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运用词汇语法的操作原则把动词放在"把"字完整句(即N0W0把N1VWn)的框架里加以观察,指出对足句成分(Wi)的描写是汉语动词研究的核心.

  • 标签: 动词 现代汉语 词汇语法
  • 简介:学界以往的先行研究大多只提及动词完成体"动词+完"或"动词+光"在语法上的某些限制条件,尚未注意到"动词+完"和"动词+光"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点。文章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动词的不同种类入手,分两个层面,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和原因。首先,分析了"动词+完"和"动词+光"在语义上的异同及其导致此种异同出现的原因;其次,从不同种类动词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动词+完"和"动词+光"产生异同的制约因素。总之,"动词+完"和"动词+光"作为动词的完成体都可以表示动作的终止,二者在语义和语用上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着差异,而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界尤其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 标签: 动词完成体 相同 差异
  • 简介:[摘 要] 心理动词是是动词的一个大类,用来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因此,研究心理动词,研究心理动词的意义和分类,研究心理动词在二语教学方面的应用,都非常有意义。本文的意义在于阐述和总结国内心理动词的本体研究以及相关教学研究及所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并且试着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 标签: [] 心理动词 分类 本体 教学
  • 简介:从语法意义和语法表现形式的关系来考察,汉语动词尚未形成完整的体标记形态系统,也没有时制范畴."了、过、着"是体(时)意义的综合句法标记,不能看作后缀或词尾.汉语的时体意义是通过词汇手段或词汇一语法手段表示的,语境和上下文对确定动作时间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的、正(在)、呢、来着"不用来指示时间或表达体意义,而是起元语言确认(断定)功能,应看作词汇手段.

  • 标签: 动词 时体标记词汇一语法手段
  • 简介:汉语'打'字经历了从古至今的长久发展,其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汉语'打'字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对它的研究便也有章可循.历代学者都对'打'字有一定的研究,他们虽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但也使我们现在对'打'字的研究可以究根追底,有据可查.笔者在综合和比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审视汉语'打'字的语义演化过程,以期开辟'打'字研究的新视野.

  • 标签: 综述 汉语'打'字 认知语言学
  • 简介:摘 要:形式动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动词,它们虽具有部分动词的语法功能,但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意义。与汉语中的一般动词相比,其共性较少,差异颇大,而且数量有限。常见的形式动词有“加以”“予以”“进行”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式动词作为一类特殊动词进入了语法学者的研究视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语言的不断变化,其使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从三个角度对形式动词进行了分析。从句法层面看,形式动词的宾语主要由动词充当,名词较少;从语义层面看,“加以”类形式动词要求有受事,“进行”类形式动词对受事有无没有严格要求;从语用层面看,形式动词有使音节和谐等独特的功能。

  • 标签: 形式动词 句法 语义 语用
  • 简介:近年来,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入手,对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论述其在不同语法化阶段的表意功能、句法形式特征,概括分析其语法演变和语义演变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其语法化的动因。通过分析动词“上”的语法化这一过程,为现代汉语中其他一些趋向词和动词结合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有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 标签: 动词“上” 语法化 语法演变 语义演变
  • 简介:汉语动词“打”的日语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黄文明汉语动词“打”可称为万能动词,很多场合都能用,而相应的日语就以上只介绍了少数常见的“打”字词组的日语翻译例句。有的翻译汉语动词“打”的日语翻译@黄文明$北京外国语大学...

  • 标签: 汉语动词 “打” 日语翻译 万能动词 外国语 词组
  • 简介:《系词》一文所揭示的指示代词“是”发展为判断动词“是”的变化轨迹不真实,故其结论“系词‘是’是从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不可信。笔者认为,古汉语中的判断动词不是从别的什么词“发展”来的,而是随着人们语言表达的需要自然而然“产生”的。

  • 标签: 古汉语 判断动词 来源
  • 简介:汉语双宾句式在分类、结构层次和语义解读上均存在较大争议。根据汉语双宾句式动词的截取方式和截取顺序,本文指出汉语双宾句式可以分为“客体优先截取”、“受事优先截取”和“整体截取”三种双宾句式。这三种句式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事件结构类型,其中前两种为包含两个子事件的复杂事件,后一种为简单事件。

