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自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也获得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更为滞后。

  • 标签: 高等职业教育 民族地区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强国战略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特别是以互联网、卫星电视、手机媒体及3G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的诞生,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推动社会迅猛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今世界的面貌。面对媒体革命所产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必须多研究新情况,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便更好地为佛教文化和教育发展服务。

  • 标签: 佛教文化 现代模式 信息技术 中国传统文化 先进生产力 卫星电视
  • 简介:佛教天台宗思维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三一”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表现为三种:一是,对立而相即、“会二归一”的“三一”模型;二是,圆融无碍、“会三归一”的“三一”模型;三是,中道实相、“主一”式的“三一”模型。天台宗“三一”思维模式中最基本的是“会三归一”这种模型,从逻辑上分析,它最初表现为第一种模型,上升至第三种模型。天台宗“三一”思维模式的核心是“主一”式,它也体现了天台宗要论证的根本思想——“中道实相”。

  • 标签: 中道实相 性具善恶 一心三观 圆融三谛
  • 简介:近来,由丹麦“漫画事件”引发的巨大风波,再一次提醒人们:不同宗教和文明间的相互尊重和睦共处是多么的重要而且紧迫。

  • 标签: 价值 东方 相互尊重 宗教
  • 简介:佛教教育有二种模式。一是师徒相接的口口相传教育方式;二是学校课堂知识讲解的教育方式。近现代中国佛教教育模式,以佛学院课堂授课为主,成果累累,培养了许多有用的增才。能够适合时代,与时代同步的增才却唯数甚少。对此,作者分析了现代中国佛教教育培养出来的六种人才的情况,指出唯有“不为财色名利的僧人才拟合标准,只是在普度众生方面略有不足”。但是以离开教界行居士护法方向的人才,弘法最得力。所以,现代中国佛教教育,应把居士教育纳入其内,内外并弘,正法久住,实现人间净土

  • 标签: 佛教教育 居士佛教 佛学院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 佛教界
  • 简介:尽管直至1967年英国的圣·克里斯托弗救助院(St.Christopher’sHospice)的建立,才被学术界普遍视为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兴起的标志,其创立者桑德丝(Dr.CicelySaunders)被奉为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创始人[1],但是临终关怀运动的兴起无法脱离于基督教的文化场域,就其源头而言依然可以追溯至公元4世纪。

  • 标签: 文化场域 Saunders 克里斯托弗 世尊 桑德 菩萨道
  • 简介:本文认为,自我控制、清修情感,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宗教情感修行模式。文章从山水之乐、修身养性、人文艺术、体道孝亲、科仪戒律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宗教情感修行的几个主要特点,力图深化对中国宗教情感修持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并揭示出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 标签: 自我控制 宗教 情感修行模式
  • 简介: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来,大多数维吾尔族宗教上层人士都充当经堂教育的导师,他们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使经堂教育活动更容易为维吾尔族群众所接受。大量的宗教财产被用于经堂教育事业,表现在与清真寺和经文学校分用宗教税"乌守尔"(Osur)、"扎卡提"(Zakat)和"瓦合甫"(wahpa)。[1]在这股办学的热潮中,穆斯林原本给清真寺捐的财产此时转而直接捐助给经堂教育

  • 标签: 经堂教育 上层人士 经堂语 《古兰经》 分用 维吾尔语
  • 简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神学院校当然也不例外。但是,近代以来,随着所谓反传统之潮流的兴起,尊师重教之风渐颓,学生与教师相轩轾。神学院、教会的成员同社会上的人一样,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人格矛盾、人格分裂、双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包括神学教育在内的基督教宗教教育,不应回避这种现象,而应对此作多方位的分析,尝试用《圣经》和神学的观点和方法作观察和回应。神学教育中应重视人格塑造,是解决

  • 标签: 神学教育 人格分裂 人格塑造 双重人格 宗教教育 人格矛盾
  • 简介: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孩子三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是个性独立与自信的培养。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品格。家境好的孩子很小时就让他们睡自己的房间;家境不太富裕的家庭,也想方设法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我拜访过一个有8个儿子、2个女儿的大家庭。夫妻俩长年在非洲加纳帮助语言教学,两年前才回到美国。因为买不起更大的房子,

