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灶切除对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首诊为Ⅳ期的132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原发灶切除组(85例)和原发灶未切除组(47例),分析原发灶切除、手术时机选择、淋巴结摘除与清扫、是否放疗对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脏转移是Ⅳ期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切除的独立影响因素(OR=2.590,95% CI为1.090~6.15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灶切除是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OR=0.582,95% CI为0.400~0.847)。原发灶切除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37.20个月,高于原发灶未切除组(24.10个月;χ2=8.108,P=0.004)。在年龄≥50岁的患者中,原发灶切除组和原发灶未切除组中位OS分别为39.30和23.0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1, P<0.001)。确诊至原发灶切除手术时间<6个月组(66例)和≥6个月组(19例)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38.00和35.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0,P=0.035)。单侧腋窝淋巴结清扫组与腋窝淋巴结摘除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45.37和33.4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2,P=0.005)。术后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44.80和33.2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0,P=0.086)。结论部分晚期乳腺癌患者切除原发灶可延长其生存时间。

  • 标签: 乳腺肿瘤 晚期 原发灶切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灶切除对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首诊为Ⅳ期的132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原发灶切除组(85例)和原发灶未切除组(47例),分析原发灶切除、手术时机选择、淋巴结摘除与清扫、是否放疗对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脏转移是Ⅳ期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切除的独立影响因素(OR=2.590,95% CI为1.090~6.15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灶切除是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OR=0.582,95% CI为0.400~0.847)。原发灶切除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37.20个月,高于原发灶未切除组(24.10个月;χ2=8.108,P=0.004)。在年龄≥50岁的患者中,原发灶切除组和原发灶未切除组中位OS分别为39.30和23.0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1, P<0.001)。确诊至原发灶切除手术时间<6个月组(66例)和≥6个月组(19例)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38.00和35.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0,P=0.035)。单侧腋窝淋巴结清扫组与腋窝淋巴结摘除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45.37和33.4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2,P=0.005)。术后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44.80和33.2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0,P=0.086)。结论部分晚期乳腺癌患者切除原发灶可延长其生存时间。

  • 标签: 乳腺肿瘤 晚期 原发灶切除 预后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的妊娠并发症及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治方法。患者35岁,孕2产0,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3年,停经66 d,间断阴道流血20余天,血β-hCG水平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子宫底壁肌层瘢痕周围囊性灶,考虑异位妊娠,予甲氨蝶呤(MTX)肌内注射及妊娠囊内注射治疗成功。妊娠囊内注射MTX后28 d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治疗后2个月月经恢复,复查影像学检查提示妊娠囊缩小。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少见,MTX进行保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腹部加压条件下金标引导的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移动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2019年间结直肠癌肝脏寡转移及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均在腹部加压条件下行SBRT。定位前于病灶周围2 cm内植入1~3枚金标,所有患者均采用4DCT模拟定位,根据呼吸信号重建出0%~90%呼吸周期CT图像,并获取每次放疗前锥形束CT验证图像。将肝脏分为3个部分:肝门静脉主干2 cm内、肝门静脉主干2~5 cm、肝门静脉主干5 cm外肝脏,评价不同部位病灶的移动度范围。结果整体肝脏平均分次内移动度在头脚、腹背、左右方向分别为(2.63±2.81)、(1.35±1.23)、(0.76±0.88) mm,平均分次间移动度分别为(3.45±3.06)、(2.64±2.60)、(2.23±2.07) mm,不管是分次内或分次间移动度均表现为头脚方向>腹背方向>左右方向(均P<0.001)。不同部位病灶移动度不同,距离门静脉越远分次内移动度越大,距离门静脉越近病灶移动度越小(均P<0.05)。为覆盖95%整体人群置信区间,内靶区(ITV)边界范围需在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扩3.9、5.2、7.9 mm;不同位置病灶外扩范围并不相同,距离门脉2 cm内分别外扩4.3、4.4、6.1 mm,距离门脉5 cm外分别外扩3.5、7.3、9.7 mm。所有位置病灶均以头脚方向动度最显著。同时病灶距离门静脉越远头脚方向外扩范围越大,门脉周围5 cm外病灶在腹背方向外扩范围也大于5 cm内病灶。结论不同位置的肝脏病灶ITV外扩边界不同,需个体化外扩ITV边界范围。

  • 标签: 腹部加压 金标 移动度 肝脏肿瘤/立体定向放疗
