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开门见山是一种态度,杂志主题在首页的序言即可一览无余。但比主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乃至解构主题。牢笼如果是禁锢的象征,那么,真正禁锢人的,是什么呢?作为人类,我们被赋予一个肉身以及各种定义——理性混杂感性的大脑加上未能完全脱离低等动物性的高级生物,强而有力却又软弱无助的智慧体,抑或是与蝼蚁草木无异的宇宙间的一个意外。

  • 标签: 存在论 群居动物 快捷方式 主观认知 逻辑分析
  • 简介:晚期海德格尔对"进步强制"所带来的时代困局进行了思索。海德格尔在"座架"中发现了"进步强制"的存在性质,他认为"座架"的统治也即技术的全面统治,集中展现了一种谬误已久的存在领悟——西方传统的主体性哲学。这种主体性哲学根源于非常久远的对于存在的遗忘,并不仅仅是现代的事情,它植根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天命之中,植根于一种久已谬误的、扭曲的存在理解之中。海德格尔的追问是如此地震撼人心,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跟随他继续相同的追问:究竟是拯救还是毁灭?

  • 标签: 时代的两重独特的现实 进步强制 座架 存在之天命 存在的遗忘
  • 简介:刘亮程之于当代文坛的首要意义在于自然人主体的出现,其乡村哲学的神话是对现代性神话的戳破和反思,他的自然人具有看似反现代性,但实质却具拯救现代性的功效。“一个人的村庄”中,面对人的世界的枯竭与荒凉,物的丰富与生机拯救了人,在物的生机与人的荒凉对比中,面对主客二分、天人相抗的现代性文化建立起一个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存在哲学世界,一个天人合一、主客交融的传统审美境界。考虑到从诗到散文,再到小说的文体变迁历程,才能有效理解这个“闲人”刘亮程修炼的过程。

  • 标签: 刘亮程 生态存在论 乡村哲学
  • 简介:马克思的正义观在当今学界依然遭遇着种种误解,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正义批判,需牢牢把握其在存在路径上展开的对一切形而上学正义概念的倒转。“对象性活动”构成马克思正义批判的存在基础,其核心在于充分保证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现实的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在正义主题上的前提性地位。此种正义阐释具有重要的方法意义:不仅能在根基处积极应答对马克思正义观的种种误读,而且能有效地在现实中开展出具有原则高度的正义理论与实践批判。

  • 标签: 马克思 正义 正义批判 存在论
  • 简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成熟的过程.对于教师“专业”属性的认识,需要立足教师职业的性质、在特定的文化境脉下、以“存在”逼近的方式重新解构,以促进教师个体“自我经验”模式的理解、更新.基于这样的研究立场,本研究认同“反思实践者”的教师形象,作为反思实践者的教师,他的教学和育人活动不单单是技术性的,而是高度主体性地参与问题情境,与学生形成活跃的关系,有兴趣和能力解决学生的问题,并以此为成就.

  • 标签: 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实践者 技术熟练者 存在论
  • 简介: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学存在的哲学观点,考察体育与人之存在的理论意涵,从而建立体育与人的感性实践的哲学联系。人之存在为体育提供了感性基础,人之行为诠释了体育的实践过程,体育就是人生活实践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人学存在为体育提供了哲学指引。在哲学的理论视域中,体育需要进行道路选择、理论i全释和思维指引,方可走进人生活实践的感性世界中,从实体的遮蔽中开显,从感性的包容中出场,从生存的现实中奠基,从生活的境况中演绎,最终走向人的自由且全面发展的意义旨归里,体育将获得人的感性实践的理论场域。

  • 标签: 体育 人学 存在论 感性 实践
  • 简介:本文就"学达性天"的历史源流及其教化意涵进行详细的疏解,并从存在的角度论证"学达性天"何以应该成为教育的目的。同时,通过对费希特及杜威教育思想的疏解,证明其与"学达性天"之基本精神的一致与会归,从而证"学达性天"四字在教育上的世界性意义。

  • 标签: 尽性 知天 费希特 杜威 实践
  • 简介:实践范畴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有特定的内涵。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把实践排除掉宇宙学和生物学意义而确立为人类学范畴,“动物……没有实践”…㈣㈣,“实践就是幸福,义人和执礼的人所以能够实现其善德,主要就是在于他们的行为”,显然,实践作为Eupragia(正确的行为)主要是指与生产劳动相区别的人的道德行为和政治行为。

