AABB”式的句法表现差异,提出动词重叠式在词库和句法层面的不同特点:词库内的重叠形式能产性低且句法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句法层面的重叠形式能产性高且句法表现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 标签: 动词重叠式 动词补语 否定词 体标记
  • 简介:三价动词是指在动词基本语义结构中能够携带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的动词。在给三价动词定价时,笔者认为应该采用“语义——句法”的方法。三价动词的常规句法框架分为两种。一是“名十动+名十名”的双宾结构,二是“名+介名+动+名”形式的主谓结构。有些二价、一价动词由于语用功能的灵活性,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可以与三个名词性成分搭配,类似于三价动词,我们称之为准三价动词

  • 标签: 三价动词 语义 句法
  • 简介:在现代汉语中“相互”作为副词用法与“互相”相同,表达“两相对待的”或“彼此之间的”关系.当“相互”修饰“V”时,其“V”只能是具有两个论元角色共同参与活动的交互动词.本文根据“V”与“相互”能否搭配使用,将交互动词分为“天然对称性动词”“非完全对称性动词”和“反对称性动词”三类,并考察“相互”与交互动词“V”的语义表达及其投射模式.

  • 标签: 相互关系 交互动词 语义考察 投射模式
  • 简介:摘要:儿童动词获得已引起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仍较少有人对儿童心理动词获得的特点做过综合描述。本研究以“正负面心理动词”为切入点,对儿童心理动词的获得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以为普通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帮助,并为今后指导普通发展儿童的语言与情感教育提供资料和数据支持。

  • 标签: 汉语,儿童,正负面心理动词,获得
  • 简介:摘要:比较和分析蒙古语和汉语使动词,有助于加深了解蒙古语和汉语的使动词,为蒙古语和汉语的语句分析提供一些研究思路,也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比较与学习的思路。

  • 标签: 蒙古语 汉语 使动词 对比
  • 简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必须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共同体。汉字具有音、形、义结合的特点,观其形便可大致探究出造字之初所代表的意义,并可探究出其所隐含的文化。在漫长的汉字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烹调类动词,它们在使用中逐渐产生了引申义、比喻义。文章通过举例探究这些字的演变及意义,揭示它们所隐含的中国烹调文化。

  • 标签: 烹调类动词 语义 演变 中国烹调文化
  • 简介:由于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不少同学常会说出或写出一些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汉语式”英语。这类错误在动词的运用过程中尤其严重。下面本文结合例子对此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它能给同学们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 标签: 汉语思维模式 表达习惯 动词 错误例析 高中 英语
  • 简介:古代汉语中名词动用一说相沿已久,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已的看法。文章认为,一个名词固有的句法职能,是这个名词的基本功能,是这个名词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一个名词的临时性的灵活用法,是这个名词的临时功能,不是这个名词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这是词类活用。但是,如果一个名词从使用的基本功能发展到临时功能,再发展到经常表示动词义,出现在动词位置的频率高,且定型化,那么,它就是身兼二职的兼类词,而不是活用。

  • 标签: 古代汉语 名词 动词 词类活用 兼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