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能够全面展现儒家教育思想要义的,不是《学记》,而是《大学》与《中庸》。以《学记》为中国第一本教育专著,来自于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知识—技术”视野。儒家教育哲学之根本在于教化。“意义”与“感”,是构成这一教化哲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意义”为其学术宗旨,“感应”为其意义生成机制,“感”乃“感应”之充分而顺畅实现。“意义”与“感”会归于内尽其性、外与物谐的中和之境。在字面上,“感(应)”虽可理解为互动互通、相互作用乃至于“刺激—反应”等,但后者并不足以尽其神韵。“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气”(从而也是以“情”)为根基的一体联动。它体现了儒学的独特教化精神:讲究情理,强调从情感的投入入手,让一己的整个生命融入世界,在生命与生命的整体互动中生成人生之意义、传达人生之意义。

  • 标签: “意义” “感通” 教化哲学 中和之境 儒家教育思想
  • 简介: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著名命题认识与理解颇不合杜威的原意,本文认为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旨趣是教育应当是美好的,是快乐的,能够满足儿童的欲望;儿童在学校能享受幸福生活,学习就会是生动、活跃、快乐的;如果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就会减少儿童的兴趣活动,引起儿童的反抗,降低教育的效率。

  • 标签: 杜威 教育理论 “教育即生活” 研究结果 教育学史
  • 简介:《倾城之恋》既同情白流苏的生存之沉重,也对她因生存压力过大而无法进入爱情境界深感遗憾;既审视范柳原的自私、花心等浪荡公子习气,也对他真挚爱情得不到共鸣的悲哀有深切的同情。小说以倾城这个偶然的重大历史事件来成全一对平凡男女的爱情、婚姻,寄寓了这样的慨叹:在常态生活中人与人相爱太难。归根结底,感叹平常男女相爱太难并由此悲悯人的存在的局限性,才是这篇小说的核心主题。《倾城之恋》有所选择地吸纳了市民文学传统和五四文学批判传统,自然生成了苍凉的美学风格。

  • 标签: 张爱玲小说 《倾城之恋》 市民文学传统 五四文学传统 苍凉
  • 作者: 李凤兰,李小艳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3-13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3期
  • 机构:摘要:法国释意派理论主要是针对翻译过程展开研究的较为系统的理论,该研究把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重要程序: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本文试图结合中医的特点,对其翻译的三个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来阐释该理论对中医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 简介: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科技传媒特色和独特办学风格。在普通高中深化新课程改革中传承科技教育,从广度深度提升科技教育质量。为全方位培育人才,开拓传媒教育,实行传媒模块教学,创新发展特色教育。深度研究科技传媒特色办学,确立"让不同的学生更加不同"办学理念,有力指导特色示范学校的创建。精心构建课程建设方案,凸显"四三二"课程建设模式。开发开设多样性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发展新亮点,特色办学实现了学校历史跨越。

  • 标签: 特色创建 课程设计 学生成长
  • 简介:学校位于崇州以北11公里的千年古镇元,占地近60余亩,拥有农村小学一流的音乐,图书,仪器,计算机,多媒体,远程教育,舞蹈等功能用房。校园网络,闭路电视,广播系统覆盖学校教育全系统,条件优越,设施完善的学生公寓,为学生寄宿学习提供了方便。

  • 标签: 广播系统 学生公寓 农村小学 远程教育 校园网络 元通镇中心小学
  • 简介:近年来,识教育的理念已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认同,并且开始应用到本科教学实践当中,但总的来说还处于尝试、发展阶段,在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比例、识教材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整合、优化大学识教育课程,一要做好、专教育衔接,构建连贯一致的本科课程体系,二要树立整体知识观,增设跨学科课程,三要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实施识教育的条件和措施,四要开设世界文化和社会研究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 标签: 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高校普遍开展识教育背景下研究了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本文认为在作为识教育课程而开设的《经济学原理》中,选择案例应把握好基本性、贴近性、多面性的原则,同时注意恰当选择案例、及时更新案例、案例与其他教学手段综合应用等问题。

  • 标签: 通识教育 经济学原理 教学方法
  • 简介:识教育是我国近三十年来兴起的致力于全人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而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是其存在价值的体现。识教育通过强化高校内涵建设、变革人才培养观念、实施课程改革等途径,可有效地促进地方高校在文化、创新和科教三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 标签: 通识教育 地方高校 社会服务能力
  • 简介:台湾地区大学识教育课程模式主要有五种:共同与识课程均衡选修、识均衡选修、核心课程、核心通识+学程课程模式、核心通识+专题计划课程模式。这五种课程模式在台湾同一所大学存在着演变过程,也发展于台湾不同的大学之中。本文结合案例院校探讨这五种课程实践模式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台湾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期对中国大陆的识教育课程实践有些许借鉴与启示。

  • 标签: 台湾地区 通识教育 课程模式 问题
  • 简介:台湾地区高等院校“识教育”理念的推广,历经学术自治倡“识”、法典间控限“识”、民主意识唤“识”、政治理性促“识”四个发展阶段,反映出地区不同利益集团意识形态在政治社会变迁中的不断博弈。蕴含于“识教育”中的“辩驳”传统和批判性意识伴随在民众个人意识和社会民主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促使教育行政主管当局不断调整政策以满足学术自由和政治民主的社会需求。

  • 标签: 台湾地区 高等院校 通识教育 理念
  • 简介:20世纪末以来,识教育再次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一股思潮,并且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识教育专题研究相当“冷”。其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有比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培养更充足、更急切地需要进行识教育的理由。

  • 标签: 通识教育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
  • 简介:从整个架构和高考评核来看,香港新高中识教育科被定位为一门在自然、社会领域面对所有学生必修、必考的共同基础课程.该科共设置六个单元,涵盖了自然、社会各领域.其本质在于让学生整体地认识自己,并了解自已与别人、物质世界和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成为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有识见、理性和负责人的公民.

  • 标签: 通识教育科 香港 教育
  • 简介:我国研究型大学一直重视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识课程建设存在管理机构薄弱、课程结构不协调、选课程领域认识不同、师资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加强研究型大学识课程建设,需要加强管理机构建设、协调课程结构、统一划分选课程领域、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 标签: 研究型大学 通识课程 课程建设 现状
  • 简介:2015年9月7日,“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识课程部分进行了首门课程的拍摄。本系列识课程主要从相关政策解读、新兴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多个视度进行讲解,旨在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详见第24页)

  • 标签: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识课程 教师信息 能力提升 幼儿园 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