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清创技术联合应用自体血小板凝胶(APG)对合并感染的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168例合并感染的难愈性创面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基础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基础组仅进行超声清创,对照组进行超声清创+贝复新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清创+贝复新+APG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33、人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水平,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布,采用方差分析(正态分布)/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和基础组(60.71%);基础组治疗前后血清IL-33、sST2、TNF-α、IL-6和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33:t=1.790,P>0.05;sST2:t=1.619,P>0.05;TNF-α:t=1.518,P>0.05;T淋巴细胞:t=1.019,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IL-33、sST2、TNF-α、IL-6水平均显著下降,对照组IL-33水平为(34.96±8.78) μg/L;sST2水平为(5.38±1.65) μg/L;TNF-α水平为(18.76±6.25) μg/L;IL-6水平为(7.94±1.85) ng/L。观察组IL-33水平为(25.76±7.19) μg/L;sST2水平为(4.41±1.47) μg/L;TNF-α水平为(14.59±4.56) μg/L;IL-6水平为(5.70±1.76) ng/L,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IL-33:F=30.791,P<0.01;sST2:F=29.014,P<0.01;TNF-α:F=43.801,P<0.01;T淋巴细胞:F=26.201,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CD4+/CD8+显著升高,对照组CD4+(%)水平为(32.37±7.68)%、CD4+/CD8+水平为1.46±0.53。观察组CD4+(%)水平为(38.91±8.57)%、CD4+/CD8+水平为1.78±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D4+(%):t=2.089,P<0.01;观察组CD4+(%) t=6.856,P<0.01;对照组CD4+/CD8+:t=2.767,P<0.01;观察组CD4+/CD8+t=6.704,P<0.01]。结论超声清创联合APG能有效治疗感染的难愈性创面,促进创面愈合,控制感染,降低炎性反应。

  • 标签: 超声清创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 感染性 难愈性创面 白细胞介素-33 人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T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血小板血浆(PRP)凝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修复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5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进行间歇式VSD治疗的44例难愈性创面患者纳入单纯VSD组,将2015年2月—2019年9月该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进行PRP凝胶和间歇式VSD治疗的43例难愈性创面患者纳入PRP+VSD组,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单纯VSD组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7.5±2.2)岁,PRP+VSD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37.0±2.5)岁。收集2组患者第1次治疗前和第1次治疗后7、14 d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计算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次治疗后7、14、21 d,观察2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2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第1次治疗前和第1次治疗后14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创面疼痛程度。创面完全愈合后1、2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2组患者瘢痕增生情况。观察2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χ2检验、配对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第1次治疗后7、14 d,PRP+VSD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7.2%(16/43)、11.6%(5/43),明显低于单纯VSD组的56.8%(25/44)、29.5%(13/44),χ2=4.212、4.255,P<0.05。PRP+VSD组患者第1次治疗后7、14、21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8±14)%、(70±13)%、(89±12)%,明显高于单纯VSD组的(41±11)%、(60±11)%、(74±12)%,t=6.323、3.820、5.751,P<0.01。PRP+VSD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30±6)d,明显短于单纯VSD组的(61±8)d,t=20.890,P<0.05。PRP+VSD组患者第1次治疗后14 d的VAS评分较单纯VSD组明显降低(t=13.904,P<0.01)。PRP+VSD组患者创面愈合后1、2个月VS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VSD组(t=3.307、3.637,P<0.01)。PRP+VSD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3/43),显著低于单纯VSD组的22.7%(10/44),χ2=4.245,P<0.05。结论自体PRP凝胶联合VSD技术修复难愈性创面,抑菌效果好,可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疼痛和瘢痕增生程度,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 标签: 伤口愈合 富血小板血浆 负压伤口疗法 难愈性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小板裂解液(PL)与血小板血浆(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收治的150例KOA患者的150膝,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小板裂解液(PL)组、血小板血浆(PRP)组和玻璃酸钠(HA)组(每组50例),3组关节腔注射PL、PRP和HA频次为每周1次,连续5周。选择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为时间观察点,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疼痛评分、Lequesne肿胀评分及WOMAC综合评分评价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肿胀情况及综合功能等方面的区别,同时记录3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Fisher精确检验、方差分析或t检验用于数据分析比较。结果PL组49例,PRP组48例,HA组47例成功完成治疗及6个月以上随访。3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时WOMAC疼痛评分最低;治疗后3及6个月比较,PL组与PRP组低于HA组(3个月:t=1.115,P<0.01;t=2.343,P<0.05;6个月:t=0.463,P<0.05;t=1.983,P<0.01),PL组与PR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23、2.983,均为P>0.05)。