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综合医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靖江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900例,其中2016年1~12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30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2017年1~12月和2018年1~12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600例均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护理干预。比较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实施前(2016年)、后(2017年、2018年)静脉输液工具选择比例、护士静脉输液质量考核评分以及用药错误、静脉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017年、2018年静脉留置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比例均显著高于2016年,一次性钢针使用比例均显著低于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8年静脉留置针使用比例均显著高于2017年,一次性钢针使用比例显著低于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7年、2018年静脉输液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00%、3.67%,均显著低于2016年的15.00%,2018年静脉输液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017年、2018年护士士静脉输液质量考核评分均显著高于2016年,2018年护士士静脉输液质量考核评分显著高于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综合医院中应用效果显著,降低了静脉输液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静脉输液质量以及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静脉输液治疗 静脉输液治疗小组 静脉输液质量
  • 简介:摘要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预防便尤为困难。辅助检测手段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低,早诊是世界性难题,现有的治疗手段疗效不满意,且短期内难以突破,总的5年生存率仅7.2%。面对胰腺癌的现状,要加强基础研究、探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去除病因、切断发生发展路径。研发高灵敏度、高特异度的外周血和尿液等检测技术以及影像诊断技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和疗效,但基础和早期诊断技术的研究时间长、费用高,短期内难以见效。因此,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通过规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MDT)、优化组合现有的诊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改善疗效的目的。本共识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基于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且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窘境,参照国际、国内成功的诊治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由国内业界众多知名专家参与,经反复推敲、讨论、几易其稿成文。本共识就MDT的意义和宗旨、主要任务、开展的必要客观条件、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多中心MDT模式探索、eMDT模式探索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希望能为推动我国胰腺癌MDT的规范化开展、改善胰腺癌的疗效、总结成功经验、促进国际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有所裨益;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全国MDT的开展有所帮助。本共识不仅仅适用于胰腺癌,也可供其他肿瘤借鉴。

  • 标签: 胰腺肿瘤 多学科综合治疗 共识
  • 简介:摘要随着整形美容市场蓬勃发展,对整形外科医师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公立整形医院医师还承担着医教研任务,整形外科住院医师除了要注重美容手术的培养,还要全方位培养良好的医德、培养整形外科基本技能及基本操作、培养科研能力、培养沟通及抗压能力、培养美学修养及拍摄技术、培养打造个人品牌的能力等。

  • 标签: 公立医院 整形外科 住院医师 多方面 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小儿外科日间手术的运行管理模式及社会经济效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日间手术病例939例,按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病种包括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隐睾、精索静脉曲张及隐匿性阴茎,实验组按日间手术模式处理,提供快速、合理、优化的服务流程,围手术期融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手术采用单孔腹腔镜技术;对照组按普通住院模式处理,手术采用常规腹腔镜技术。比较两组患儿的术中情况、围手术期情况、经济效益指标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发热在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隐睾病种中,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恶心呕吐在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隐睾、隐匿性阴茎病种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种病种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手术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种病种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耗材费用在隐睾、精索静脉曲张病种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外科日间手术的合理运营管理,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 标签: 日间手术 加速康复外科 腹腔镜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内创伤中心模式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国内6家综合医院的创伤中心收治的1 248例严重创伤患者资料。男987例,女261例;年龄(50.4±15.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622例,高处坠落伤357例,刀刺伤62例,其他伤(重物砸伤、摔伤)207例;患者入院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为(24.9±8.5)分;Glasgow昏迷评分为(12.6±3.6)分。均采用综合医院内部创伤中心模式的多学科诊疗对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救治。统计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病例数、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结果所有患者均得以有效救治,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101例,病死率为8.1%。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重度颅脑损伤(56例)、失血性休克(26例)、多器官衰竭(11例),其他(8例)。结论我国创伤中心的建立弥补了大型综合医院分科过细对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治疗的欠缺,为大型综合医院救治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提供了一种可推广模式