  • 简介:摘要人泡型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蚴感染所致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呈"恶性肿瘤样"浸润性生长。病灶的不同分型、临床分期、生物学活性、脉管侵犯情况、病理特点、患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共同决定治疗措施的选择及相应预后或转归。然而,虽然目前存在多种分型方法,但仍缺乏公认的分型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范诊疗。本研究系统回顾近20年内的国内外文献,重点分析了超声、计算机断层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血清学和病理学以及部分新技术的分型方法,详细分析了各分型方法的优缺点和联系。同时提出了未来新分型方案的参照因素或理论依据,为尽早提出更优化的分型方案建立了基础。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超声 计算机断层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引导下对仅MRI显示的乳腺病变导丝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在MRI引导下导丝定位手术切除活检病例127例共130个病灶。设备采用1.5 T MR扫描仪及特制的活检穿刺定位架。回顾性分析病灶的病理结果、影像学特征和定位的操作记录。结果定位切除活检恶性肿瘤53个(40.8%),高危病变(不典型导管增生) 6个(4.6%),其他良性病变71个(54.6%)。恶性肿瘤包括21个(39.6%)浸润性癌、29个(54.7%)导管内癌、3个(5.7%)导管内乳头状癌。41个(31.5%)病灶表现为肿块,87个(66.9%)表现为非肿块强化,2个(1.5%)表现为点状强化。常规MRI测量病变长径为(16±11) mm。术前导丝定位操作时间为(24±8) min。2例(1.6%)发生血管迷走反应。结论对于仅MRI显示的乳腺可疑恶性病灶,MRI引导下导丝定位是一种安全、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标签: 乳腺介入操作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引导 导丝定位 导丝定位切除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出现远隔部位弥散受限病灶(R-DWILs)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03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入研究,根据是否存在R-DWILs将患者分为阳性组(39例)及阴性组(164例),分析阳性组患者R-DWILs基本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随后将P<0.1的项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导致R-DWILs出现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39例(19.2%)脑出血患者中共检测到55个R-DWILs,其中皮层-皮层下45个(81.8%),基底节区8个(14.5%),脑干1个(1.8%),小脑1个(1.8%)。病灶的直径为2~20 mm,呈圆形或椭圆形、片状、不规则形等。共计42个(76.4%)病灶在血肿的对侧半球,患者R-DWILs的数量为1~3个。阳性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空腹血糖均较阴性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1.632,95%CI:1.213~2.072,P=0.015)、中性粒细胞计数(OR=1.037,95%CI:1.019~1.581,P=0.042)及NLR(OR=2.151,95%CI:1.397~2.733,P=0.003)是R-DWILs出现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R-DWILs在脑出血患者中常见,以皮层-皮层下多见,且好发于血肿的对侧半球。空腹血糖、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LR偏高患者更易出现R-DWILs。

  • 标签: 脑出血 远隔部位病灶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脊柱结核患者椎间盘病灶组织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circRNA)并分析其在脊柱结核发生发展中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3例作为实验组,腰椎间盘退变手术治疗的患者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术中切除的间盘组织,利用Arraystar Human circRNA Array V2芯片检测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两组差异表达的circRNA;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差异circRNA可能靶向作用的微小RNA(miRNA);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分子的亲本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脊柱结核患者的间盘病灶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差异倍数>2,P<0.05)共有1 396条,其中有757种表达上调,639种表达下调;hsa_circ_0031968、hsa_circ_0001806、hsa_circ_0077607、hsa_circ_0071312、hsa_circ_0062683表达显著上调;hsa_circ_0004183、hsa_circ_0000367、hsa_circ_0000691、hsa_circ_0006220、hsa_circ_0043278表达显著下调;对所有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亲本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其主要参与细胞蛋白分解代谢、三磷酸鸟苷(GTP)酶结合、组蛋白修饰、转录因子结合、蛋白激酶激活等过程;经KEGG通路分析发现其主要富集在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细胞凋亡、蛋白水解、环鸟苷酸-蛋白激酶G、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EB病毒感染等信号通路。结论脊柱结核患者椎间盘病灶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可能与脊柱结核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环状RNA 脊柱结核 基因芯片 功能注释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初始病灶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且有诊刮或宫腔镜检查前宫腔病灶超声检查资料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385例,其年龄为(57±10)岁(范围:29~88岁);均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334例行淋巴结切除术;术后复发28例。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初始病灶大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对不同初始病灶大小(分为0~<2、2~<3、3~<4、4~<5、≥5 cm)及其不同截断值(分别为2、3、4、5 cm)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38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初始病灶大小为(3.6±1.8) cm(范围:1~15 cm);其中,0~<2 cm 48例,2~<3 cm 78例,3~<4 cm 92例,4~<5 cm 73例,≥5 cm 9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初始病灶大小与年龄、绝经状态、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有无分娩史、病理分化程度、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有无子宫颈间质受累、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体质指数、有无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病理类型、有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无关(P>0.05)。(2)334例行淋巴结切除术患者中,淋巴结有转移45例(13.5%,45/334)。