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忠"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对"忠"的论述非常全面和系统,其中既包括对"忠"的学理性探讨,也包括对忠德的培育、践行等的方法论指导,构成了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完整体系.孔子的"忠"具有泛伦理特征,在他看来,"忠"是一切人都应具备的道德品格,不存在主体上的选择性;"忠"的美德不仅应当施于主体以外的所有人,而且应当施于主体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施于自己的祖国.

  • 标签: 孔子 忠德 伦理定位 主体 客体 培育
  • 简介:人们通常从"敬鬼神而远之"认为孔子不相信鬼神,从"未知生,焉知死"认为孔子否定"人死为鬼"。那么,孔子的鬼神真的是这样吗?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孔子鬼神内容的细致探究,我们得以重新诠释孔子的鬼神及其宗教情怀。一到底有没有鬼神?在孔子看来,鬼神到底有没有呢?我们来看《论语》里的相关内容。其一,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标签: 《论语》 鬼神观 孔子 宗教情怀 内容 知生
  • 简介:孔子德刑承前启后。与前人不同,跨越运象以思阶段,形成完整的形上体系;同时又统领后来者,后儒在德刑之"神"、之"形"上都在沿用、传承孔子之所创。表达方式上,孔子首创直接对比方式,将德、刑直接对比,更利于观点的表达、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便是缺少类似于此的精炼表达和内容阐释;孔子还开了从心理层面诠释德主刑辅的先河,增强了德主刑辅观点的可信度,当下中国道德建设亦应重视伦理道德的心理属性,切忌按经济操作手法来建设道德;最为主要的是孔子在德与刑之间植入了"礼"这个制度性规范,通过礼这个"制度"来保障道德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中国封建社会悠久而成功的德治典范便是归功于此,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也应借鉴于此,将"德治"的软实力通过"德制"这个硬措施来保障和实现。

  • 标签: 对比方式 心理 德治 德制
  • 简介:荀子的生命汲取道家及孔孟等先秦哲学家的思想,尊重生命的自然欲望、自然冲动;在价值层面更追求道义上的责任、精神上的超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天、性、心的自然性决定了人之生命的本真;义、辨、群的本质决定了人之生命的向善;鬼、怪、神之消失奠定了生命的美感。苟子的生命是先秦儒道生死的批判性总结。

  • 标签: 荀子 生命观
  • 简介:孔子的“义”内舍“仁”与“礼”两大因素,在外延上展开为“义德”、“义政”、“义利”三个方面。从幸福一般原则的意义上看,孔子的义利规定着幸福的德性基调和现实品格,表现为重公利轻私利、重精神轻物欲的整体倾向,同时也客观地确认了功利的正当性。这种规定和确认是孔子在对现实生活的辩证分析中完成的。孔子的义利探讨的不仅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而且关乎理想人格的成就,“成人”意义上的义利在内在和深层意义上确立了孔子德性幸福的基本原则。

  • 标签: 孔子 义利之辨 德性幸福 幸福原则 成人
  • 简介:行礼道,致中德。行乐道,致和德。人道主体为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之道,行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之道,能致中和之德,能成谦谦君子。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之道,为阳道、君子之道。礼乐相对而言,礼为阴,乐为阳。礼分阴阳,乐也分阴阳。礼乐皆蕴含阴阳之道。乾阳能够各正性命,利贞性情。大同社会与天下为公是孔子的道德理想,孔子的道德理想基于仁爱之心。选贤于能、讲信修睦是实现道德之治的主要手段。礼治与礼乐文化是孔子实现德治的中介环节,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和通向德治的主要途径。儒家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体,礼乐文化贯穿于道统、学统、宗统、政统之中。以礼治为主体、以德治为理想、以法治为底线的综合治国理政思想是我国古代礼乐文化政治化的最大特色。

  • 标签: 礼乐文化 中和之德 礼治 德治
  • 简介: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把孝作为其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了出来,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向度来阐述孔子的孝道观,即,仁、生、礼。

  • 标签: 孔子 孝道观
  • 简介:<正>钱耕森、李仁群在《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属于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苏格拉底从根本上实现了由自然哲学向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转变,完成了古希腊哲学的重大改造;孔子

  • 标签: 苏格拉底 人生哲学 孔子 道德实践 道德理性 “认识你自己”
  • 简介:<正>由安徽省伦理学会、《江淮论坛》杂志社、安庆市委宣传部联合发起的“安徽省世界、人生、价值讨论会”,于今年5月10日至11日在安庆市召开。参加讨论会的有省市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大专院校、科研新闻单位以及部分企业的代表共40名。

