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皮功能与动脉硬化相关性,探索反应性充血指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对血管老化预测价值。方法对2018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内皮功能检测的体检人群304例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内皮功能障碍影响因素及内皮功能与年龄、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探究内皮功能与年龄关系时,将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段分组;根据吸烟史将整体人群分为吸烟或曾吸烟组、不吸烟组,在此基础上探究年龄节点;探究动脉硬化与内皮功能相关性时,将整体人群按脉搏波传导速度均值分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通过单变量回归研究,发现内皮功能障碍与75次心率时标准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I@75)[比值比(OR)=0.970,P<0.01]、肱踝脉搏波传导指数(baPWV)均值(OR=0.999,P<0.05)、平均动脉压(OR=0.959,P<0.01)、年龄(OR=0.976,P<0.05)、血红蛋白(OR=0.985,P<0.05)存在相关性,经多变量回归研究,发现AI@75(OR=0.969,P<0.05)、血红蛋白(OR=0.985,P<0.05)是内皮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本次研究结果及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拟合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48,渐进显著性为0.001,Nagelkerke R2=0.235,即该模型可解释23.5%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结论内皮功能与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对于吸烟、高血压人群,应警惕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对于血管老化的预测,动脉硬化程度与内皮功能应共同检测、相互参考。

  • 标签: 内皮功能障碍 动脉硬化 血管老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肱动脉内皮功能影响因素。方法研究2015年5月至2020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6 861例无心血管疾病症状的受检者,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数据采集。对各类代谢因子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相关性。对饮食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3 430/6 861)和验证性因子分析(3 431/6 861),并将饮食模式、心血管危险因素与FMD构建SEM,以多路径回归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因子分析将饮食条目分为健康类食品、肉类食品、补充类食品。SEM中,年龄(β=0.27)和血压(β=0.12)对低FMD有较明显影响,三酰甘油(β=0.03)、空腹血糖(β=0.04)、体质指数(β=0.08)对低FMD均有正相关(均P<0.05)。健康类食品与血压(β=-0.04)、体质指数(β=-0.04)有负相关,肉类食品与三酰甘油(β=0.33)、血压(β=0.06)、空腹血糖(β=0.20)、体质指数(β=0.16)均有正相关,补充类食品与FBG(β=-0.30)有负相关,也是SEM中唯一对FMD有直接效应的饮食模式(β=0.05)。结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能分析各风险因素对总体的影响和单项指标间相互关系的有效方法。年龄、饮食模式、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肱动脉内皮功能损伤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通过饮食模式和代谢指标的综合控制能潜在预防和改善心血管早期损伤。

  • 标签: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代谢综合征 体格检查 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鼠细胞模型实验,检测木瓜酶在体外培养环境下对血管内皮细胞成血管向分化的促进功能。方法采用P3代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将木瓜酶溶解于完全培养基内,按照10 μg/ml、50 μg/ml、100 μg/ml浓度配置含木瓜酶的完全培养基,与空白对照组共同培养0、7、14 d,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成血管分化相关基因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3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组细胞的增殖活力。统计学方法为方差分析。结果经14 d培养,添加木瓜酶的细胞VEGF、CD31表达水平及增殖能力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木瓜酶浓度达到50 μg/ml时VEGF表达水平达到最高,为空白对照组的3.28倍,CD31表达水平随着木瓜酶浓度升高而升高,最高达到空白对照组的3.66倍。结论适宜浓度的木瓜酶能够在体外促进内皮细胞的成血管分化及增殖,表明木瓜酶对血管组织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木瓜酶 内皮细胞 血管形成
  • 简介:摘要ROHHAD综合征是一种以快速发生肥胖,伴低通气、下丘脑功能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为特征的罕见疾病,病因尚未阐明且存在一定争议,新近俄罗斯学者报道了1例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类ROHHAD综合征。一半以上此综合征患者存在神经内分泌肿瘤,合并疾病多且病死率高,预后不良。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该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当前治疗。