  • 标签: 多处创伤 损伤严重度评分 治疗结果 多学科诊疗 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下构建失能老人多平台综合延续护理模式,并探究该模式对失能老人自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出院的失能老人168例,建立延续性护理技术服务档案数据库。根据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87例)和干预组(81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出院健康知识宣教,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多平台协作的综合延续护理。比较失能老人的自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结果干预组干预后各时间点的自理能力得分和心理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且得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下构建的失能老人多平台综合延续护理模式能够改善失能老人的自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长期护理保险 失能 延续护理
  • 简介:摘要矩阵式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成熟的管理方法,已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作者介绍了某三级综合医院,将行风工作与医政管理、医疗服务行为规范相结合,并基于矩阵式管理模式开展行风建设工作的实践。通过梳理医院医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行风风险环节,确立责任事项和涉及部门,在行风培训、行风宣传、行风约谈、防统方、患者权益维护、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学术合作、行风巡查等领域形成8个稳定的矩阵式行风工作小组。作者认为,应用矩阵式管理方式既契合医院行风建设工作特点,又符合医院多部门协作发展要求,可提高行风建设工作效率。随着医院行风建设工作的推进及内涵不断发展,矩阵式管理可成为其常态管理模式

  • 标签: 医政管理 行风建设 矩阵式管理 多部门协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线上和线下两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诊疗模式制定的综合诊疗方案,探讨采用线上和线下联合的癌症MDT诊疗模式的可行性。方法以2020年3月17日至2020年5月17日山东省肿瘤医院采用线上和线下MDT诊疗模式的16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线上和线下MDT诊疗模式制定的综合诊疗方案的一致性,并分析综合诊疗方案不同患者的临床特征,如年龄、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入院前是否接受抗肿瘤治疗及肿瘤位置,从而探讨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MDT诊疗模式效率。结果线上和线下MDT诊疗模式制定的综合诊疗方案一致的比例为86.3%(145/168)。综合诊疗方案不一致的病例特征表现为高龄(>69岁)(χ2=4.250,P=0.039)、KPS评分≥80分(χ2=15.520,P<0.001)及合并基础疾病(χ2=7.135,P=0.008)。进一步分析发现,综合诊疗方案不一致的病例还表现为辅助检查不完善及影像学疑难的特征。结论线上和线下联合的癌症MDT诊疗模式是可行的。对于高龄(>69岁)、KPS评分≥80分、合并基础疾病、辅助检查不完善或影像学疑难的病例,应采用或补充线下MDT诊疗模式讨论。

  • 标签: 肿瘤 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 诊断 治疗
  • 作者: 陈蓓 张森 田永安 刘欢飞 柳丹华 薛夏 李瑞君 胡欣欣 关景元 汤文学 许红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 450052,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精准医学中心 450052,郑州大学华大基因学院 450052;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5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准医学研究应用中心 450052,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精准医学中心 450052;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5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准医学研究应用中心 450052,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精准医学中心 45005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准医学研究应用中心 450052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一个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及突变进行探究。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联合郑州大学相关机构对该家系进行了研究。该家系来自河南省濮阳市,2代4人,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绘制家系图。先证者及其妹患有先天性耳聋,其父母表型正常。对该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包括影像学、听力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脑干诱发电位、耳声发射)、前庭功能检查及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视野、眼底检查、视觉诱发电位及视网膜电图)。靶向捕获129个耳聋相关基因的编码区域,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疑似致病突变,使用Sanger测序和minigene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共2代4人,其中第二代2人(即2例患儿)均患有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有双眼视力下降、夜盲症、周边视野敏感度下降及部分视野缺损,前庭功能正常。2例患儿均携带CDH23(NM_022124.5)、c.6049G>A (p.Gly2017Ser)、c.9856C>G(p.His3286Asp)及c.8699A>G (p.Asp2900Gly),其中c.6049G>A及c.9856C>G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亲,c.8699A>G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母亲。错义突变c.9856C>G及c.8699A>G在gnomAD数据库中未收录。错义突变c.6049G>A位于第46号外显子的最后一个碱基位置,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可能影响剪切,minigene试验表明,该突变位点会造成第46号外显子的跳跃,导致其所表达的蛋白功能异常。通过文献检索,并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突变分类标准与指南,将c.6049G>A及c.8699A>G归类为致病/可能致病突变,c.9856C>G归类为临床意义未明突变。结论该病例是由CDH23剪切变异与错义变异复合杂合导致的Usher综合征1D型(USH1D),CDH23的这种复合杂合形式会导致USH1D。

