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田怀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9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5期
  • 机构: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重庆梁平 405200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质量透析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2021年4至2022年10月为样本,共126名透析病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名,6个月透析后对透析质量透析风险进行比较。结果: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血液透析6个月结束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患者透析前、尿酸(UA)和尿素减减率(URR)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感染性(1.58%(1/63)比对照组(4.76%(3/63)低,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 AVF血管途径进行血液透析,可为肾衰病人提供人工动静脉通道,以改善其肾功能,提高其临床效果。

  • 标签: 血管通路;血液透析;透析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与带袖套隧道导管(central venous tunnel catheter, CTC)两种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指标与血脂指标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6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通路方案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63例采取AVF血管通路,对照组63例采取CTC血管通路,对比两组患者透析6个月后的透析质量、肾功能、透析风险。结果透析6个月末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6个月末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及尿素降低率(U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透析6个月末血清BUN、Cr、UA水平较透析前降低。观察组透析6个月末尿素清除指数(Kt/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率[1.59%(1/63)]低于对照组[4.76%(3/63)],血栓栓塞率[3.17%(2/63)]低于对照组[6.35%(4/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AVF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患者可通过建立人工动静脉间直接的管道以改善肾功能水平,避免感染及血栓栓塞的发生,提升血液透析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 透析质量 透析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的行为控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透析间期自我管理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患者50例,应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患者一般资料、透析相关知识及透析间期自我行为控制进行调查分析。记录一周透析间期的饮食记录,由专人收集后计算能量、水、盐摄入及体质量增长取均值后列入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根据K/DOQI指南,64%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过多,90%患者水摄入过多,48%患者蛋白摄入不足,52%患者盐摄入过量,82%患者能量摄入低于标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与年龄、文化程度、透析频率、血红蛋白及尿量呈负相关,与收缩压、饮水量成呈相关。体质量增长与性别相关,女性透析间期能量摄入量、水摄入量、体质量增长显著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行为控制不理想,透析间期血压及体质量增长与水盐摄入密切相关。水盐摄入过量造成的水钠潴留是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男性自我管理较女性差。男性和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可作为重点干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应积极提高患者透析间期自我管理行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血液透析 透析间期 体质量 自我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5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组(治疗组)和血液透析组(对照组),每组各2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主观营养状况、客观营养状况、钙、磷、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评分、磷水平、钙磷乘积、iPT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血清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红细胞计数(RBC)、胆固醇(TC)、维生素D3[1,25(OH)D3]、钙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骨保护素(OPG)、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血骨钙素(BGP)、β-Ⅰ型胶原C末端肽(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补体C3水平、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分、简易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较血液透析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肾透析 血液灌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透析中递增式抗阻运动训练对中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和透析质量的影响。方法将郑州中心医院125例中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2例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6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递增式抗阻运动训练。对比两组患者透析质量、心理状态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比容(HC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尿素清除率(URR)、血红蛋白(Hb)和尿素清除指数(Kt/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低于对照组,低血压、恶心、呕吐和心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抽搐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中递增式抗阻运动训练可以提高中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降低焦虑和抑郁负面情绪,缓解患者心理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血液透析 抗阻运动训练 透析质量 心理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透析充分性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浙江新安国际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透析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透析充分)52例和对照组(透析不充分)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的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总分分别为(1.16±0.95)分,(1.07±0.86)分,(1.29±0.68)分,(1.40±0.81)分,(5.12±4.0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2±0.69)分,(0.20±0.18)分,(0.93±0.47)分,(1.01±0.85)分,(3.78±2.62)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7、0.754、5.537、2.880、1.668、0.298、2.267、3.176,P=0.047、0.697、0.030、0.043、0.097、0.297、0.042、0.037)。研究组的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以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总分分别为(28.73±5.32)分,(73.12±13.37)分,(22.14±4.65)分,(78.41±16.21)分,(75.32±13.42)分,(60.72± 22.7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13±6.95)分,(55.18±11.20)分,(19.87±6.08)分,(59.84±13.85)分,(58.71±13.51)分,(22.93±22.13)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5、1.277、7.173、1.963、1.686、2.043、6.209、6.173、8.509,P=0.039、0.187、0.026、0.096、0.149、0.046、0.031、0.035、0.014)。血清甲状旁腺素与一般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透析相关生活质量、疼痛呈正相关(r=-0.342、-0.526、-0.635,均P<0.001),与其它指标呈负相关。血磷、β2微球蛋白与一般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透析相关生活质量呈负相关(r=-0.083、-0.228,P=0.045、0.043;r=-0.078、-0.052,P=0.048、0.018)。尿毒素清除指数与一般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透析相关生活质量呈正相关(r=0.259、0.274,P=0.043、0.038)。结论血液透析的充分性与患者的睡眠与生活质量互为正相关。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充分性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肾功能不全,慢性 血液透析滤过 睡眠 生活质量 甲状旁腺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Delphi法构建血液透析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对护理质量做出改进和提升。方法由10名从事血液透析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医务人员成立课题小组,对50名从事血液透析护理和护理管理等领域的医学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Delphi法构建血液透析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果专家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00%。各级指标协调程度较高,血液透析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包含7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各级别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000~0.178。结论Delphi法构建血液透析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具有较强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以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价护理质量,提升血液透析中心的服务水平。