  • 标签: 肥胖症 低通气 下丘脑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 简介:摘要血管内皮是抵御心血管疾病的基础防线,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生物因素等多种因素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牙周炎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研究发现,牙周炎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牙周治疗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本文列举了近年牙周炎与内皮功能障碍相关性的证据,分析牙周炎加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强调牙周干预治疗对改善内皮功能的重要性,为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深入研究及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牙周炎 干预性研究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心血管疾病 牙周干预治疗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是多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风险因素,因其病因较为复杂且具有一定隐蔽性,导致现阶段针对其病机机制仍较为有限。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发展的过程中,CMEC损伤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核心环节,CMEC的代谢能力、应激能力以及炎症等相关功能均与CMEC功能障碍疾病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其发生早期的主要临床特征。由于现阶段关于CMEC损伤的相关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基于此,本研究对CMEC功能障碍的相关病理机制加以综述,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对该病发生的复杂病理机制更好理解,从而为后续相关研究的进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微血管 内皮细胞 功能障碍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磷酸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肾病(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T2DN)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肾功能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95例T2D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常规组47例给予胰岛素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联合组4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相关因子水平、肾功能、骨代谢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内皮素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一氧化氮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肌酐、尿素氮、尿β2-微球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25-羟维生素D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甲状旁腺素、骨钙素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率为8.33%(4/48),高于常规组的4.26%(2/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西格列汀可降低T2DN患者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调节肾功能和血管内皮相关因子水平,改善骨代谢,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磷酸西格列汀 2型糖尿病肾病 血管内皮功能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氚水诱发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lncRNAs和mRNAs的表达改变及其意义。方法HUVEC细胞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氚水染毒组。对照组细胞用DMEM培养基培养,氚水染毒组细胞在含有氚水的培养基中培养(氚水终浓度为3.7×103 Bq/ml)。两组细胞均持续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样本,提取RNA,采用高通量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lncRNAs和mRNAs,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氚水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lncRNAs分析显示有1 717个lncRNA显著上调,3 994个lncRNA显著下调;mRNAs分析显示,有4 562个基因显著上调,1 433个基因显著下调。差异mRNA与差异lncRNA通过共表达分析,获取关键基因,包括SQSTM1、CXCL8、ITPR1、GADD45A、NF-kB1和VDAC1等基因。结论氚水暴露可诱发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多个mRNAs与lncRNAs的表达改变,可能通过SQSTM1、CXCL8和ITPR1等关键基因的信号通路导致毒性效应。

  • 标签: 氚水 血管内皮细胞 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 信使核糖核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淫羊藿次苷Ⅱ(ICA Ⅱ)通过调节miR-20b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善糖尿病性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方法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建立高糖联合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诱导的糖尿病性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模型,分为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和ICA Ⅱ处理组(DM+ICA Ⅱ组),检测各组细胞中内皮功能标志蛋白表达和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预测miR-20b的潜在靶基因并观察ICA Ⅱ对miR-20b及下游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HUVECs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细胞迁移能力和miR-20b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经ICA Ⅱ处理后,DM+ICA Ⅱ组的上述指标较DM组均得到显著改善(均P<0.05)。与DM组相比,DM+miR-20b激动剂类似物(miR-20b agomir)组中TXNIP基因的表达水平受到抑制(P<0.05);miR-20b拮抗剂类似物(miR-20b antagomir)组的TXNIP的基因表达较NC组显著升高(P<0.05),而与miR-20b antagomir组相比,miR-20b antagomir+ICA Ⅱ组中miR-20b的表达显著升高而TXNIP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ICA Ⅱ可通过miR-20b/TXNIP通路来改善糖尿病性内皮细胞的功能

  • 标签: 糖尿病 淫羊藿次苷Ⅱ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的患者就诊于眼科,入院诊断为双眼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左眼黄斑裂孔;右眼人工晶状体眼。患者及家属在沟通后同意行左眼无内皮移植的角膜后弹力层剥除术(DWEK)。术后1年复诊左眼角膜透明,可见中央直径4.0 mm后弹力层缺失边界,裸眼视力0.1,矫正不提高,说明DWEK对于轻度FECD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Fuch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角膜移植 角膜后弹力层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及对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60例,发放随机信封给患者,依据单双号分为观察组(瑞舒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每组30例。比较两组血脂指标、肝功能指标、内皮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和随访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血管内皮指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有轻微变化,对照组变化较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内皮指标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3%(28/30)、13.3%(4/30),对照组为76.7%(23/30)、20.0%(6/3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均有效,安全性差异不大,但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更为显著,且对肝功能影响小,有利于改善内皮功能障碍。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高脂血症 肝功能
  • 简介:摘要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一种高度遗传异质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包括多种亚型,SCA11型是其罕见亚型,致病基因为TTBK2基因。现报道1例SCA11型患者,经基因检测发现患者TTBK2基因存在c.1284dupA移码突变。复习文献发现,SCA11目前只有6个家系病例报道,本例患者的变异位点在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未有报道,为罕见变异。

  • 标签: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1 tau微管蛋白激酶2 突变 小脑性共济失调
  • 简介:摘要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常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5型是其中极其罕见的亚型,由致病基因SPTBN2杂合突变导致。现报道1例婴儿期起病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5型患儿,主要表现为整体发育迟缓、共济失调及构音障碍,其SPTBN2基因携带杂合错义突变c.1438C>T(p.Arg480Trp),该突变可能对β-Ⅲ血影蛋白的功能区域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 标签: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SPTBN2基因 β-Ⅲ血影蛋白
  • 简介:摘要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病毒感染及Campbell膜理论为主,而病毒感染基因整合假说可能为其研究提供新思路。目前其治疗以对症为主,角膜失代偿以角膜内皮移植术为主,人工角膜移植的尝试亦初步显示良好效果,继发性青光眼则以滤过性手术为主,亦有新型微创青光眼手术及引流阀睫状沟植入术的探索。(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99-206)