  • 标签: 基因 Usher综合征 CDH23 DFNB12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机械通气患儿镇痛镇静治疗情况,探讨不同撤药模式对戒断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入住上海儿童医学中心PICU需机械通气并连续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和(或)阿片类药物≥5 d的11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撤药开始后每日镇痛镇静药物剂量是否较前1日增加≥50%,分为不稳定撤药模式20例(17.9%)、稳定撤药模式92例(82.1%)。收集患儿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特征、镇痛镇静药物暴露等指标,以Mann-Whitney U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撤药模式组患儿临床特征及发生与未发生戒断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并通过Logistic回归探索戒断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12例患儿,戒断综合征发生率41.1%(46/112)。不稳定撤药组患儿的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10.0(3.5,12.0)比6.0(2.0,10.0),U=654.50,P=0.043]、撤机后再插管比例[35.0% (7/20)比7.6% (7/92),P=0.003]均明显高于稳定撤药模式组。发生戒断综合征患儿总镇痛镇静时间更长[19.5(16.8,24.3)比10.0(7.0,17.3) d,U=743.50,P<0.01]、不稳定撤药发生率更高[32.6% (15/46)比7.6% (5/66),χ2=11.58,P=0.001]、PICU住院时间更长[19.0(15.8,25.3)比12.0(8.8,17.0) d,U=755.00,P<0.01]、住院总费用更高[8.9(5.7,10.9)比5.3(3.2,7.9)万元,U=804.0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稳定撤药[比值比(OR)=4.85,95%可信区间(CI)1.39~16.91,P=0.013]、肝移植围手术期(OR=6.97,95%CI 1.25~39.04,P=0.027)和总咪达唑仑剂量≥34.7mg/kg(OR=8.12,95%CI 3.09~21.37,P<0.01)是发生戒断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撤药患儿更容易发生戒断综合征,避免不稳定撤药可能使镇痛镇静治疗患儿获益。

  • 标签: 镇痛 物质戒断综合征 儿童 芬太尼 咪达唑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前列腺癌局部免疫细胞的浸润模式,探讨免疫细胞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下载正常前列腺及前列腺癌组织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集,通过R、SPSS软件计算两组中22种免疫细胞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免疫细胞比例的差异,计算前列腺癌组织中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下载数据集GSE62872,得到样本共424例,包含正常前列腺组织160例、前列腺癌组织264例,每例样本均检测mRNA 20 228个,数据校正后使用反卷积算法得到22种免疫细胞的比例数据,采用P<0.01筛选样本,得到正常前列腺组织63例、前列腺癌组织57例。前列腺癌组织中浸润水平较高的免疫细胞包括:CD8+ T细胞[(23.48±6.16)%]、浆细胞[(18.46±5.74)%]、单核细胞[(12.15±3.82)%]、活化的NK细胞[(11.11±2.97)%]。构成比相关系数较大的免疫细胞包括:CD8+ T细胞与未活化的CD4+记忆性T细胞(r=-0.609,P<0.01),M0型巨噬细胞与M2型巨噬细胞(r=-0.596,P<0.01)。相比于正常组织,M1型巨噬细胞及未活化树突细胞浸润程度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783,P=0.005;Z=-2.129,P=0.033)。结论前列腺癌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免疫细胞主要以CD8+ T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活化的NK细胞为主,M0型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的作用下主要向M2型分化,可能参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为寻找潜在免疫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线索。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免疫,细胞 数据库,核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模式护理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采用常规护理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该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采用IKAP模式护理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体型、内分泌、脂质代谢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护理9个月后体质量、BMI及腰臀比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9个月后LH、T、FINS、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KAP模式护理应用于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可有效改善其体型,促进内分泌、脂质代谢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IKAP模式 肥胖型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不孕 内分泌水平
  • 简介:摘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在带来一系列优势的同时,也使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面临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降低,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不足,导师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主导作用有待增强及职业精神培养面临更高要求等问题。文章通过调查详细分析了这些挑战,提出建立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强化行为引导;创新研究生管理方式和活动载体,强化科研能力训练;加强"双天职"教育,强化教师引领;注重职业精神养成,强化医学终极价值观教育等建议。

  • 标签: 并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 综合素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RECEDE模式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自我效能及心理韧性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接受护理的156例SFTS患者为受试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PRECEDE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2个月后的负面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效能[一般自其效能量表(GSES)]、心理韧性(CD-RISC量表)、生活质量[健康SF-36量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2个月后,两组患者SAS、SDS量表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显著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护理2个月后,两组患者GSES量表评分、CD-RISC量表(坚韧、乐观、自强)各指标评分与总分、生活质量各项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显著上升(均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1%(P<0.05)。结论PRECEDE模式可明显改善SFTS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心理韧性及自我效能水平,且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