  • 标签: 实践存在论美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政治行为 实践范畴 亚里士多德 哲学传统
  • 简介:人是教育的基点,然而对人的认识却存在两种路向。旧有的方式把人归结为物,必然导致教育行为的异化;存在哲学实现了人学的跨越,把人的存在视为一种超越,从而促使教育向人的本源回归。

  • 标签: 人学 此在 存在论
  • 简介:阅读要先读文体,否则就会读错了。不读文体,缺乏文体感,如何学写?在“阅读本位”的现教材教学中,转为以培育写作素养为本位,一般在文本解读中,在文体感培养上,不应以理解作者写作个性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应以认知文体共性为主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重点的主要依据。即从散文、诗歌、小说、新闻、评论等真文体共性特点出发,参考学生的写作学情,达成阅读、写作的双重聚焦,以培养写作文体感的目标来统一阅读的解读内容,确定阅读教学的重点;从作者写作个性特点中,提炼出文体共性特点,藉此培养文体感。

  • 标签: 文体写作 阅读教学 双重聚焦 存在论 感受 文本解读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思想与中国儒学“有机”思想具有相同的精神实质。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儒学在精神实质上的“有机”之同,阐明二者存在上的共性,是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必然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思想呈现为以人为核心的自然社会一体、以现实为基点的过去未来融通论、以生存为原则的物质精神跃迁;中国儒学“有机”思想呈现为知天敬民立人本的存在、鉴古察来济现世的发展观、圣俗相分尊道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有机”共性,能够有力地匡正时下陷入误区的价值观,深化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标签: “有机”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儒学 现代走势
  • 简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问题,理论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如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教师学生互主体、主体际等,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与价值性,但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困境和障碍。在实践存在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由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决定的,活动先于主体,主体是生成变化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同时存在多重的主体及主客体关系。

  • 标签: 实践存在论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 简介:存在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思考物质世界和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维度。意识形态认同是有效的进行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确保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是承载社会未来和希望的重要主体,所以必须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从存在与价值双维视角考察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存在论 价值论 大学生 主流意识形态 认同教育
  • 简介: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产生的心境和情感依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和专业发展的情感向心力,体现了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热爱、忠诚和信念程度,表现为主观上的从教意愿和专业发展愿景。从文化存在教育学的视角探讨教育情怀的生成机制和升华路径,思考教育情怀的生成机理,构建型塑教育情怀的策略,其核心在于生成仁爱之心,营造'相遇'的人生旅程;启迪自由之性,打造'唤醒'的教育氛围;铸造文化之品,形成'陶冶'的文化境遇;构建审美之情,培植'尚美'的人文情怀。教育情怀的升华需要教育者扎根教育沃土,培养实践情怀;立足理论建构,形成理性情怀;确立专业信念,培植专业情怀;提升教育境界,养成行动情怀。

  • 标签: 教育情怀 生成机制 升华路径 文化哲学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
  • 简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发表朱立元先生《走向实践存在羡学》一文,提出“实践存在美学”的命题和理论架构,在美学界产生很大的反响。章辉博士在《学术月刊》2005年3期发表《告别实践美学》一文,就实践羡学以厦实践存在美学展开学术争鸣,引起美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所关涉到当前关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了促进讨论的深入和学理化,我们特立专题刊发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一组争鸣文章,以飨读者。

  • 标签: 实践存在论美学 实践美学 告别 2004年第4期 笔谈 社会科学学报
  • 简介:桥梁在公路铁路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桥梁的大众传播现象,以此说明桥梁具有媒介的特征。

  • 标签: 桥梁 媒介 大众传播
  • 简介:新技术新媒介变革日新月异,适应纸质媒介的传统编辑如不加快革新知识框架,创新操作模式,将不能编辑生产适应数字和网络环境下的内容产品,迫切需要从观念、内容、方式、目标等方面全方位推动编辑教育转型,以加快培养现代新型编辑人才。

  • 标签: 媒介变革 编辑教育 转型
  • 简介:在当今的传媒业,媒体活动受到网络化与数字化的巨大影响,使得传播主体趋于多元化与融合化,媒体传播方式、运作形态亦发生根本性革命。文章以"全媒体时代"为切入点,分析论述了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的意义、模式,以及传统媒体在这个"裂变"过程中应当完成的多层次、多方位创新路径。

  • 标签: 数字技术 全媒体 融合创新 互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