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叙事护理能否有效对急诊护士进行心理干预,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缓解职业倦怠,提升其生活质量。方法2018年6~12月,选取吉林省某三甲医院急诊护士74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在常规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叙事医学心理干预,每周一次,对照组仅采取常规的管理方法。分别于开始前及干预后对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进行测评,考察干预效果。结果干预24 w后,观察组SCL-90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CL-90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提升(P<0.05)。结论运用叙事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干预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缓解其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

  • 标签: 叙事护理 急诊科 护理管理 心理压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在特发性耳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0例特发性耳鸣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3—5月收治的30例特发性耳鸣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心理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叙事护理的方法进行心理护理。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耳鸣评价量表(TEQ)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耳鸣和焦虑程度,比较两组治疗后疗效。结果接受治疗后,试验组患者TEQ(7.93±2.57)分,HAMA(12.13±3.26)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24、8.167;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73.3%(22/30),对照组为63.3%(19/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7,P>0.05)。结论采用叙事护理的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因耳鸣引起的负面情绪,改善对耳鸣的感知和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标签: 耳鸣 叙事护理 心理护理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叙事护理的术前访视模式对低位结肠癌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将80例低位结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展开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叙事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比较两组患者访视前及术前1 h的焦虑状况,出院时调查患者术前访视满意度。结果术前1 h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访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叙事护理的术前访视模式可以降低低位结肠癌患者术前的焦虑程度,提高患者对术前访视的满意度。

  • 标签: 叙事护理 术前访视 低位结肠癌 焦虑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应用于多发肋骨骨折伴气胸/血胸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多发肋骨骨折伴气胸/血胸患者13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增加叙事护理。干预前后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SRAHP)评价两组骨折患者的心理弹性及自我效能,采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CD-RISC、SRAHP及PTGI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述量表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RAHP量表的心理安适维度、PTGI量表的新的可能性、自我转变维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5%,对照组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叙事护理应用于多发肋骨骨折伴气胸/血胸患者护理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并提高其创伤后的成长水平,且有利于避免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

  • 标签: 叙事护理 多发肋骨骨折 心理弹性 创伤后成长 自我效能
  • 简介:摘要报告了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实施叙事护理的过程。根据叙事护理叙事理论模型,在患者住院期间共进行3次叙事疏导,干预效果显著。患者能正确面对应激事件,有效应对负性情绪,获得身心康复。

  • 标签: 护理 叙事护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应激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联合叙事护理在结直肠癌患者心理调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团体心理干预联合叙事护理。入院时、手术1周后,护理人员进行院内调查,发放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中文版造口者社会心理适应量表(OAI-20)、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评。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社会心理适应情况以及病耻感。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心理社会适应、病耻感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OAI-20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心理干预联合叙事护理在结直肠癌患者心理调适中有重要意义,可消除患者的病耻感及改善负性心理,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团体心理干预 叙事护理 心理调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叙事护理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癫痫患者亲子冲突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在1例因亲子冲突而引发癫痫频繁发作、抑郁心理和厌食行为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癫痫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叙事护理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模型和叙事护理的5个核心技术:外化、改写、重塑、界定仪式和治疗文件,在住院期间对患者及父母共进行了3次叙事疏导,出院后进行2次电话随访,对亲子冲突问题进行心理干预。结果经过叙事心理干预,未再出现亲子冲突引起的癫痫发作,抑郁状态缓解,无厌食行为,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结论叙事护理有助于解决患者与父母间的亲子冲突问题,促进身心恢复。

  • 标签: 叙事护理 亲子冲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胎儿生长受限(FGR)儿童发生神经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但目前尚无关于其叙事能力方面的研究。该文对比出生于24~40周的FGR儿童与适于胎龄儿(AGA)在8~10岁时的叙事能力。方法在1998~2001年,前瞻性收集了芬兰一家三级医院的36例FGR儿童作为病例组,31例AGA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标准化测试评估叙事能力,并分析叙事、沟通、阅读和拼写技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AGA组相比,FGR儿童在叙述的信息量和词汇量明显减少。与早产AGA组相比,早产FGR儿童在叙述方面表现更差。叙述能力差与沟通、阅读和拼写能力差有关。结论与AGA同龄儿相比,FGR儿童在8~10岁时的叙事能力较差,且叙事能力与其他语言技能相关。这说明早期发现和预防措施对优化FGR儿童的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三阶段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叙事医学认知的影响。方法2020年4月至5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上海健康医学院2016级~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472名学生进行调查。三阶段"叙事医学"教学分别安排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的小学期。对经历不同阶段临床实践的医学生关于叙事医学认知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随着三阶段临床实践的递进,4个年级学生对叙事医学概念、发展、平行病历、写作技巧的了解程度逐步深入,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倾听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学生占比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2019级~2016级分别为32.0%(40/125)、23.2%(32/138)、21.2%(24/113)、15.6%(15/9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在已经进行临床实践的3个年级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叙事医学实践对职业精神的培养、对医患共情能力的培养、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均有所帮助。结论分阶段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医学生对叙事医学的认知,叙事医学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 标签: 三阶段 临床实践 叙事医学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叙事情境下的心理管理对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和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10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4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采取叙事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及预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2周后,对照组负面情绪(SAS、SDS评分)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负面情绪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在心理、生理、环境、独立性、社会关系、精神支持方面评分及总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均P<0.05);两组比较发现,除生理和环境方面,随访1年后观察组在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精神支持方面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7.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叙事情境下的心理管理有利于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术后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标签: 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叙事心理护理 生存质量 负面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叙事方法、步骤的心理干预对心内科护士职业认同感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心内科护士52名,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名。对照组在护士遇到心理问题时由年资较高的护士或护士长对其进行一般心理疏导,观察组采用叙事方法及步骤的心理干预管理措施。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职业认同量表比较两组护士的职业认同感,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两组护士的心理状态,以职业倦怠感量表评估两组护士干预前后的职业倦怠感。结果观察组护士的职业自我概念、职业动力感、职业获益感以及职业认同感总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护士的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恐怖、精神病性、敌对、偏执均较干预前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护士的倦怠、应对策略、坚强人格、工作环境、倦怠结局及总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叙事方法及步骤进行心理干预管理,能够增强心内科护士的职业认同感,降低职业倦怠感,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 标签: 心理干预 职业认同感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麻醉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麻醉手术患者,依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循证护理措施,研究组接受循证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结果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认知功能、情感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循证护理 预见性护理 手术室麻醉
  • 简介:摘要文章综述了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与影响因素,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提供思路。我国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意愿处于中等水平,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老年护理的职业特征、对老年护理的认知程度与主观态度。

