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犯罪心理总是相对于犯罪行为而言,是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和支配力量,是最终表现为犯罪动力的由知情意三者所构成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表现为一种决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意向,依存于犯罪行为,因此不具有稳定性;犯罪心理不同于犯罪人心理,后者主要体现为区别于守法者的心理特征,亦称犯罪倾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

  • 标签: 犯罪心理 心理过程 心理特征 犯罪人心理 犯罪倾向
  • 简介:很多父母虽然不再信奉“棍棒教育出好人”.但认为对孩子话说重些。甚至进行一些“心理责罚”是必要的,不打不骂,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长记性。孰不知体罚是疼在身上,“心理责罚”是伤在心上,远比肉体的惩罚更让孩子“念念不忘”。

  • 标签: 孩子 心理 棍棒教育 体罚
  • 简介:自我表露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把自己的信息或心理过程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的过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发展,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渴望亲密关系,期待在同伴关系中获得友情与归属。大学生通过适时、适当的自我表露,可以完善自我意识、增进亲密关系、促进同伴关系并维持心理健康。大学生适当进行自我表露,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

  • 标签: 自我表露 心理发展 大学生 心理健康
  • 简介:聋人犯罪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聋人犯罪的特点有:犯罪主体文化程度偏低,犯罪类型以盗窃、抢夺为主,犯罪组织形式日益表现为团伙作案。聋人犯罪的自身原因有:社会认知能力较低,社会感情具有冲动性,社会动机具有复杂性。聋人犯罪的社会成因有:聋校教育的局限性,家庭教育的不当,社会不法分子的拐骗,法律监督的漏洞。聋人犯罪的预防途径有:聋人自身素质的提高,聋校教育的健全,家庭教育的关爱,政策法规的落实。

  • 标签: 聋人犯罪 社会心理学 心理分析 预防途径
  • 简介:作为“重点青少年群体”及“困境儿童”双重语境下的未成年弱势群体之一,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自父母服刑之日起便开始经历着与同龄人不同的生存困难、监护困境和成长障碍。因国家亲权所系,在父母服刑而无法或不愿承担监护责任时,国家需紧急介入与干预未成年人生活。在构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监护时,应进一步巩固父母监护为主、社会监督为补充及国家监护为兜底的“三位一体”监护体系,并将由此衍生的各项干预落到实处。

  • 标签: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 国家亲权 儿童最佳利益 监护干预
  • 简介:本文探讨新入监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采用SCL-90对福建的994名新入监服刑人员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年龄较低,以未婚罪犯为主;心理健康状况显著高于常模,但没有比长期服刑人员严重;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检出率较高;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变量有年龄、婚姻状况和人口来源地。

  • 标签: 新入监服刑人员 心理健康状况 人口学变量
  • 简介:从文化心理学视角来看,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生成机制是重"身"轻"心","权威"与"孝"、"功名"心态、"关系"意识等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应选择的文化心理治理路径有:转变重"身"轻"心"的心理,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求;放下"权威"思想与姿态,与青少年平等对话;淡化"功名"心态,激发青少年潜能;弱化传统的"关系"意识,培养青少年的公共意识。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生成机制 治理路径 文化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