对不同初始病灶大小(分为0~<2、2~<3、3~<4、4~<5、≥5 cm)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随着初始病灶的增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均显著增高(P<0.05);再分别以2、3、4、5 cm为初始病灶大小的截断值进行分析显示,除截断值为2 cm时不同初始病灶大小(指≥2 cm与<2 cm)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外,其他各截断值下不同初始病灶大小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分析显示,初始病灶大小4.25 cm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最佳截断值。结论初始病灶大小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相关,在手术范围及辅助治疗的确定时需考虑初始病灶大小的因素。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淋巴转移 肿瘤侵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电压纳秒刀消融大鼠肝泡型包虫对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32只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按每组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低电压组(1 000V)、中电压组(1 500V)、高电压组(2 000V)三个模型治疗组。对4组大鼠采用选择性肝左门静脉注入浓度为500个/100 μl多房棘球蚴头节悬液100 μl,建立大鼠肝左叶泡型包虫病模型。建模3个月后对低电压组、中电压组、高电压组大鼠肝左叶泡型包虫病灶行不同电压的纳秒脉冲治疗。治疗后第3天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组大鼠外周血中CD3+T、CD4+T、CD8+T、NK、NKT进行检测,并计算CD4+T与CD8+T的比值。结果高电压组和中电压组大鼠外周血CD3+T细胞比例分别为(62.08±2.75)%和(63.84±7.73)%,均高于低电压组(55.19±8.55)%及模型组(54.76±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比例在高电压组为(43.70±6.51)%,高于中电压组(38.82±5.47)%、低电压组(37.31±6.96)%及模型组(38.1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比例高电压组为(20.03±2.40)%、中电压组(21.22±1.74)%、低电压组(19.00±3.06)%、模型组(20.56±3.98)%,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电压组NK细胞比例为(6.49±1.60)%高于中电压组(3.02±0.32)%、低电压组(3.42±0.91)%及模型组(3.44±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KT细胞比例在高电压组为(1.53±0.16)%亦高于中电压组(0.82±0.09)%、低电压组(0.70±0.17)%及模型组(0.78±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CD8+T比值高电压组(2.26±0.65)高于中电压组(1.90±0.40)、低电压组(1.98±0.37)及模型组(2.06±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秒刀消融大鼠肝泡型包虫选用高电压(2 000V)较中电压(1 500V)、低电压(1 000V)可增加外周血中T、NK、NKT细胞,纳秒刀消融肝泡型包虫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反应。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纳秒刀 肝泡型包虫 免疫细胞 大鼠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外科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定位病灶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3 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56~78岁;高位直肠2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3例、升结肠2例;5例为术前肠镜下息肉切除后病理检查示高级别瘤变或癌变行补救性腹腔镜根治术。均在结肠镜下于肿瘤下缘及正对侧位各注射5.0 ml自体血行肿瘤染色定位,染色后15~40 h行腹腔镜肿瘤切除术。13例患者均在肠镜下顺利完成自体血肿瘤染色标记,无出血、穿孔、局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术中,12例肉眼下清晰可见自体血染色部位,可见局部不凝血,无广泛弥散影响手术视野的情况;1例体重指数27.2 kg/m2直肠肿瘤患者肿瘤位于腹膜返折下方,术中识别不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标本切缘均呈肿瘤阴性。提示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较清晰显示病灶位置,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自体血染色定位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外科手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胸膜下肺病灶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就诊并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的胸膜下肺病灶患者299例,回顾分析该组病例肺穿刺术前的超声造影资料,对照病理结果分析良恶性病灶的超声造影始增时间、始增强度、病灶的达峰时间及达峰强度、病灶的净增强度、病灶的减半强度及强度减半时间、病灶-肺组织始增时间差、胸壁-病灶始增时间差、时间比例等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计算曲线下面积及最佳截断点。结果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中,病灶始增强度及时间、病灶达峰时间、病灶减半强度及强度减半时间、病灶-肺始增时间差、胸壁-病灶始增时间差、时间比例在良恶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达峰强度、病灶净增强度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比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45),且当时间比例≥51.89%时,诊断胸膜下恶性病灶的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79.3%,准确度为84.3%,阳性预测值为92%,阴性预测值为68%。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的多项参数在胸膜下肺病灶的良恶性鉴别中差异明显,特别是时间比例参数,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超声造影 定量分析 肺肿瘤 胸膜下 始增时间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外科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定位病灶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3 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56~78岁;高位直肠2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3例、升结肠2例;5例为术前肠镜下息肉切除后病理检查示高级别瘤变或癌变行补救性腹腔镜根治术。均在结肠镜下于肿瘤下缘及正对侧位各注射5.0 ml自体血行肿瘤染色定位,染色后15~40 h行腹腔镜肿瘤切除术。