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康德论及纯粹理性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德行(德性)与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德福相称或统一("圆善"意义上至善),而在于由人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道德法则或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一"最高目的确保了人理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直接"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要求(出于对法则义务而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做、不是配不上幸福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做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幸福,即给人德行(作为原因)以幸福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实践提供普遍道德法则。

  • 标签: 康德 最高目的 最后目的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是跨此岸彼岸、跨越现象界本体界,是身体灵魂结合;人格性(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或“理知世界”。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来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跨两界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性尊严高度,甚至凭借人格性而上帝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是使一般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性本源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主观目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理知世界绝对价值;人格是使人性提升到人格性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把人性当作手段同时记住有一个最高限制性条件,就是把人格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性,所谓人“本性”(Natur),一个是指人自然性、自然本能,一个是人性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一般目的能力,人格性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性,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性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或人格性,人与动物区别仍然只在于人是“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性崇高性。目的公式“人格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者本体设立道德目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是一种从两界统一来看的人性,或者说,是一种具有完善化可能性的人性。所以有限理性存在者有两类目的,第一类目的是一般目的,即主观目的或相对目的;另一类目的是单凭理性给予目的,即客观目的或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一类客观目的是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人格的人性一方面具有设定道德目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阐释,并为情感康德道德哲学角色给出一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应用及扩展”阶段。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康德历史哲学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与三大批判同样重要"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思想,康德历史哲学受到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康德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兴趣而对其进行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普遍法权道德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的人类如何可能,这一以法权道德为目的先验历史观是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建筑术构想、最终统一自由与必然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是实践,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性。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对分析论批判阐明”、“结语”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事实看作康德实践理性实验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第二批判目的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一个人实践理性判断区分了纯粹道德法则经验性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前提。本文还将通过《纯粹理性批判》里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具体含义实践理性实验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康德道德目的论系统不仅是其目的论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实践哲学一个独立理论。在结构上,这个系统包含两个部分:作为形而上学基础目的王国系统作为形而上学理论道德目的学说及实用目的学说。在内容上,目的王国系统是一个资格体系,其质料是作为自在目的理性存在者,其形式是定言命令目的公式,其完整规定类比于自然王国系统。虽然人能够目的王国中作为自在目的而实存,但是他毕竟是有限理性存在者,现实要实现自己道德性必须克服感性欲望按照道德目的去行动。以此为基础,道德目的学说质料是作为德性义务"同时是义务目的",其形式是德性学说至上原则,其系统建构以德性义务系统为基础。从属于道德目的学说实用目的学说以实现幸福为最后目的,以经验性明智原则为形式,并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 标签: 目的王国 自在目的 道德目的 实用目的
  • 简介:路·德·福斯彼得·琼格斯本文中分别讨论了黑格尔“理性”概念“信仰”概念。福斯认为,黑格尔“理性”概念是耶拿时期谢林影响之下开始提出并成为哲学主题,他后来逻辑学哲学都是关于理性科学,只不过前者陈述是理性本身,而后者陈述是理性现实性。琼格斯认为,黑格尔“信仰”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一种否定性含义,指的是一种直接、主观认其为真,它与间接、客观知性认知相对立;《宗教哲学讲演录》,它开始获得一种中性含义,即指精神见证,它是信徒与信仰根据之间中介。

  • 标签: 黑格尔 理性 信仰
  • 简介:"机械"有机",它们是目的论批判所借助一种重要思考媒介,是参照目的原因性"远距离类比"。目的原因性是倚赖目的论判断力这一认识机能,归根到底是不考虑任何经验性自然规律而只通过理性才可能。由于整个现象界都可通过机械作用而生成出来可能性是不能排除,康德只有假定或引入物自体并配以智性直观可能世界,才能给有机体目的因果性提供彻底可能性。合目的性原则作为一种理性批判原则,对于辨别合目的性或者目的滥用弃用形态仍然有借鉴意义;但康德把自然最终目的定位于人主观性状形式方面,可能也错过了以感性为出发点一种目的方向。