  • 标签: 截取 双宾句式 事件结构
  • 简介:摘要“来/去”二字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常常作为对应词出现,这是因为二者虽然词典本义相差较大甚至相反,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可以表达相同的动作结果。目前国内对“来/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上,本文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这一领域的现有研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范畴、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进行综述。

  • 标签: &ldquo 来&rdquo &ldquo 去&rdquo ,趋向动词,主观范畴,客观范畴,语义,语用
  • 简介:动词、名词认知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家、心理语言学家和神经语言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义文字,汉语有不同于其他拼音文字的特性。文章对动词、名词认知中词频、笔画数、义符熟悉性、词汇获得年龄、情境可获得性、具体性6个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作了述评,并结合汉语的特殊性,对汉语动词、名词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 标签: 动词 名词 影响因素
  • 简介:词类是语法系统的中心。在现代汉语词类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人称“三大词类”,其中又以动词最为复杂。动词是词类系统中最复杂的子层级系统。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曾把动词的分类列入语言学规则,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第一项课题。因此,动词的分类就日益成为当代语法家关注的一个问题。

  • 标签: 现代汉语 动词 语法系统 名词性宾语
  • 简介:虽然很多文献讨论了人类语言如何省略主语,鲜有研究涉及人类语言如何省略宾语。本文通过对比中文的动宾词组和英语动宾结构在宾语省略方面的特征,推断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语言都只能有一种宾语省略机制,即建立在宾语名词属性上的机制。一种语言或者可以省略可以通过语境复原的非通指宾语,这包含定指、不定指和特指名词,如汉语,或者可以省略无法通过语境复原的通指宾语,如英语。

  • 标签: 宾语 宾语省略 通指
  • 简介:文章遵循广义形态观,将形态分为词法形态(重叠、附加词缀、语音屈折)和句法形态(词序先后、功能词),对现代汉语核心词类动词的词法形态和句法形态及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进行了总体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和其他语言动词形态的比较,揭示了现代汉语动词形态的特点。

  • 标签: 现代汉语动词 词法形态 句法形态 语法意义 特点
  • 简介:也许是受西方情态研究的影响,汉语学界有人认为汉语的同类情态词也都有“可能性”“必然性”梯度上的差别,这种认识无法解释为何汉语同类情态词存在大量的连用现象,而且它们既不是语义上的重复,也没有梯度上的矛盾。本文从维向的角度解释认识情态动词的连用现象。认识情态可细分为四个维向:“单纯标示对命题真值的确信度(一定、应该、可能)”、“凸显命题的程度性结果(得)”、“根据经验判断命题(会)”、“根据变化趋势判断命题(要)”。文章提出“只有维向差异的情态动词才能连用”的假设,根据这条假设,我们预测认识情态动词连用的可能组合。语料库中的连用实际情况,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测。

  • 标签: 认识情态动词 连用 维向 梯度
  • 简介:<正>“使、让、叫、令”等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类型:它既不表示任何心理活动,也不表示存在、能愿或趋向,又不表示明显的行为动作。它们词义模糊,使用范围固定,只在现代汉语的兼语短语或兼语句中充当第一述语,起着致使它们后面的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性的词或者短语具有某种动作或行为的作用,如:

  • 标签: 现代汉语 动作动词 兼语短语 兼语句 动作行为动词 使令
  • 简介:本文通过调查一个儿童芊芊从1岁4个月到3岁3个月自然语言产出的语料,研究汉语动力型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过程及其背后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芊芊从1岁8个月到2岁6个月期间开始习得动力型情态动词,“会”最早习得,“敢”、“能”、“要”、“可以”和“肯”随后习得,情态动词的习得顺序与其使用频率之间存在部分相关性;(2)芊芊最早习得动力型情态“能力”意义,然后逐渐习得了“勇气”、“意愿”等意义,但却没有习得“善于做某事”和“有把握做某种判断”的意义,此外,早习得的情态意义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3)情态句的句型呈现逐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句法结构呈现逐渐复杂化的发展趋势;(4)影响动力型情态动词早期习得的因素,除了动力型情态动词自身的特征外,还与看护者的语言输入特征以及儿童心理理论水平有关。

  • 标签: 汉语动力型情态动词 早期习得 个案研究
  • 简介: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考察了汉语状态动词"死"与其对应越译动词"chêt"各自在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上的特点,从而找出两者在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上的异同之处,并找出异同之处的原因。

  • 标签: 现代汉语 状态动词 chêt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