  • 标签: 美国 素质教育 个性独立 个性品格 语言教学 孩子
  • 简介:生活在清末、民国与社会主义中国的能海法师,经历了中国佛教由衰微到复兴再到新生的整个历程。他的教育思想,曾在清末居士佛教兴起与民国庙产兴学之风的双重影响下犹豫徘徊。最终,他选择了“以丛林为学校,以僧众为学僧,以执事为教员,以清规为章程,以寺产为经费”的复古式僧伽教育,同时又吸收社会教育的一些先进理念。他的这一佛教教育模式,正在为现代佛教教育所广泛采用。

  • 标签: 能海 佛教教育 复古式教育 现代教育
  • 简介:方广锠先生的“印度佛教讲座”已经在本刊连载了一年多。到上一期为止,方先生着眼于纵向地表述了印度佛教得以产生的文化土壤、历史背景、社会根源,至此,本讲座已经转到了佛教的思想内容上来。方先生的本期来稿,跳出了历史叙述的路子,他想向我们介绍佛教的世界观和宇宙论。当然,这是现代人对于佛教理论的一种解读。要以佛教自己的话说,她只是导入除生死感的学问,戒定慧三学才是她的组织结构。但我们既然生当此世,透过一种西学的方法论眼镜来看待理性层面的佛教,也还是必要的吧。

  • 标签: 印度 佛教文化 三界 佛教神祗
  • 简介:谨以本文献给罗文牧师,记念他大半生在主内的辛劳及为教会所付出的心血。导言:本文不是一篇专技的学术论文,却是一深沉的反思,反省神学面临后现代文化的挑战,如何可开出一合乎圣经而又回应时代的思想模式

  • 标签: 后现代性 后现代文化 神学 沟通行动 人与人 后现代主义
  • 简介: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的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的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的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的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的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的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的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的审美方式使山居的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美学追求。

  • 标签: 道教 山居模式 环境美学
  • 简介:本文利用人类学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以漠北回鹘人为主研究其宗教信仰文化的变迁过程,讨论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宗教文化变迁,尤其是维吾尔人文化历史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宗教文化的变迁、当时居民对新皈依的伊斯兰教的态度、伊斯兰文化对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增加的新因素,居民作为新文化伊斯兰教的接受方式,如何对待传统与新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之间关系等方面。对维吾尔人而言,喀喇汗王朝时期接受伊斯兰教是成为维吾尔历史上的规模最大的第一次文化变迁时期。维吾尔人文化变迁模式可分为几个阶段,即信仰摩尼教时期,信仰佛教时期,信仰伊斯兰教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等。本文利用文化人类学文化变迁理论对每个阶段进行分析。

  • 标签: 宗教文化 文化变迁 文化的整合与重构
  • 简介:昔日释氏振法鼓于天竺,夫子扬德音于华夏,两个思想巨匠,在东方两个文明古国的宗教、文化史上,都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两汉之际,佛法东渐,东方两大文化系统之间开始了一场历时久远、影响宏阔的文化大交融。佛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之巨大和深刻,以至于人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诸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不能置佛教于不顾;当然,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结果,则是东传之佛教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 标签: 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文化 心性本体论 佛性论
  • 简介:在白裤瑶的宗教信仰中,一个人成为鬼师需要经历“阴传”,即被神灵附体并传授沟通阴阳两界的知识与技艺的过程,遵循的是瑶族宗教早期阶段所信仰的神授机制。阴传中多样化的神灵附体现象所呈现出的萨满特征,以及神灵意志的唯一性和不可知性所构建的超越性特质,都展现了阴传信仰所带有的原生宗教的巫觋色彩。比较而言,盘瑶师公的宗教职业身份来源于一整套包含仪礼授权、组织纳入和经典训练的世俗人为体系,其制度化宗教的特征更为明显,这与道教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

  • 标签: 白裤瑶 鬼师 宗教信仰 盘瑶 师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