  • 标签: PRECEDE模式 自我效能 心理韧性 负面情绪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综合卒中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规范化的综合卒中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以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Delphi专家函询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卒中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各指标的权重。结果共对综合卒中中心的16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临床工作年限为(24.63±10.08)年,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8,两轮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229和0.283。最终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的综合卒中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综合卒中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脑卒中急诊、卒中单元、随访的全过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综合卒中中心日常护理质量监测和持续质量改进提供评价工具。

  • 标签: 卒中 护理质量 评价指标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 简介:摘要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病因尚不明确,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患者日渐增多。BMS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典型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常不伴有明显的临床损害体征;无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变化。由于持续的疼痛困扰以及不理想的用药效果,患者就医时往往有较高的期望值,就医后容易有较大的失望感,存在医患纠纷的隐患。作者对BMS的流行病学现状、临床表现、病因、分型、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BMS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 标签: 口灼伤综合征 舌痛 病因 诊断标准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护理(PFCC)模式对肾病综合征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3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PFCC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遵医行为、复发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遵医服药、遵医复诊率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家属的病情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CC护理模式能够提高肾病综合征患儿的遵医行为,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肾病综合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患者肺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护理。比较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生命质量及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呼吸峰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分别为(3.16 ± 0.35) L/s、(1.99 ± 0.33) L、(1.97 ± 0.3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88 ± 0.53) L/s、(3.08 ± 0.54) L、(2.97 ± 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139、15.405、19.458,P<0.01)。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的生命质量评分总分为(63.92 ± 6.4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8.76 ± 5.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574,P<0.01)。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轻度焦虑及轻度抑郁分别为80.00%(64/80)、82.50%(66/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6.25%(45/80)、61.25%(4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390、8.935,P<0.01)。结论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改善肺功能指标,提高生命质量,缓解负性情绪。

  • 标签: 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 肺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Gilbert综合征(GS)是否合并病毒性肝炎时其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GS患者资料,包括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分析其基因突变的模式与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肝脏生物化学指标的关系,并分析是否合并病毒性肝炎情况下上述资料的差异。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集中和离散趋势。用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的107例GS患者资料,男女比例为4.94∶1(89∶18),发病年龄(36.36±12.51)岁。除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为正常或轻度升高外,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均在正常值范围。合并病毒性肝炎组49例(36例合并HBV、13例合并HCV),单纯GS组58例。两组患者总胆红素水平单纯GS组高于合并病毒性肝炎组(Z = 0.035,P < 0.05),在性别、年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107例患者均进行了GS特异性编码的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UGT1A1基因检测,突变主要发生在启动子上游PBREM-3263(-3279)(86例)和启动子TATA盒TA插入突变(71例),以及编码区外显子EXON1上的GGA-AGA Gly71Arg(57例)突变,突变形式均可表现纯合及杂合异常。基因检测数据中发生的主要突变形式组合发生率依次为A2+B2+C2(17例,25.23%)、A1+B1(17例,15.89%)、A2(11例,10.28%)、C2(10例,9.34%)、A2+B2(7例,6.54%)、A1+B2(7例,6.54%)、C1(7例,6.54%),不同突变组合在是否合并肝炎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单一位点突变组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多点突变组(Z = 2.019,P = 0.043),其他生物化学指标无影响(P值均>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单纯GS组单一位点突变亚组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多点突变亚组(Z = 1.999,P = 0.046),与合并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突变组合对生物化学指标无影响,且与是否合并肝炎无关(P > 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GS常见,其基因突变位点发生率、突变形式、生物化学指标等方面与非肝炎组无显著差异。GS突变位点的数目的增加并不会加重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下降和活性降低而导致胆红素水平等指标的恶化,且不同突变位点组合形式也不会影响各项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同时与是否肝炎无关。

  • 标签: 肝炎,病毒性,人 基因 突变 Gilbert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与临床护理路径(FTS-CNP)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对产科围手术期的治疗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剖宫产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收集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围手术期管理,观察组进行FTS-CNP管理模式,记录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理、心理健康评分。结果观察组进食时间、术后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52 ± 0.15)、(1.17 ± 0.38)、(5.43 ± 0.90) d和0,对照组分别为(1.54 ± 0.24)、(2.19 ± 0.58)、(7.80 ± 0.80) d和40%(12/3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40、4.64、6.23,χ2值为13.33,P<0.05);剖宫产术后观察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152.21 ± 5.15)分和(127.23 ± 2.38)分,对照组分别为(115.14 ± 2.24)分和(101. 92 ± 2.58)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21、14.04,P<0.05)。结论FTS-CNP管理模式可以为产科围手术期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有望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临床护理路径 产科 围手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