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5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确诊的7例甲状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学及预后。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为成年女性,中位年龄49岁,6例为单侧甲状腺癌病变,肿瘤直径0.4~7.0 cm。肿瘤周围甲状腺呈桥本甲状腺炎改变。随访时间16~1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5例(肿瘤直径<1 cm)生化治愈,1例(肿瘤直径>1 cm)解剖治愈。1例患者术后30个月因肿瘤进展而死亡,该病例的肿瘤细胞异型性大、核分裂易见(5~8个/10 HPF),可见坏死及脉管侵犯。结论甲状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多为散发性病例,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 降钙素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相关因素及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20年8月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及耳鼻咽喉科经治的93例MTC患者,其中男45例,女48例,中位年龄47岁。对初始手术年份及术式、肿瘤病理分期、术前降钙素(calcitonin,Ctn)水平、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颈部LNM情况、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等运用SPSS 26.0软件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单、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研究影响MTC患者LNM与预后的危险因素,对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生存率进行分析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93例MT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范围为2~192个月,其在第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7.8%、96.6%、94.6%和88.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初始术式(P=0.018)、术前Ctn(P=0.012)为中央区LNM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Ctn水平(P=0.028)及包膜侵犯(P=0.024)则是侧颈区LNM的独立危险因素。MTC患者术前Ctn水平分别≥180.30 pg/ml及≥234.15 pg/ml时提示出现中央区及侧颈区LNM可能(P值均<0.001)。远处转移是影响MTC患者RFS(P=0.037)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建议对MTC初始治疗采用规范化术式,减少隐匿性转移灶残留可能,降低MTC再次手术风险;远处转移影响着MTC的生存预后。

  • 标签: 甲状腺髓样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降钙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原发灶手术切除范围治疗单侧散发性甲状腺患者的预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126例散发性甲状腺患者,按照原发灶手术切除范围不同分为甲状腺全切组(A组)和甲状腺腺叶切除组(B组)。结果A组与B组患者在术后复发率(χ2=0.394,P=0.530)、死亡率(χ2=3.175,P=0.146)、生化治愈率(χ2=0.613,P=0.434)、无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P=0.278、0.17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最大直径≥4 cm和侧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散发性甲状腺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A组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χ2=5.068,P=0.024)和永久性低钙血症(χ2=6.590,P=0.010)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结论对于局限在一侧腺叶的散发性甲状腺,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患者的预后并不差于行全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但是全甲状腺切除术后暂时性和永久性低钙血症发生率更高。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髓样 预后 低钙血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生化复发(术后降钙素水平升高而影像学无异常)甲状腺(MTC)患者的预后,并探讨预测术后结构复发(影像学异常)的降钙素最佳临界值。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CNKI)、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纳入MTC术后降钙素水平升高的相关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患者复发和死亡进行Meta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后降钙素水平较实验室检测最高值的升高倍数预测生化复发转为结构复发的效果,获得最佳临界值。结果纳入7篇文献共1 005例MTC患者(其中生化复发276例,生化治愈542例)。Meta分析显示,术后生化复发组结构复发率[40.6%(112/276)比2.2%(12/542);OR=27.99,95% CI 14.57~53.78,P<0.001]及死亡率[10.0%(19/190)比0.96%(3/312);OR=7.26,95% CI 2.42~21.84,P<0.001]均高于生化治愈组(术后降钙素水平正常、无疾病状态)。收集另4篇文献共89例MTC生化复发患者资料,ROC曲线分析显示,依据术后降钙素水平升高倍数预测结构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25,根据各区段临界值确定术后降钙素升高最佳临界值为50倍,其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88.6%。结论MTC术后生化复发患者结构复发率、死亡率均高于术后降钙素水平正常患者。可以将术后降钙素水平升高超过实验室检测最高值的50倍作为诊断临界值,超过50倍时易出现结构复发。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髓样 降钙素 复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甲状腺滤泡合并鳞状细胞非常罕见,本例肿瘤具有滤泡和鳞状细胞的组织学特点,两种成分存在移行和过渡,诊断依靠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详尽的全身检查。该病进展较快,预后不一,规范治疗后需长期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外泌体对诱导人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USCs)向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USCs和NPCs,提取NPCs外泌体,以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以GFP慢病毒转染标记USCs细胞质、DAPI染料标记USCs细胞核以及PKH26染料标记NPCs外泌体;将USCs与NPCs外泌体共孵育12 h并观察摄取情况,采用NPCs外泌体和非接触共培养方法诱导USCs分化,检测各组核细胞标志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结果分离的USCs具备向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高表达干细胞标志蛋白CD29(99.57%)、CD44(97.46%)、CD73(97.71%),低表达干细胞阴性蛋白CD31(0.59%)、CD45(0.19%)。分离的NPCs高表达核细胞标志蛋白COL2A1、ACAN、SOX-9。提取的NPCs外泌体高表达标志蛋白CD63、CD81、Tsg101。共孵育12 h后,NPCs外泌体与USCs细胞膜融合并出现在USCs细胞质中。共培养第3、5、7天时,外泌体组USCs细胞吸光度值(0.44±0.004、0.76±0.004、0.82±0.006)高于共培养组(0.39±0.022、0.63±0.035、0.69±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14、21天外泌体组USCs核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ACAN(1.80±0.31、3.50±0.21、5.35±0.31、7.46±0.12)、COL2A1(1.43±0.15、4.33±0.23、6.89±0.22、8.11±0.31)、SOX-9(2.21±0.13、3.13±0.11、3.96±0.14、4.52±0.26)、HIF-1α(1.45±0.16、2.14±0.21、4.31±0.41、4.01±0.2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21天外泌体组USCs核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ACAN(5.69±0.21、6.69±0.13)、COL2A1(6.33±0.17、7.89±0.15)、SOX-9(4.19±0.29、4.38±0.12)、HIF-1α(4.49±0.32、4.96±0.26)高于非接触共培养组ACAN(3.69±0.35、5.13±0.23)、COL2A1(3.40±0.16、6.79±0.19)、SOX-9(2.26±0.32、3.69±0.26)、HIF-1α(2.39±0.11、3.9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核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诱导人尿源干细胞分化为细胞,与非接触共培养相比外泌体法具有更高的诱导效率,并可更好地保持细胞的增殖活性。

