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晚清以降,中国人对民主(“德”先生)的认知不断朝着“民粹化”甚至“圣化”的方向演进,颇似当下的“超女化”。民主观念传入中国后,国人自始就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及至民初“改造代议制”风潮,对民主的推崇演化为更趋激进的民粹主义情绪;毛泽东时代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发展到“造反有理”,最终催生出十年“文革”。反思历史上民主的“超女化”,辨析自由主义民主与民粹主义民主之别,对正确审视当前所谓的“超女式”民主,或许不无启示。

  • 标签: 民主 民粹 民主“超女化” “超女式”民主
  • 简介:本文通过与多数民主进行比较的方法,来讨论协合民主的概念和特征:多数民主产生于同质型的社会结构,协合民主则源自于应对分裂型社会结构的挑战;多数民主是一种排斥型的政治制度,协合民主则是一种分享型的政治制度。

  • 标签: 多数民主 协合民主 社会结构 亚政治文化
  • 简介:在晚清的历史社会空间,革命话语日益膨胀.后经卢梭及思想的刺激,革命变得"浪漫化",革命的内涵出现单一化、绝对化.这是在社会危机压制下激进化心态的泛化,是由社会阶层的对抗、两极化思维模式促成行动的极端化以及公共舆论的推波助澜等因素促成的.它一方面使社会处于亢奋状态,从而激发了民众的乐观主义精神与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却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提高政治现代化的代价,使社会缺乏长期的合作、妥协与宽容精神,出现认同危机等.在晚清的革命话语中,卢梭试图为社会建构"政权规则"的思想被抛弃了.

  • 标签: 卢梭 晚清社会 社会革命 社会契约思想
  • 简介: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刘慧宇20世纪初是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现代变革大潮迭起的时期,中国在其中也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所引发的变革的洗礼。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正是这种撞击与震荡的产儿。这场革命将中...

  • 标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袁世凯 中西文化冲突
  • 简介:具身认知的概念近年来颇为盛行,并被称作认知科学的“革命”。从问题哲学角度回顾认知科学中由符号计算到联结主义,再到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参照当代心理学前沿实证研究成果,可知具身认知算不上一场真正的革命。因为具身认知存在三大未决问题:其一,本体论预设未发生变化;其二,缺少自明的方法论;其三,更重要的是对当今由互联网引发的个人认知方式发生变化的问题缺少相应的预测和控制。

  • 标签: 认知科学 “革命” 联结主义 符号计算 哲学角度 研究成果
  • 简介: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西欧各国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制度使社会生产力象魔法似地增长,但也撕毁了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所许下的种种诺言。代替“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格言的是“步兵、骑兵和炮兵!”阶级斗争一步步地把无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1871年3月至5月,巴黎无产者创造的公社便是无产阶级直接掌握国家政权的伟大尝试。

  • 标签: 巴黎公社 民主精神 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 社会生产力 十九世纪
  • 简介:审慎的历史思辨──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莫永明孙中山既是时代的象征,又是一位超越时代、永垂后世的伟人。他的名字与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连在一起,在1911年以后风云变幻的八十多年岁月里,成为几代人不断记叙、反复探研的重要课题。其间问世的众多著述反映了不同...

  • 标签: 孙中山 辛亥革命 历史思辨 革命派 李鸿章 洋务派
  • 简介:我们如果无法说明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就不能为知识成立的条件提供合法性依据,由此在心灵如何认知与知识如何构成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可以回溯到笛卡尔哲学传统中,其实质问题是要去说明思想与世界如何联系、知识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何确证。分析哲学在语言与世界的二分中曲折地表现出心灵与知识之间的张力。经验主义主张,经验是知识前提,要求反思经验在知识条件中各种角色的合法性。该问题源自心灵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接纳经验的问题。哲学家们愿意在科学主义、自然主义的先验哲学层面上追问心灵的属性,并为知识构成的经验基础的合理性作出说明。

  • 标签: 经验知识 自然主义 心灵 外部世界 哲学传统 实质问题
  • 简介:中国自古对人学寄予极大的关注,认为人是自然生成物,又是'万物之心',宇宙的心脏.孔子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孟子进一步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问题,荀子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人之何以为人的命题,认为人具有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 标签: 人学 儒家 墨子
  • 简介:我国当前正面临着空前的社会转型.转型带来了震荡与冲突,亦带来了压力与困惑.在此情况下我国人文研究的现状如何,问题何在?或者说,处在转型期的人文知识分子境况如何,他们是如何应对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自己的理想,履行自己的责任?本文试对90年代以来知识界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思想发展的轨迹进行勾勒,进而对此问题作出回答.