  • 标签: Delphi法 血液透析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该院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80例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透析治疗,观察组行运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研究发现干预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后观察组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行运动疗法,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还能够缓解患者的不良生活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预后,值得临床中推广运用。

  • 标签: 运动疗法 血液透析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取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研究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59.72±12.24)岁;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58.02±12.48)岁。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6个月的精细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体质量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控制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对照组体质量控制<3%的患者为5例、>5%的患者为10例,研究组体质量控制<3%的患者为19例、>5%的患者为1例,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透析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7.82%(45/46)比76.09%(34/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7,P=0.009)。结论精细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的增长,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降低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精细化护理干预 维持性血液透析 干体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对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质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模式,观察组采取PDCA循环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基础护理、健康宣教、护理态度、护理操作四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精神状态、饮食质量、睡眠质量、活动能力四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能有效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改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PDCA循环 维持性血液透析 护理质量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独立血液透析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为科学合理地评价独立血液透析中心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质量评价模式为框架,采用文献分析法、现场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形成指标条目池;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确定最终版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本研究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46项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中,过程质量指标权重最大为0.493,其次为结果质量指标0.310,结构质量指标权重最小为0.196,以过程质量为主要评价内容;二级指标中主要人力配置权重最高为0.131,三级指标中从事血液透析专科工作年限构成比的权重最高为0.108。结论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可以作为护理质量评价工具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验证其实用性。

  • 标签: 独立血液透析中心 护理质量评价 指标 权重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独立血液透析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为科学合理地评价独立血液透析中心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质量评价模式为框架,采用文献分析法、现场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形成指标条目池;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确定最终版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本研究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46项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中,过程质量指标权重最大为0.493,其次为结果质量指标0.310,结构质量指标权重最小为0.196,以过程质量为主要评价内容;二级指标中主要人力配置权重最高为0.131,三级指标中从事血液透析专科工作年限构成比的权重最高为0.108。结论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可以作为护理质量评价工具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验证其实用性。

  • 标签: 独立血液透析中心 护理质量评价 指标 权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筛查患者认知功能,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评估患者睡眠质量,比较认知功能的相关指标并通过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认知功能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121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7.4±7.2)岁,认知功能损伤76例(62.8%),睡眠质量很好、较好、一般及较差的例数分别为33例(27.3%)、39例(32.2%)、14例(11.6%)及35例(28.9%)。认知功能损伤组中睡眠质量很好的患者比例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13(17.1%)比20(44.4%),P<0.001],而睡眠质量较差的患者比例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29(38.2%)比6(13.3%),P<0.004]。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卒中、透析龄、透析充分性(KT/V)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与认知功能损伤相关,其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1.128(1.083~1.175)、0.353(0.151~0.556)、2.508(1.189~5.291)、1.913(1.045~3.502)、4.044(1.439~11.365)、1.016(1.010~1.023)、0.025(0.005~0.122)、1.002(1.000~1.003)(均P<0.05);调整上述影响因素后,睡眠质量也与认知功能损伤相关,其OR(95%CI)为1.180(1.108~1.258)(P<0.001),即PSQI每增加1分,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伤的风险增加1.18倍。结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损伤不仅与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卒中、透析龄、KT/V及iPTH等因素相关,睡眠质量降低也是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液透析 睡眠 认知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1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置管并进行规律腹膜透析的585例患者,分为长透析龄组(持续透析5年及以上,n=217)及短透析龄组(5年之内终止透析,n=368)。结果显示,与短透析龄组相比,长透析龄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收缩压、糖尿病肾病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透析后心血管事件比例较低,血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及全段甲状旁腺素水平均更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HR=0.579,95%CI 0.392~0.877,P=0.008)、年龄>60岁(OR=0.582,95%CI 0.354~0.951,P=0.030)、合并糖尿病(HR=0.283,95%CI 0.151~0.532,P<0.001)与短透析龄独立相关。作者认为,女性、≤60岁、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更易拥有长腹膜透析龄。