  • 标签: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青光眼
  • 作者: 任志超 李宗义 谢立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部,青岛26607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岛 26607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青岛 266071
  • 简介:摘要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对于维持角膜透明性极为重要,但在胚胎发育后便不能增殖和再生,其密度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减少。全身性因素和眼部疾病均可引起HCEC大量缺失,造成角膜水肿和混浊,最终导致失明。目前角膜移植手术是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患眼唯一有效的复明方法,但供体角膜极度匮乏且其保存技术有限,这使HCEC再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针对HCEC再生的策略、临床应用现状及其相关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瓶颈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开展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角膜内皮细胞丧失 内皮,角膜 内皮细胞 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 细胞增殖 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二甲双胍联合硝苯地平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周口永善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08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年龄(28.24±3.59)岁,年龄范围为22~39岁,孕周(34.12±0.99)周,孕周范围为30~38周。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54例。单药治疗组采用硝苯地平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单药治疗组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及药物不良发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135.16±7.26)mmHg、(121.27±6.91)mmHg,1 mmHg=0.133 kPa]与舒张压[(88.27±5.87)mmHg、(80.03±5.56)mmHg]均低于治疗前[(154.95±9.42)mmHg、(155.33±9.46)mmHg,(98.16±6.27)mmHg、(98.11±6.24)mmHg],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内皮素水平[(68.52±10.06)ng/L、(52.35±9.17)ng/L]均低于治疗前[(94.95±11.09)ng/L、(94.98±11.12)ng/L],一氧化氮水平[(746.22±62.11)nmol/L、(929.85±71.16)nmol/L]均高于治疗前[(512.08±36.12)nmol/L、(511.79±35.68)nmol/L],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内皮素水平低于单药治疗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可显著降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二甲双胍 硝苯地平 妊娠期高血压 内皮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虹膜角膜内皮(IC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断为IC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类型、生活视力、临床特征及继发性青光眼情况。采用广义估计方程中的Wald χ²检验等方法对3种临床类型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4例(127只眼)ICE综合征患者,其中女性64例,男性50例;就诊年龄为(49±13)岁。Chandler综合征(CS)53例(46.5%),进行性虹膜萎缩(PIA)36例(31.6%),Cogan-Reese综合征(CRS)24例(21.0%),无法明确临床类型1例(0.9%)。101例(88.6%)患者为单眼发病。在CS、PIA及CRS中分别有81.7%(49/60)、56.1%(23/41)及41.7%(10/24)患眼的生活视力低于0.3;角膜水肿在CS中最多见(52.5%,32/61),其次是PIA(29.3%,12/41)以及CRS(20.8%,5/24);瞳孔异位在CS、PIA、CRS中分别占78.7%(48/61)、95.1%(39/41)、95.8%(23/24);多瞳在PIA中最多见(29.3%,12/41),CS与CRS中分别占3.3%(2/61)及8.3%(2/24)。葡萄膜外翻多见于CRS(54.2%,13/24),CS与PIA中分别占16.4%(10/61)、12.2%(5/41)。74.0%(94/127)的患眼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其中CS、PIA及CRS患眼继发青光眼比例分别为60.7%(37/61)、80.5%(33/41)、95.8%(23/24)。不同临床类型ICE综合征在生活视力、角膜水肿、瞳孔异位、多瞳、葡萄膜外翻以及继发性青光眼比例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²=13.87,10.77,965.78,11.45,15.00,222.04;均P<0.05)。86.2%(81/94)患眼进行了抗青光眼手术治疗,43.6%(41/94)患眼在各种辅助降眼压治疗下眼压得到控制。结论ICE综合征以单眼发病、中青年发病为主,CS是主要的临床类型,且该类患者视力损伤最为严重。约3/4的患眼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但眼压预后不佳。

  • 标签: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青光眼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眼科疾病,多为单眼发病,女性多见,因临床表现多样误诊漏诊率较高。本例患者表现为难以控制的高眼压,角膜水肿导致角膜内皮形态不易观察,且伴有虹膜少量新生血管,青光眼手术前未能明确诊断,术后角膜清亮后进一步完善检查,最终确诊为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Chandler综合征)。

  • 标签: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漏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仅伴小脑共济失调桥本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13例仅伴小脑共济失调桥本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治疗及随访等资料。结果13例患儿中男6例、女7例。起病年龄2.6(2.0,3.3)岁。9例首次病程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13例步态异常或独坐不稳,10例意向性震颤,6例构音障碍,3例躯体震颤,2例眼球震颤,3例精神稍倦,3例肌力下降,2例呕吐,1例脾气暴躁。13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500.0(298.9,587.2)kU/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621.9(449.6,869.4)kU/L,9例系统性自身抗体阳性,4例脑脊液白细胞升高;4例脑电图背景慢,1例偶发尖波;1例复发时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小脑萎缩。10例单次病程,3例复发病程。13例患儿首次发病首选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联合静脉输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症状消失,1例多次复发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复发减少。末次发作后随访25.0(22.5,33.3)个月,12例完全缓解,1例仅步距稍宽。结论仅伴小脑共济失调桥本脑病的患儿常见躯干共济失调。小脑共济失调患儿应检测TgAb和TPOAb排查桥本脑病,避免漏诊延误治疗;首次发病免疫球蛋白及激素冲击治疗有效,多次复发予免疫抑制治疗可减少复发。

  • 标签: 小脑共济失调 儿童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