Lequesne肿胀评分在治疗后3个月时PL组低于PRP组与HA组(t=3.132,P<0.05;t=1.545,P<0.01),PRP组低于HA组(t=2.654,P<0.05)。治疗后6个月时,PL组与PRP组均低于HA组(t=2.513,P<0.05;t=3.313,P<0.01),PL组与PR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43,P>0.05)。3组治疗完成后WOMAC综合评分比较:治疗后3个月PL组低于PRP组与HA组(t=2.442,P<0.05;t=2.415,P<0.01),PRP组低于HA组(t=1.324,P<0.01);治疗6个月比较,PL组与PRP组低于HA组(t=1.613,P<0.05;t=2.913,P<0.01),PL组与PR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413,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中,PL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低于HA组(8.5%)(P<0.05);PL组低于PRP组(P>0.05),PRP组低于HA组(P>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裂解液治疗膝骨关节炎能够取得与血小板血浆同样的治疗效果,均优于玻璃酸钠,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骨关节炎 富血小板血浆 透明质酸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牙髓血运重建时运用血小板血浆(PRP)或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同传统的血凝块(BC)作为支架哪种材料效果更佳。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字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到2020年8月。通过RevMan 5.3和stata 13.0软件对纳入的研究的临床治愈率、根长、根管壁厚度和根尖封闭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结果当牙髓血运重建时分别运用PRP或PRF同BC在临床治愈率和根尖封闭率上均无差异,与BC相比,PRP和PRF的临床治愈率的相对危险度(RR)为0.99(0.87,1.12),95%的置信区间(CI)为0.95(0.86,1.04),根尖封闭率的RR为1.09(0.91,1.30)和95%CI为1.02(0.83,1.25)。对牙根长度或根管壁厚度增加率分析时发现PRP或PRF同BC之间无差异,与BC相比,PRP和PRF的牙根长度增加率的RR及95%CI分别为1.06(0.86,1.32)和1.10(0.90,1.35),根管壁厚度增加率的RR及95%CI分别为1.04(0.86,1.26)和1.09(0.76,1.57)。对牙根长度增加量分析时发现PRP优于BC,其加权均数差(WMD)及95%CI为1.47(0.57,2.36)mm。结论在行牙髓血运重建时,不管是运用PRP或PRF还是传统BC作为支架,其在临床治愈率、牙根长度或者根管壁厚度增加率和根尖封闭率上无明显差异,但是适当地使用PRP或PRF支架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牙根长度增加量。

  • 标签: 牙髓 血运重建 富血小板血浆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血凝块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肩袖损伤是肩关节常见损伤之一。其腱骨结合部位为骨、纤维软骨、肌腱多层结构移行的特殊组织,同时又是肩关节的应力集中点,因此一旦发生损伤常难以自愈。虽然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对肩袖组织进行修补,但术后较高的再撕裂率仍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由自体全血浓缩得到,其血小板浓度高于全血基线水平且包含多种生长因子等血液成分,因此被广泛应用在骨科、皮肤科及口腔科等领域。近年来,PRP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受到关注,可在调节炎症、血管生成、基质合成和组织重塑方面辅助肩袖损伤的愈合。但目前文献报道中PRP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差异较大,其不同成分、给药方式及患者肩袖损伤类型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不同。本文以PRP治疗肩袖损伤为核心,系统阐述不同研究间的差异,揭示不同成分、给药形式对PRP疗效的影响,为其在肩袖损伤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评价血小板纤维蛋白临床治疗慢性伤口的效果。方法以无抗凝剂的无菌真空试管采集患者自体静脉血10 ml或20 ml,放入离心机内以3 000 r/min速度进行对角离心12 min;取出试管中间凝胶状初级产物,挤压成膜。平摊于伤口上,用透明膜进行固定,1周后揭除透明膜清创换药,记录伤口性状、面积或体积,10 d为1个治疗周期。选择以此方法治疗的慢性伤口患者12例,比较治疗前后伤口床征评分、伤口面积、治疗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指标变化。统计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12例慢性伤口患者伤口床征评分治疗前为(3.25±1.91)分,治疗后为(14.17±1.90)分(Z=3.086,P<0.01),创面平均面积治疗前为(16.84±13.27) cm2,治疗后创面平均面积缩小至(3.01±3.84) cm2(Z=-3.059,P<0.01),平均缩小(81.84±19)%,治疗前已治疗时间为(67.25±30.54) d;治疗后患者伤口痊愈或接近痊愈的时间为(23.33±11.51) d(Z=-2.981,P<0.01),治疗前平均花费为(4 525.83±3 224.72)元,显著高于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期间的平均费用[(1 110.83±367.61)元,Z=-3.05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纤维蛋白对于促进慢性伤口愈合有显著效果,具有很高的实用推广价值。

  • 标签: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慢性伤口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血小板血浆(PRP)修复胫骨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修复重建外科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1例胫骨大段骨缺损患者,骨缺损长度为6.0~22.5 cm(平均10.8 cm)。男14例,女7例;年龄29~60岁,平均42.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加密封信法,单数为试验组,双数为对照组:试验组11例,采用Masquelet技术联合PRP进行骨缺损重建;对照组10例,采用Masquelet技术进行骨缺损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第二阶段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情况以及第二阶段术后两组患者的负重时间、骨性愈合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Johner-Wruhs评分。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4.9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第二阶段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情况、负重时间、Johner-Wruh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骨性愈合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4.5±1.2)、(4.1±0.9)个月,均短于对照组的(5.7±1.5)、(5.4±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未发现明显术后感染、内固定物松动、骨吸收、骨不连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1例伤口感染患者,予换药后好转。