  • 标签: 人生观 世界观 讨论会 价值观 “三观”教育 安徽省
  • 简介:对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讨论,应避免立场先行的分析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法治秩序与德治秩序是两种理想型秩序,分析各自的社会基础、正义及实现路径,有助于深化认识秩序形成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德治在共同体中能发挥好作用,追求实质正义,倡导自律及重视实践者的德性。法治能更好回应陌生人社会需求,主张通过形式获得正义,以国家法为主要载体。在现代社会,德治不可能在规范意义上取代法治。

  • 标签: 法治 德治 社会基础 正义观 实现路径
  • 简介:<正>旧的贞操观念,是指封建社会对女子要求不失身或从一而终的操守;它是压迫妇女的一种道德规范,是私有制社会的产物。旧的贞操观念是片面地单纯地对妇女的一种不合理的要求。是封建礼教残害妇女的罪证之一。我们所说的贞操观念,就是完全要冲破旧贞操观念的束缚,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贞操观念。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贞操应当具备如下一些特点:男女人格平等,妇女的自身解放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等等。

  • 标签: 贞操观念 社会主义道德观 自身解放 封建礼教 女双 力抗
  • 简介:<正>近年来,对于人生问题的理论探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人生的基本涵义一般认为,所谓人生,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与根本态度(或观点)。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生的目的,即人为什么而活着?(2)人生的理想,即人应该怎样生活?(3)人生的价值,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但对于人生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的性质与地位则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人生的理想是人生的核心。没有理想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也就无人生价值可言。有的人则认为,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核心,从伦理学角度来讲,人生

  • 标签: 人生观 世界观 为人生 剥削阶级 总的看法 人生的意义
  • 简介:<正>马克思的公平由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组成。(一)公平的物质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认为,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具有公允性,即商品生产奉行等价交换原则,其基础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和个人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发生的

  • 标签: 公平观 马克思 行等价 资本主义社会 全体劳动者 简单商品经济
  • 简介:傣族是中国云南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较高文明程度的少数民族。在傣族传统社会,幸福主要被界定为现实生活中的无病无灾状态以及对“涅槃”境界的期待和追求;傣族群众相信幸福是辛勤耕耘和奉持佛法的结果;傣族认为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道德生活与幸福生活具有一致性。

  • 标签: 傣族 幸福 佛教 道德
  • 简介:“人禽之辨”是先秦儒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命题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在“人的价值发现”问题上的思想成果。但“人禽之辨”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经历了由对“血缘关系价值”的自觉,到对“经验理性价值”的自觉,再到对“道德理性价值”的自觉三个历史阶段,而每个阶段又无不打上了图腾崇拜的烙印。因此,解剖图腾崇拜视域下的人禽关系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儒家“人禽之辨”的内涵及其特征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人禽之辨 图腾崇拜 卓越(virtue)占卜 亚里士多德
  • 简介:一"正义"二字联用,在中国现代为多,中国古代则通常单用一个"义"字,主要是儒家讲得多。最为耳熟能详的是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最为人不齿的则是"见利忘义"。

  • 标签: 正义观 源头 中西 中国现代
  • 简介:传统价值是典型的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世界立场上的人种主义价值。它错误地理解了价值关系的本质并割裂了客观世界的事实关系与价值关系的统一,是极其片面、错误与不合理的价值。物道主义价值是建立在物道主义世界立场上的物道存在主义价值。它是正确地反映万物彼此之间的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及其二者统一关系的价值,是全面、正确与合理的价值,是对传统人种主义价值的颠覆和超越。

  • 标签: 价值观 物道主义 物道存在主义 物道-物种主义 人种主义 颠覆和超越
  • 简介:<正>一、关于家庭的经济功能。苏格拉底指出,要使家庭兴旺,就必须使家庭富裕起来,只有弄清楚了家庭需要,尽力加以满足,才能把自己的家庭治好;德谟克利特认为,共同的家庭经济生活并不可取,因为容易造成大家对家庭利益漠不关心,最好的办法是把财产分给子女,让他们自己独立经营,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焕发热情进行竞争,获取新财产;亚里士多德把家庭经营称为致富术。他还指

  • 标签: 家庭观 希腊哲学 德谟克利特 苏格拉底 家庭经济 亚里士多德
  • 简介:可持续消费作为一种消费观念,是在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世界性的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一系列危机之后,人们进行探索和反思而产生的.人类通过对古代节俭消费观念的重新审视,对传统工业文明消费的全面批判,于20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消费--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消费的确立不仅仅是一场消费方式的变革,在更深层次上是人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发展观念的根本革命.

  • 标签: 传统消费伦理 消费主义 可持续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