  • 标签: 综述 学生,护理 老年护理 工作意愿
  • 简介:摘要目的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2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给予家庭中心式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FAD评分、HAMA、HAMD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差错率等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的FAD评分、HAMA、HAMD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儿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的护理差错率(4.87%)低于对照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儿科患儿给予家庭中心式护理干预,可明显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降低FAD评分,缓解HAMA、HAMD情绪,提升护理质量评分,降低护理差错率,临床借鉴价值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家庭中心式护理 儿科护理管理 家属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提升门诊导医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该院门诊患者中抽取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导医服务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挂号与等待检查时间以及导医护理质量,分析两组护患纠纷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明显较高,且导医护理行为规范评分、导医分诊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导医就诊服务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挂号时间、等待检查时间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均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提升门诊导医护理质量中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实施。

  • 标签: 门诊 导医护理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该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以患者住院尾号奇偶数为分组依据,随机分为舒适组和常规组各54例。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舒适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模式。护理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舒适组自护能力评价总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且自护技能、自护意识、自护概念、健康知识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舒适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护能力,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舒适护理 老年患者 慢性心衰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统护理干预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常规干预组、系统护理组各50例,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常规干预组进行常规护理,系统干预组进行系统护理。统计两组患者呼吸科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家属满意情况。结果系统干预组患者呼吸科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系统干预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低于常规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系统干预组患者各项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干预组,家属总满意率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系统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患者呼吸科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系统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 心理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升护理期刊编辑识别临床护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方法。方法分析护理新技术创新点识别的难点,归纳总结护理期刊编辑对新技术的识别能力提升方法。结果论文创新点的呈现不恰当、不准确和不同层次医疗单位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界定和应用有差别是护理新技术识别的难点;护理编辑要提升对新技术创新性的识别能力,必须充分了解专科领域行业新信息和专科技术发展动态、不同层次医疗单位临床护理技术应用的现状。结论护理期刊编辑应努力克服论文中护理新技术的识别难点,提升论文创新性的鉴赏能力,协助作者提升论文的创新性价值。

  • 标签: 护理学 编辑 论文创新点 识别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和分析癌症疼痛护理文件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疼痛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科出院的150份恶性肿瘤伴慢性癌痛患者的终末病历,应用"癌症疼痛护理记录质量评价标准"对疼痛相关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进行评价。采用百分数表示不同得分的病历比例以及各条目书写的正确率。结果癌痛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价满分的病历占8.67%(13/150),90~99分占34%(51/150),80~89分占36%(54/150),70~79分占14.67%(22/150),<70分占6.67%(10/150)。癌痛护理文件书写正确率较低的条目依次是入院患者进行全面疼痛评估(32%,48/150)、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及观察的护理指导(70%,105/150)、疼痛控制平稳(NRS≤3分)的患者至少每2周进行1次全面疼痛评估(72%,108/150)。结论癌痛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可反映疼痛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护理质量,目前临床癌痛护理文件中仍存在较多问题,提示管理者应在制度完善、护士培训、质量督导及信息支持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癌痛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促进护士在癌痛全程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专业作用。

  • 标签: 癌症疼痛 护理文件书写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护理品质链运用到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患者200例,随病例单双号法将其分为两组,各100例。单号组采用规范化基础护理,双号组采用护理品质链。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GQOLI-74量表评分及满意度。结果双号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3/100),低于单号组17.0%(1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号组吞咽护理、营养补给、疼痛护理指标水平分别为(93.47±2.95)分、(96.35±3.48)分、(95.31±1.93)分,均高于单号组(72.15±3.26)分、(77.32±2.48)分、(80.25±1.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号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评分分别为(88.23±1.65)分、(83.29±1.59)分、(85.22±2.17)分、(87.38±2.73)分,均高于单号组(73.18±4.39)分、(65.24±1.37)分、(70.28±3.42)分、(60.35±2.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号组院前简介、巡房频率、人员态度、专业水平、出院指导评分分别为(93.18±1.47)分、(96.38±2.08)分、(95.39±2.47)分、(93.83±2.94)分、(94.18±1.37)分,均高于单号组(74.22±2.53)分、(80.31±2.17)分、(81.33±1.46)分、(78.35±2.17)分、(81.17±2.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护理品质链可提高神经外科护理人员专科水平,改善预后质量,有利于专科化护理服务的构成。

  • 标签: 神经外科 护理质量 护理品质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