  • 标签: 髓核 外泌体 干细胞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肉瘤肾细胞是一种伴有肉瘤去分化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较差。研究结果表明,晚期肉瘤肾细胞患者行减瘤手术、单药化疗或靶向治疗效果不佳。随着对肉瘤肾细胞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的深入,发现其PD-1和PD-L1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病理亚型,因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合疗法和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已经成为其一线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就晚期肉瘤肾细胞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最新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癌,肾细胞 肉瘤样 治疗方法 研究进展 转移 免疫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扁桃体黏液表皮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文献中鲜见报道。现报道1例扁桃体黏液表皮患者的诊疗经过,并探讨扁桃体黏液表皮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

  • 标签: 扁桃体肿瘤 黏液表皮样瘤 治疗
  • 简介:摘要10岁男性患儿,因检查发现纵隔肿物1月余入院。2019年1月在全麻下行胸骨正中开胸前上纵隔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胸腺淋巴上皮瘤。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后规律予TP方案化疗,术后至今复查胸部CT均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甲状腺转移是指甲状腺以外的器官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转移至甲状腺,临床上较为少见,甲状腺转移性肝细胞更为罕见。本文就我科收治的1例以“声音嘶哑伴颈部胀满不适”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在完善全身化验检查无禁忌后进行了甲状腺全切除术,病理证实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伴右侧甲状腺转移性肝细胞,术后切口愈合良好,随访1年半患者因全身多发转移去世。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男,65岁。因“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20 d”就诊。病理检查:带厚薄不均包膜的破碎甲状腺肿瘤组织一堆,体积5.0 cm×4.0 cm×3.0 cm,切面灰红、灰黄色,质地软伴黏液感。镜下示肿瘤具有纤维包膜,区域突破包膜向外浸润性生长。肿瘤由含黏液的微囊和无胶质的滤泡结构构成,区域两者相互交织。免疫组织化学: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CD56均阳性,特殊染色:阿辛蓝染色黏液阳性,基因检测:BRAF V600E无突变。伴黏液产生的甲状腺滤泡罕见,诊断需结合病理学检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液表皮的临床、组织病理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病理科会诊的8例黏液表皮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发病年龄19 ~ 67岁,皮损位于唇部黏膜5例、面颊2例、鼻部1例。肿瘤均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部分与表皮相连,不同比例的黏液细胞、表皮细胞、中间细胞排列成巢状、团块状,形成实性或囊性结构,伴有不同程度的导管形成及黏液湖;所有表皮细胞、中间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AE1/AE3、CK5/6、P63、癌胚抗原及上皮膜抗原。按照目前国内分级标准,8例中1例为中间级别,其余为低级别。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经过12 ~ 36个月随访,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黏液表皮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形态;阿辛蓝染色显示黏液细胞胞质内的黏液具有特征性。

  • 标签: 皮肤肿瘤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黏液表皮样癌
  • 简介:摘要2021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TA)更新了《甲状腺未分化患者的管理指南》,共包含31条推荐和16条良好实践声明。基于既往十余年临床研究成果,新版指南突出强调分子检测及靶向治疗的地位,并初步肯定免疫治疗的临床价值。甲状腺未分化(ATC)的管理已然迈入个体化的精准诊疗时代。本文通过解读新版指南要点,指出目前ATC诊疗中获得的巨大进步和依然存在的问题,以帮助临床医师在多学科团队协作下,进一步提升ATC的诊疗能力。

  • 标签: 甲状腺未分化癌 分子检测 靶向治疗 精准医学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咽旁间隙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合并甲状腺乳头状双原发恶性肿瘤的病例。患者女,54岁,因“发现左侧耳前肿物半年”入院。入院后完善穿刺活检诊断为:左侧咽旁间隙PEComa合并甲状腺乳头状双原发恶性肿瘤,其咽旁间隙PEComa已侵犯左侧下颌骨,经过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肿瘤科定期复查,现患者术后1年,恢复良好,未见明显复发征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盂淋巴上皮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1例肾盂淋巴上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因反复右侧腰痛2个月入院就诊,右侧肾区有压痛及叩击痛。CT检查考虑右侧肾盂,侵犯多个肾盏及输尿管上段。泌尿系彩超检查考虑右侧肾盂。结果患者术前诊断为右侧肾盂,行右侧肾盂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肾盂淋巴上皮瘤。患者术后因个人原因未行化疗等相关治疗。术后1个月出现肿瘤多发,并发生肝转移。随访至术后4个月,患者因全身多发转移瘤而死亡。结论肾盂淋巴上皮瘤临床罕见,症状与肾盂相似,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改变,确诊须依靠病理学检查,而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根治性手术联合放化疗。

  • 标签: 肾盂 淋巴上皮瘤样癌 泌尿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桥本甲状腺炎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免疫微环境,甲状腺乳头状的发生也与肿瘤免疫存在联系,临床中两者伴发的情况逐年上升,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一直存在争议,其发生、发展的关系仍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这两种疾病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 乳头状甲状腺癌 肿瘤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