  • 标签: 康德 目的论批判 有机物 机械 合目的性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第一批判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其他道德哲学著作,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然而直观康德道德哲学仍然以一种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一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康德《判断力批判》以隐喻方式提出了两种国家政治模式,即机械模式有机体模式,这种隐喻并非单纯着眼于修辞学上效果,而是着眼于其哲学上造型功能,甚至是哲学思考言说本质。后世哲学"概念隐喻"康德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帮助建构他自己全新哲学思考。类比思维不只是达到语言效果一种辅助手段,而且是正规哲学思维方式,它表达是无法用逻辑规则来限定哲学思想。图型法象征论康德那里是把概念直观联结起来两种不同方式,虽然后者被当作前者补充,为涉及理性概念(理念)时补知性范畴(概念)图型之不足,但它本身也成为建构一个超越于认识论之上哲学领域(实践哲学和美学及目的论)所必不可少枢纽,它在理知世界原则无法使自己显现为直观情况下,以现象上可了解方式得到了描述。类比法《纯粹理性批判》已被采用了;《实践理性批判》则以类比"模型"代替了"图型"作用;而在《判断力批判》,有机体自组织概念为政治哲学那些理念提供了实在性证据理论支持。康德自然机械产物、人工制品(艺术品)有机体之间所做区别使政治实体等级上凌驾于自然物之上,并通过将有机生命目的性原理转用于政治体制方面,而论证了民主共和体制对于专制独裁体制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并不在于那种外在表面的政治形式,而在于内在精神实质。康德身体政治学也不同于古代由一部分(头脑或心灵)支配其他部分(肢体)身体政治学,而是主张每个平等成员都先于国家,而国家同时也先于每个成员,它既不是回归古代整体主义,也不是后现代极端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而是指向现代共和主义进步方向

  • 标签: 图型法 象征论 隐喻 有机体 国家 政治体制
  • 简介:词源学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开端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对笛卡尔前提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是一个有限且不完满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一开端有限性,“我由此构建表象世界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对自我发现及这一发现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表象世界真实性对海德格尔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国家其政治计划是由洛克给定,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是由亚当·斯密给定,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自由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对自然权利学说“形式自由”批判及对当时英国现实五个问题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所说目的自身”首要是一个规范性概念,而不是如奥尼尔-森森在其《康德论入尊严》所宣称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森森正确地论证,尊严不是一个表达某种模糊属性之价值概念。但是他不承认,尊严基础在于与我们自己一种关系,其中,我们作为意志主体规定自己。虽然尊严不是道德律约束我们理由,但是它对我们理解康德责任概念尤其重要。尊严标志着自由自由法则对自然法则在规范性上优先性。

  • 标签: 目的自身 道德律 定言命令 责任
  • 简介:解神话纲领是20世纪德国著名神学家布尔特曼提出针对圣经新约神话叙述解释方案。解神话作为一种圣经解释方法具有丰富解释学内涵。首先,解神话不是简单地去除神话,而是悬隔神话世界观思维方式,具有解释学之去蔽意义。其次,解神话不是把生存哲学强行套在圣经上,使之哲学化、现代化,而是借用其术语对圣经进行生存论分析,将去蔽后呈现出来意义阐明出来,具有解释学之建构意义。最后,解神话任务是具有实践色彩宣道活动得以实现,是通过人在宣道信仰实践活动来解开圣经意义,体现为解释学实践智慧。

  • 标签: 解神话 去蔽 生存论分析 宣道
  • 简介:约纳斯认为,有三个特征把动物生命与植物生命区分开来:运动、知觉、情感。动物生命最大奥秘就在于它在直接关注间接满足之间所能够维持缺口。出于这一居间状态原则,动物运动、知觉情感都涉及主体-客体分裂。这一分裂处于整个动物性现象根基处,也处于动物离开生命植物模式根基处。约纳斯在这里所做就是理解这一分道扬镳性质。

  • 标签: 运动 感知 动物灵魂
  • 简介:精神成就创造过程,难免地伴随着是精神力量衰败。这种衰败在哲学领域体现即经验之路展开,以及超拔之思隐遁。嘈杂声音之后,精神救赎路何在?如果连探寻的能力都丧失了,得到答案之途愈发遥远。

  • 标签: 在者 《形而上学导论》
  • 简介:前期维特根斯坦对于意义意谓概念非常关注,该对概念正确理解对于把握其语言哲学具有至关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围绕学界对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该对概念翻译问题出发,分析比较弗雷格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之间差异,并同时勾勒出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思想变化过程,分析清楚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命题具有意义,只有名字具有意谓原因,最后阐明揭示前期维特根斯坦意义图像论命题如何具有意义逻辑语义根据。

  • 标签: 前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 意谓 弗雷格
  • 简介:本文通过对《精神现象学》相关内容分析与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批判、启蒙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局限性而走向自己否定。绝对自由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自律,而只是停留在自由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一个能够保障所有人最大自由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即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一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美德与知识关系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也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这一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提升成了一般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区分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性自然世界具有自由必然性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一般哲学意义上把真与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为目标)与求善(它以美德为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与美德区分开来),实现了美德与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之思想进一步发展,它是对美德与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也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