13例患者均在肠镜下顺利完成自体血肿瘤染色标记,无出血、穿孔、局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术中,12例肉眼下清晰可见自体血染色部位,可见局部不凝血,无广泛弥散影响手术视野的情况;1例体重指数27.2 kg/m2直肠肿瘤患者肿瘤位于腹膜返折下方,术中识别不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标本切缘均呈肿瘤阴性。提示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较清晰显示病灶位置,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自体血染色定位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外科手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微小RNA(miR)-25表达水平与病灶内癌基因表达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海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NSCLC患者为NSCLC组,以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外周血中miR-25的表达水平以及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25、抑癌基因、增殖侵袭基因的表达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肺癌细胞株和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中的miR-25表达水平。不同组间计量资料的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NSCLC组患者外周血中miR-25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1.88±0.24比1.03±0.14,t=22.432,P<0.05),肺癌病灶内miR-25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病灶(2.19±0.32比1.05±0.17,t=21.797,P<0.05)且NSCLC组患者外周血中miR-25的表达水平与肺癌病灶内miR-25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41、P<0.01)。miR-25在NSCLC细胞株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人肺上皮细胞(2.05±0.35比1.01±0.15,t=15.237,P<0.05);肺癌病灶内Krüppel样因子4(KLF4)、B细胞易位基因2(BTG2)、含F-框及WD重复域蛋白7(FBXW7)、Kazal基序逆向诱导半胱氨酸丰富蛋白(RECK)的mRNA表达量水平均低于癌旁病灶(分别0.44±0.08比1.04±0.17、0.64±0.07比1.01±0.15、0.59±0.08比0.98±0.13、0.48±0.06比1.02±0.14,t=22.407、15.681、18.053、24.827,P<0.05)且与外周血中miR-25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74、-0.625、-0.512、-0.663,P<0.05)。肺癌病灶内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Myc、N-钙黏蛋白(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mRNA表达量水平均高于癌旁病灶(分别2.33±0.32比0.97±0.14、1.93±0.24比1.04±0.18、2.08±0.28比0.99±0.11、2.27±0.31比1.02±0.15、2.55±0.38比1.03±0.17,t=28.771、21.567、26.832、26.756、26.966,P<0.05)且与外周血中miR-25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64、0.692、0.503、0.672、0.485,P<0.05)。结论NSCLC患者外周血中miR-25的高表达与抑癌基因表达下调、增殖侵袭基因表达上调密切相关,NSCLC细胞株中的miR-25的表达也高于正常肺上皮细胞。

  • 标签: 肺癌 微小RNA 抑癌基因 增殖 侵袭
  • 简介:摘要目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已作为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但EGFR-TKI治疗后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获得性耐药而导致疾病进展,其中约50%患者为肺部原发灶和/或初始转移灶进展。放疗作为主要的局部治疗手段,在晚期肿瘤患者的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作用。应用射波刀实施的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是最先进的放疗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近年来,基于上述复发模式的思考,采用肺部病灶SBRT联合EGFR-TKI改善患者无瘤进展生存的治疗模式备受关注,本文将对该联合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射波刀 体部立体定向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卵巢癌病灶血管新生及恶性程度与阴道彩色超声血流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就诊佳木斯市肿瘤医院的卵巢肿瘤预行手术治疗患者120例,术前行阴道彩色超声检查,并依据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为卵巢癌组(80例)、卵巢囊肿组(40例)。卵巢癌组患者中位年龄50.25岁,卵巢囊肿组患者中位年龄49.52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卵巢血管新生基因表达量、卵巢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人附睾蛋白4(HE4)、糖类抗原125(CA125),并加以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卵巢血管新生基因表达量、卵巢癌FIGO分期与患者阴道彩色超声血流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卵巢囊肿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鞘氨醇激酶1(SphK1)、HE4、CA125分别为(1.03±0.22)μg/L、(112.42±16.85)ng/L、(18.72±6.96)μmol/L、(37.29±6.72)U/ml,均显著低于卵巢癌组(3.78±1.52)μg/L、(378.56±50.47)ng/L、(379.46±56.79)μmol/L、(521.46±88.97)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不同FIGO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的搏动指数(PI)、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不同FIGO分期患者的峰值流速(PS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PI与VEGF165、FIGO分期呈显著负相关(r=-0.724、-0.747,均P<0.001);EDV与VEGF165、FIGO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764、0.772,均P<0.001);RI与VEGF165、FIGO分期、CA125呈显著负相关(r=-0.311、-0.330、-0.230,均P<0.05)。结论卵巢癌病灶的血管新生基因VEGF165蛋白表达量可通过PI、EDV、RI水平加以反馈,RI与卵巢癌患者的CA125水平存在负性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于CA125水平的监测,且阴道彩色超声血流参数PI、EDV、RI水平与患者FIGO分期间存在相关性。

