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和犯罪嫌疑人、被害委托的人的意见。《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251条重申了这一内容,要求听取意见应由二名以上办案人员进行,并制作笔录。《规则》第252条还补充规定,直接听取被害及其诉讼代理人意见有困难的.可以向被害及其诉讼代理人发出书面通知,由其提出书面意见。在指定期限内未提出意见的,应当记明笔录。作为审查起诉阶段的必经程序,公诉人在审查案卷材料后,无论对案件事实和证据是否存在疑问,

  • 标签: 审查起诉阶段 被害人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刑事诉讼法》 犯罪嫌疑人 诉讼代理人
  • 简介:被害承诺理论是从法谚"得到承诺的行为不违法"演化而来,且在现代社会已被广泛承认。但我国法律对于被害承诺是否能够成为排除犯罪性的事由,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寻求被害承诺在我国司法实务中存在的理论依据、成立条件、适用范围等就显得十分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刑法学界应当对各种争议学说进行探讨,希冀寻求到一种符合我国现状的理论,来满足实践的需要。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阻却违法事由 推定承诺 代理承诺
  • 简介:被害承诺是司法实践常见的,但现行刑法并没有明文规定的一种阻却犯罪事由。其法理根据是,刑法以保护法益为目的,尤其是个人法益,被害以自己的意思主动放弃的个人法益则不受刑法的保护,但前提是,被害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命权益以及危及生命的身体健康权益。被害承诺的成立,首先是承诺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即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同时具有意思自治的能力;其次,承诺的对象只能是个人法益,对他人法益、国家法益做出的承诺无效;另外,承诺以被害思表示出来为必要,承诺时间只能是事前承诺。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法益放弃 意思自治 自己决定权
  • 简介:<正>被害报案与控告是指被害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将有关犯罪事实和(或)犯罪嫌疑人向国家专门机关揭露、揭发和报告的行为。前者一般仅针对犯罪事实的发生,被害提供的案件事实、证据材料较为简单笼统,往往不能明确指出犯罪嫌疑人。而后者则不仅有犯罪事实的发生,而且通常还具体地指明犯罪嫌疑人,提供的犯罪事实和证据材料相对比较具体和详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08条第2款规定:"被害

  • 标签: 犯罪事实 证据材料 国家专门机关 刑事诉讼法 犯罪行为 公安司法机关
  • 简介:<正>一、序言平成7年,千叶地方裁判所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行为人在赛车场进行越野赛车的练习,被害是有7年赛车经验的教练,被害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指导行为人开车,在被害的指导下,行为人使用了未曾使用过的驾驶技术行车,结果引发事故,导致被害死亡。法院认为,行为人的驾驶方法以及被害之死亡结果是被害接受的危险的现实化,并且行为人的行为也不欠缺社会相当性,因而否定行为人成立业务上的过失致死罪。[1]在此判决后,围绕着过失致死伤罪,激烈地讨论着这样的问题:当被害参与危险行为并促成结果发生时,对于制造危险或者是促进被害实施危险行为的行为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免除罪责。

  • 标签: 地方裁判所 被害人同意 阻却 法益 指导行为 违法性
  • 简介:《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和犯罪嫌疑人、被害委托的人的意见”。听取被害的意见是审查起诉工作的一项内容,不能忽略。然而,听取被害见的司法实践却不尽人意,甚至有的承办人不进行这项程序就提起公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办案人员的观念问题以及缺乏相应的问责制度。在传统观念上,办案人与犯罪嫌疑人会见是必不可少的,而与被害会见则不是必须的。观念上的成因,必然有其根源。办案人之所以对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执行到位,是因为害怕办错案、办假案。会见犯罪嫌疑人能够复核案件事实,

  • 标签: 审查起诉工作 被害人 价值观 犯罪嫌疑人 《刑事诉讼法》 办案人员
  • 简介:被害的研究是对社会犯罪现象的一个研究角度,犯罪与被害都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二者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研究被害的心理演变,提高防范被害的意识,减少被害的发生,亦即减少了犯罪的发生。

  • 标签: 被害人 社会犯罪 心理演变 相互依存 矛盾 概念
  • 简介:被害一般是指案件中的直接受害人及其家属。本文所叙被害对策是指现场勘查人员在勘查过程中为保护被害合法权益,防止其被二次伤害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对于被害对策的研究在欧美及日本等先进国家已开展了多年,特别是进人90年代以来已相继制定了诸多法律规范。而我国在此领域还很落后,也没有具体的规范。但随着人权入宪、司法体制改革,被害对策将会在司法领域越来越引起重视。目前,公安机关已开始大力提倡人性化办案,提高服务意识,并设立了多项为民服务、监督等措施。