结论Masquelet技术联合PRP可有效修复胫骨大段骨缺损,提高骨愈合速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胫骨 创伤和损伤 前瞻性研究 Masquelet技术 富血小板血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血浆(PRP)在急性跟腱断裂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治疗的21例跟腱断裂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注射PRP将21例患者分为PRP组(改良Kessler缝合法联合PRP注射治疗,15例)和对照组(单纯使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9个月的踝关节跖屈和背伸角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Victorian运动学会评分(VISA)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9~12个月(平均11.3个月)随访。PRP组术后3、6、9个月跖屈角度(33.5°±1.8°、38.1°±1.2°、41.6°±1.6°)和背伸角度(10.3°、16.5°、21.5°)大于对照组[(26.9°±2.0°、31.5°±1.6°、35.6°±1.4°)和(5.3°、12.7°、18.2°)],PRP组术后3、6、9个月VISA评分[(41.2±6.5)、(78.7±10.4)、(91.0±4.1)分]和AOFAS的踝-后足评分[(75.5±5.4)、(88.6±5.2)、(95.2±3.5)分]高于对照组[(29.8±2.5)、(68.0±3.5)、(84.5±2.1)分和(66.8±4.8)、(82.8±3.6)、(90.7±1.1)分],PRP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1.7±0.9)、(1.3±0.4)分]低于对照组[(3.0±0.8)、(2.2±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P可以加速患者足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可以认为使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联合PRP是一种安全、实用、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跟腱 富血小板血浆 创伤和损伤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随着脂肪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为提高脂肪移植后脂肪细胞的成活率或保留率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国内外均有将来源自体的血小板血浆联合自体脂肪进行移植的报道。因两者混合比例不同、移植部位及技术差异、血小板血浆浓度及激活程度等多因素导致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自体脂肪移植后得到的效果不一,多数学者认为血小板血浆对自体脂肪移植是有利的。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脂肪移植 脂肪干细胞 血管基质片段 面部年轻化 美容外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小板浓缩物属于自体制剂,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及细胞黏附分子,具有较好的组织修复和再生作用,在口腔颌面部外科、骨科、整形外科、运动医学受到较多的重视。血小板纤维蛋白是第2代血小板浓缩物,其生物特性更加稳定持久,不添加凝血酶等异体材料,除了使制备更加简便,还很好地避免了过敏反应、免疫排斥、交叉感染等安全性问题,被广大学者认可。

  • 标签: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整形美容 面部年轻化 脂肪移植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肠道吻合口愈合是消化道手术术后面临的重要问题,处理不当易造成吻合口漏,进而诱发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血小板血浆(PRP)由自体全血浓缩得到,其血小板浓度高于全血基线水平且包含多种生长因子,可使复杂性创口快速愈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因而被广泛应用在皮肤、肩关节等领域。近年来,PRP在消化道手术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关于PRP改善吻合口愈合的研究多集中于动物实验,缺乏统一标准,效果不完全统一,尚未应用于临床。本文以PRP改善肠道吻合口愈合为切入点,系统阐述PRP改善肠道吻合口愈合的研究进展,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吻合口漏 愈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有关血小板血浆对急性新鲜创面、慢性难愈性创面、肌腱病及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等方面的治疗及相关研究的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自体血小板血浆促进软组织损伤修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大量文献资料表明,自体血小板血浆中的血小板成分在经过一系列刺激后可产生多种生长因子,并且相互作用,而促进急、慢性创面快速愈合;在肌腱病治疗中对急性损伤修复近期效果显著,但对慢性肌腱、韧带损伤及周围神经损伤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其疗效缺乏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支持,仍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软组织损伤 肌腱病 创面 周围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脱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植发手术和药物治疗。血小板血浆是自体血小板和血浆浓缩物,已有初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其可作为一种治疗脱发的新型疗法,且已展现了独特的优势。该文综述了血小板血浆在治疗脱发包括雄激素性脱发、斑秃和毛发移植方面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雄激素源性脱发 斑秃 毛发移植
  • 简介:摘要血小板血浆(PRP)是人自体全血经离心后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含有大量生长因子及蛋白质。PRP因其有助于组织再生、伤口愈合、瘢痕修复等作用,在骨科、皮肤科、口腔颌面外科、整形美容科等领域应用广泛,而在妇科领域应用迄今相对较少。最新研究结果显示,PRP具有促进子宫内膜和卵泡生长作用,在治疗薄型子宫内膜(TE)、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ER)、恢复卵巢功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为多种妇科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笔者拟就PRP的制备及分类、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前景展望等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血小板输注 生物因子 子宫内膜 卵巢功能 子宫内膜容受性 宫腔黏连 伤口愈合 女(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自体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治疗肩袖部分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市立医院疼痛科住院治疗的肩袖部分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n=15),分别采用(1 000~1 300)×109/L、(1 300~1 600)×109/L、(1 600~1 900)×109/L、(1 900~2 200)×109/L浓度的PRP进行肩袖部分损伤的治疗。在超声引导下于肩峰下间隙注射自体PRP 2 ml,每3 d治疗1次,2次为1疗程。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6周和6个月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CMS)变化,同时观察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前VAS、CM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患者治疗后1、6周和6个月时的VAS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CM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且C组患者的VAS评分较其他3组降低更显著(P均<0.05),CMS评分较A、D两组升高更显著(P均<0.05)。各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肩袖部分损伤患者接受不同浓度的PRP注射治疗均有临床疗效,浓度为(1 600~1 900)×109/L的PRP治疗效果最佳,能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的活动度。