  • 标签: 卵巢癌 血管 彩色超声 血流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胫骨骨髓炎病灶彻底清除后使用与不使用抗生素骨水泥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收治并完整随访的68例感染病灶彻底清除的胫骨骨髓炎患者资料,均为局部Cierny-Mader Ⅳ型。其中彻底清创后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死腔的患者(骨水泥组)32例,未使用抗生素骨水泥的患者(非骨水泥组)36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手术,术后使用骨搬运技术填充感染骨段截除后的骨缺损。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Paley的评分系统评定的骨骼和肢体的功能评分、外固定指数(EFI)、感染复发率、总住院费用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随访时间分别为(71.2±8.9)、(71.6±9.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aley的评分系统疗效: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骨骼评分优良率均为100%(32/32、36/36),肢体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3.8%(30/32)、94.4%(34/36),两组间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EFI分别为(49.0±10.5)、(49.5±11.4)d/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感染复发率分别为3.12%(1/32)、2.78%(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总住院费用分别为(70 944.1±1 135.5)、(55 205.2±897.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存在后遗症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于局部的Cierny-Mader Ⅳ型的胫骨骨髓炎患者,若手术彻底清楚感染病灶,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死腔并非必要。

  • 标签: 胫骨 骨髓炎 截骨术 骨水泥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股骨颈瘤样病变在进行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过程中应用小儿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PHP)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Erol分型为Ⅱ~Ⅳ型股骨颈瘤样病变45例患儿的资料,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14岁;单纯性骨囊肿27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5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其中合并病理性骨折17例。无病理性骨折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病灶清除植骨+LCP-PHP预防固定组(A组)和病灶清除植骨组(B组)。伴病理性骨折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病灶清除植骨+复位LCP-PHP固定组(C组)和病灶清除植骨组(D组)。比较A组与B组患儿术后颈干角丢失、病灶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骨骼肌肉肿瘤学会(MSTS)功能评分。分别比较C组、D组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变化。结果45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6年。A组术后颈干角丢失(0.50±0.45)°,B组术后颈干角丢失(2.26±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3,P<0.05);病灶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MST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术后1 d患侧颈干角为(133.67±4.53)°,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为(133.00±4.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1 d患侧颈干角为(133.36±7.82)°,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为(130.6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P<0.05)。结论在治疗儿童Erol Ⅱ~Ⅳ型股骨颈瘤样病变过程中,应用LCP-PHP固定能有效维持颈干角,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股骨颈 瘤样病变 内固定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28例行胰腺节段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中24例行开腹手术,4例行腔镜手术;26例行胰肠Roux-en-Y吻合,2例行胰胃吻合。术后生化漏9例,B级胰瘘4例,无C级胰瘘;无活动性出血病例,1例出现慢性渗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新发糖尿病1例。围手术期均无二次手术、无死亡病例。笔者认为胰腺节段性切除术对患者的内、外分泌功能影响小,但胰瘘发生率较其他胰腺手术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侧与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行一期后路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腰骶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48例纳入研究。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单侧开窗组:行一期后路单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27例,男21例,女6例,年龄23~71岁。双侧开窗组:采用一期后路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6~58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固定装置有无松动、断裂,使用Bridwell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病变组织送病检,结果均诊断为布鲁杆菌病。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7±6.3)个月(范围12~4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单侧开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0.5±34.1)min、(214.4±150.2)ml,双侧开窗组为(187.1±30.3)min、(455.8±250.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手术时间=8.123,t术中出血量=2.962,P<0.05)。组间相同时间点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ODI及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开窗组中1例患者术后半个月出现切口感染,行清创引流术后痊愈。两组植骨融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2,P>0.05),末次随访时均完全融合。结论单侧与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及医疗费用少等优点。

  • 标签: 腰椎 骶骨 布鲁杆菌病 感染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