  • 标签: 刑警 现场勘查 被害人 被害人对策
  • 简介:刑事被害是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是启动刑事诉讼的因素之一,应受到刑事诉讼的直接保护。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对被害的权利保护方面虽有一些规定,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司法实践中被害的权利仍未得到切实有效保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对刑事被害的权利保护。

  • 标签: 刑事诉讼 被害人 权利保护
  • 简介:由于我国刑法并未对被害承诺作出具体规定,但其作为一种社会公认的违法阻却事由却毫无疑问。承诺问题涉及个案的定罪与量刑,是刑法正当行为的表现之一,也是公民自主权利在刑法中的体现。虽然德日对该问题已有较为细致的研究,但仍存在理论上的分歧,积极研究被害承诺的成立条件,对于推进刑事司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违法阻却事由 成立条件
  • 简介:<正>作为我们这一代一流的刑法学家之一,容克(HeikeJung)致力于研究被害学的问题并对刑事诉讼理论和犯罪学做出了富有成果的贡献。在其关于制裁制度与人权关系的专著中,他一方面认为"重新重视犯罪被害"是现代制裁制度发展的

  • 标签: 被害人学 刑法学家 犯罪被害人 刑事程序 暴力犯罪 容克
  • 简介:长期以来,刑事诉讼程序把关注的目光主要投向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而刑事被害的诉讼地位和权益保护受到了忽略。尤其是在公诉案件中,在强大的国家追诉职能背景下,被害的权利往往被淡忘,很多时候结案后,被害因不满案件处理结果而不断申诉,不仅浪费了大量国家司法资源和诉讼成本,而且被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所谓“案结事难了”。笔者发现,目前公诉案件被害申诉或上访大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公诉案件 申诉 刑事诉讼程序 犯罪嫌疑 权益保护
  • 简介:刑事诉讼中应否赋予被害上诉权,一直是刑事诉讼法学界颇为争议的问题.基于维护司法民主和促进人权保障,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中,应赋予作为刑事诉讼当事人的被害上诉权,切实维护被害的合法权益.

  • 标签: 被害人 上诉权 当事人 人权保障
  • 简介:刑事被害国家补偿制度作为这样一种法律制度,它以确保被害的利益为基础和出发点,以保障被害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为根本目的,以国家补偿的方式实现被害与加害人被害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无论是从其理论基础还是从我国的现状来看,通过立法建立一部科学而合理的"刑事被害国家补偿法",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国家补偿 补偿主体
  • 简介:刑事诉讼中被害上诉权问题一直是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然而,缺乏上诉权的被害只能是"半截子"当事人.赋予被害上诉权具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

  • 标签: 刑事诉讼 被害人 上诉权 根据
  • 简介: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笫365条规定:“减刑、假释的裁定,应当及时送达执行机关、同级人民检察院、负责监督假释罪犯的公安机关以及罪犯本人。”该条并没有规定减刑假释的裁定应送达被害。这无疑是该司法解释的疏漏之处。笔者认为,法院在作出减刑假释裁定时,也应将裁定书及时送达被害

  • 标签: 裁定书 被害人 假释 送达 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简介:被害的诉讼主体地位、侦查行为侵权性的特点和律师法律服务职能的本质决定了侦查程序被害获得律师帮助权具有正当性根椐。该权利应当包括提供法律咨询、阅卷权、在场权、调查取证权、代理申诉、控告和提供意见权六项具体权能。为了保障律师在侦查阶段为被害提供有效法律帮助,还必须解决律师的数量、律师为被害提供法律帮助有效性的检验标准和侦查机关侵犯律师帮助权的法律后果三个问题。

  • 标签: 侦查程序 被害人 律师帮助权
  • 简介:刑事被害品格是指被害的名声、在社区的威望以及过去具体的行为实例等,由于其证明效力低下、易引起认识偏见以及可能对被害造成"二次伤害"等原因,立法一般排除被害品格证据的适用。但是被害品格证据可以在故意伤害和性侵犯案件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证明价值。所以,深入客观地分析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对被害品格证据的规定,才能更好地为我国制定被害品格证据规则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刑事被害人品格证据 排除规则 例外规则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被害的损害赔偿主要通过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来实现,但是该制度在实践中矛盾重重,被害的损害赔偿往往难以实现。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案例1易门女童轮奸案2008年12月12日,云南易门浦贝一名12岁女童玲玲(化名)遭三名男子轮奸,易门县法院作出重审判决,三被告分别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原告提出的附带民事诉讼,法院没有支持玲玲一家30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而是赔偿原告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共计2039.24元。[1]案例2长春盗车杀婴案

  • 标签: 民事诉权 刑事被害人 附带民事诉讼 损害赔偿 刑事和解 恢复性司法
  • 简介:性犯罪被害保持沉默,不利于案件侦破,探讨性犯罪被害沉默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她们的沉默,为破案提供条件。

  • 标签: 被害人 性犯罪 沉默 破案 案件侦破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