  • 标签: 人文研究 中国 社会转型 人文知识分子 人文理想 人文精神
  • 简介:先秦的诵可大致分为行人之诵、瞽史之诵和经师之诵。行人之诵就是外交场合的赋诗言志。瞽史之诵就是把帝王世系、四方古史传说及风俗民情等用“乐语”的形式讲诵传播。经师之诵,主要指的是老师传授学生的讲诵。它们是中国早期经典流传的主要形式。“诵”体现在文本上大致是节奏感强,韵律和谐。

  • 标签: 行人之诵 瞽史之诵 经师之诵
  • 简介: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所带来的一个重大思想成果在于,长期主导哲学的“特权主义”与“贵族主义”欲求将走向终结,哲学将从“专横”走向“民主”。这是哲学在精神品格和气质上所发生的根本性的转变。哲学的“特权主义欲求”与“贵族心态”始于摆脱“有限”与“卑微”、寻求“无限”和“超越”的“高贵精神”,但由于它所坚执的控制论的思想倾向与排他性的价值取向,“高贵的野蛮”构成其深层的精神底色。推动哲学走向“民主化”已然成为现当代哲学的重大趋势。

  • 标签: 哲学精神 民主化 维度 现代 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
  • 简介: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70年了。在党的领导下,旧中国变成了新中国,新中国又发展为独立、自主、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一个人到了70岁时,如果很好地总结他的人生经验,他就可以利用和掌握客观规律,得到较大的自由。

  • 标签: 党的领导 人生经验 思想文化战线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 从心所欲
  • 简介:亚洲“四小”经济结构转型中的经验借鉴徐冬青亚洲“四小”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亚洲“四小”经济腾飞有多种因素,但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促进其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的经...

  • 标签: 亚洲“四小” 经济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 韩国大企业集团 新加坡 重化工业
  • 简介:<正>古城曲阜位于泰沂山脉西南麓,西面和北面有洙水绕城流过,南临小沂河,因城中有曲阜山而得其名。古时曾有少皥氏居此。商时为奄地。周灭商后,周公旦受封于鲁,其子伯禽就封并建都于此。至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灭鲁,历三十四世,凡八百余年。此后,秦为薛郡治,汉置鲁县,又为鲁国治,晋至后魏为鲁郡治,后齐改为任城郡,

  • 标签: 春秋时期 左传 都城 杜预注 公羊传 鲁国
  • 简介:先秦时期,车战曾长期作为我国古代最主要的作战方式长达数百年。一个国家拥有的战车数量,往往被作为衡量国力的重要标准,成为在战争中的一种重要力量。煌煌战车已成为国势的标志。以下力图通过古代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深入研究车战这一作战形式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为当前军事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先秦时期 车战 研究
  • 简介:10月9-10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的4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发表论文14篇,内容关涉麦克道尔的概念论,也关涉诸如经验、语言、理性、行动、信念、意向、意向性、知识等论题,还关涉相关的哲学史(休谟、维特根斯坦)或哲学传统(大陆哲学、中国哲学)。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概念论 麦克 经验 北京大学 香港岭南大学
  • 简介:冯契的哲学宗旨是“转识成智”,即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学,具体说来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本文拟以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和科学方法论革命为背景,从冯契对中国近代逻辑思想革命的总结和超越的角度,对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的辩证思维方法进行一些探讨。文章认为,金岳霖是使认识论和逻辑在现在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个人。而冯契的逻辑思想研究,既吸收了近代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已被普遍接受并已中国化了的西方逻辑和科学精神结果,又对中国古代的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挖掘、发挥和继承。冯契对辩证逻辑的杰出贡献,在于他根据中外逻辑思想相结合而提出的“逻辑范畴体系”的构想——按照“类、故、理”三组范畴来安排逻辑范畴体系。

  • 标签: 冯契 逻辑思想 逻辑范畴 辩证逻辑 西方逻辑 超越
  • 简介:神权政治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史主要是在先秦时期,可以说,殷商时期是神权主宰、决定王权;西周时期是神权从属于王权;春秋时期,神权则基本上丧失了其应有的权威;到战国时期,神权政治继续丧失其原有的地位;秦统一后,神权政治则彻底崩溃。自夏殷以来延续一千多年的神权政治体系逐渐衰落,而逐渐过渡到伦理政治的时代。

  • 标签: 天命糜常 敬德保民 民为神主 天人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