  • 标签: 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超声检查 肩袖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小板血浆(PRP)注射及常规治疗部分肩袖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00例部分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非手术治疗,同时观察组接受肩峰下PRP注射治疗,对照组接受肩峰下激素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CMS)和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MRI图像。结果患者男55例,女45例;年龄40~75岁[(55.9±9.1)岁]。患者均获随访6.0~8.2个月[(6.2±2.9)个月]。治疗前两组VAS、CMS、IL-6、IL-1β、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VAS分别为(3.5±0.9)分、(1.4±0.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0.9)分、(1.8±0.5)分(P均<0.01)。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CMS分别为(59.5±9.4)分、(86.5±7.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5±8.6)分、(78.5±8.4)分(P均<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0.69±0.21)μg/L、(2.06±0.55)μg/L、(2.12±0.49)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92±0.26)μg/L、(2.67±0.48)μg/L、(2.87±0.51)μg/L(P均<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0.37±0.11)μg/L、(1.14±0.23)μg/L、(1.27±0.25)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45±0.09)μg/L、(1.36±0.27)μg/L、(1.88±0.26)μg/L(P均<0.01)。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后3,6个月两组VAS、CMS及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且治疗后6个月各指标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MRI显示冈上肌腱下表面高信号消失,肌腱内部水平高信号减弱。结论PRP注射治疗部分肩袖损伤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回旋套损伤 富血小板血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大鼠骨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取10~12周龄,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24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8只。将所有SD大鼠前头盖骨区域1.5 cm×1.5 cm皮肤全层切除及并去除颅骨表面的骨膜。PRF组创面覆盖PRF;脂肪移植组创面覆盖等量脂肪颗粒;对照组创面覆盖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4、7和11天对创面换药。使用Image J软件对骨外露面积进行量化评估。应用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评估创面新生血管和胶原沉积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因子水平。组间比较采用随机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第4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57.99%±11.29%;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45.92%±9.55%;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77.73%±5.57%。第7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4.29%±2.28%;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29.52%±6.33%;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36.90%±8.43%。第11天时,仅PRF组的骨外露创面完全被肉芽组织覆盖,脂肪移植组及对照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外露,分别为10.15%±1.49%和21.69%±2.40%。PRF组在各时间点创面骨外露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7天和第11天时,PRF组的骨外露比例显著低于脂肪移植组,但是在第4天时,脂肪移植组的骨外露比例却低于PRF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1天时,HE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新生微血管密度为(10.37%±0.49%)显著高于脂肪移植组(4.86%±0.83%)和对照组(2.91%±0.31%)(P<0.05),马松三色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胶原纤维最丰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提示第11天时PRF组的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与脂肪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作为一种取材方便的治疗手段,对修复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可加快骨外露创面愈合。

  • 标签: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创面愈合 脂肪移植 肉芽组织
  • 简介:摘要胚胎着床和妊娠的维持是多因素参与且相互影响的过程。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是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重要病因之一。目前提高内膜容受性的方法主要有宫腔搔刮、各种药物宫腔灌注、封闭抗体治疗及针灸等,治疗后受益有限。近年来有研究采用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宫腔灌注的治疗方法试图对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进行调节,受到众多关注。本文对PRP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及未来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反复种植失败 子宫内膜容受性 富血小板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