  • 标签: 腹膜透析 肾功能不全 危险因素 透析龄
  • 简介:摘要探讨心脏康复锻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透析质量、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MHD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使用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MHD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脏康复锻炼。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效果、透析质量、运动耐量及心功能指标。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 0.05);尿素下降率(URR)、尿素清除指数(Kt/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 min步行试验距离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Ds)、左室质量指数(LVMI)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指数(CI)、左心室内径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康复锻炼能够通过增加6 min步行试验距离、调节LVEDd、LVEDs、LVMI等改善MHD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心脏康复锻炼 维持性血液透析 心功能不全 运动耐量 心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对降低首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的作用。方法纳入2006—2016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置管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入组患者按照置管时间分为4组:CQI前2006—2007年置管患者(A组),CQI后Ⅰ期2008—2010年置管患者(B组),CQI后Ⅱ期2011—2013年置管患者(C组),CQI后Ⅲ期2014—2016年置管患者(D组)。运用设计、实施、检验和应用(PDCA)四步法,改进首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处理和预防流程。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或随访至期间退出腹膜透析。采用Poisson检验比较CQI前后的腹膜炎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 383例腹透患者,其中A组、B组、C组、D组分别为346例、850例、688例、499例。患者年龄(47.1±15.8)岁,男性1 409例(59.1%),糖尿病肾病者510例(21.4%),随访(10.9±2.8)个月。与A组相比,C组(CQI Ⅱ期)首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总体发生率下降(0.156次/患者年比0.234次/患者年,P=0.020);亚组分析显示,CQI后各期首年革兰阳性菌腹膜炎发生率均下降(0.052、0.049、0.054次/患者年比0.104次/患者年,均P<0.05);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率曾一过性上升,经进一步改进后亦有所下降(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CQI与首年革兰阳性菌腹膜炎的发生率独立相关(HR=0.526,95%CI 0.349~0.792,P=0.002)。结论应用CQI能有效降低腹膜透析首年革兰阳性菌腹膜炎的发生率。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炎 质量改进
  • 作者: 刘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2-15
  • 出处:《健康世界》2022年第22期
  • 机构:江苏省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血透室,江苏 南通226001
  • 简介:目的:探讨风险护理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控制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50例实施常规护理,探究组50例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对比不同方式护理效果。结果:通过不同护理模式,探究组患者感染发生率4.00%低于常规组16.00%,(P<0.05)。结论:通过风险护理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控制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确切是一种有效方法且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血液透析;院内感染;风险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质量改进(CQI)在预防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血液透析患者112例作为干预组,给予CQI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导管出口部位感染率、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发生率,以及病原菌检出情况。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导管出口部位感染率分别为14.3%(14/98)和4.5%(5/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7,P<0.05);CRBSI发生率分别为2.05‰(49/23927)和1.13‰(2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6,P<0.05)。对照组培养出病原菌21株,干预组培养出病原菌11株,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为主,两组病原菌检出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2,P<0.05)。结论CQI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且病原菌检出率较常规护理组低。

  • 标签: 导管相关感染 血液透析 持续质量改进 微生物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质量改进(CQI)在预防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血液透析患者112例作为干预组,给予CQI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导管出口部位感染率、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发生率,以及病原菌检出情况。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导管出口部位感染率分别为14.3%(14/98)和4.5%(5/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7,P<0.05);CRBSI发生率分别为2.05‰(49/23927)和1.13‰(2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6,P<0.05)。对照组培养出病原菌21株,干预组培养出病原菌11株,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为主,两组病原菌检出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2,P<0.05)。结论CQI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且病原菌检出率较常规护理组低。

  • 标签: 导管相关感染 血液透析 持续质量改进 微生物培养
  • 作者: 张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4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究激励式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本研究的参试人员为随机选取从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血液透析患者,共计94例。将94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人。一组为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另一组为观察组,对实验组血液透析患者运用鼓励式护理方式。对两组数据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进行数据统计,跟踪患者的生活情况,并且关注患者术后的心理状况,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数据,得出相关结论。结果: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者各项身体指标更优(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面,激励式护理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帮助血液透析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了患者的有效恢复,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使患者有更好的诊疗体验,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加速患者康复速度。

  • 标签: 激励式护理;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