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适应主义的物种本质的整体原则,为解决目前人文学科内关于身份、本真性、相对主义、再现危机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等问题的支离破碎的关注提供了一个基础性框架。不同的情景会在不同的个人那里引发不同的反应,但这些人都有着一致的潜在心理生物需求。本文提出艺术是具有适应性的观点,反驳了关于进化和及其核心概念(功能)的某些误解,对当前关于艺术的进化起源和功能的四个适应主义假设加以审视,提出和详细描述艺术的共同特性的假设,并分析了接受以人性为中心的艺术史和美学的意义。

  • 标签: 艺术 进化论 功能主义 适应主义 共同特性
  • 简介:现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创立,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的解读并凝练成型的一个总体性框架。它的理论内核在风行社会主义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哲学教科书中并未被明确和完整地表述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站在“社-资”对立统一基石之上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其具有阶级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个主要特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恩格斯
  • 简介:学术界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分析大多秉持"内生主义"的视角,认为公民身份是由于欧洲独特的政治实践、精神文化或者军事制度的结果。韦伯以双重论证的方式探讨现代公民身份的起源,认为公民身份起源于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城市共和国。城市自治权的获得、市民阶级的形成和市民武装的建立是现代公民身份兴起的结构性条件。东方社会在历史上尽管存在大型而繁华的城市,但它们大多建立在帝王武装的基础之上,笼罩在巫术、氏族、种族等神秘力量的支配之下,无法孕育出以独立、平等、参与等为特征的市民集团。韦伯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论述表明了公民身份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形态,同时反映出东方主义的弦外之音。

  • 标签: 公民身份 韦伯 市民 西方 东方
  • 简介:《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领导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基本经验,对党领导农业互助合作的历史及基本指导方针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报告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坚守,希望通过农业合作化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但也体现了他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存在某种认识偏差,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当时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道路的积极性,对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贫富差距看得过于严重。

  • 标签: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 简介: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对立同一"最初是黑格尔对基督教核心理念"爱"的一种哲学阐释。随后黑格尔进一步论证爱和生命如何扬弃反思的知性而升华为辩证的理性。至《逻辑学》中,爱的哲学和辩证理性完全统一起来,表明辩证逻辑实质是一种情感逻辑。明确辩证法的基督教神学起源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意识到辩证法属于实践理性而不是理论理性,辩证法的实质是"爱"与"和"而不是"仇"与"斗"。

  • 标签: 辩证法 基督教 对立同一 知性 理性
  • 简介:祖国统一后,由于国共合作将重新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问题;由于维护祖国独立、统一和促进祖国繁荣富强将成为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由于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特别是台湾将保留很大的独立性,所以,统一战线应当采取新的形式。

  • 标签: 国共合作 协商 谈判 对等 祖国统一 统一战线
  • 简介: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形成,客观上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主观上与毛泽东的大力推动分不开。毛泽东亲自指导这场运动,并选编《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高潮》,对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合作化尽管后期过急过快,但在当时既有需要也有可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农业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建设社会主义的自信心。

  • 标签: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 社会主义改造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正确义利观支撑的大国外交新理念,并秉持新理念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它紧密地将中国与世界、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辩证法思想,超越了霸权主义的思维和国强必霸的逻辑,具有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特点。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塞尔维亚与中国建立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中塞合作成为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样本和模范,积极践行了当代具有全球意义的外交义利观。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需要回顾梳理中塞合作的成果,同时总结把握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 标签: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塞合作 义利观
  • 简介:从党的十四大以来,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虽然在具体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基本定位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论命题。理论界在解读这个命题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凡是市场能做好的都交给市场”.这句话可以说是一句似是而非的话语。我们认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是有条件的,因而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存在交集的,这个交集面的大小与决定市场作用的条件的完备性有关。

  • 标签: 市场 资源配置 决定性作用 政府
  • 简介:2011年,免费午餐计划和营养午餐计划的同年"登台"为探讨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了良好的案例。从理论上来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提供公共物品符合多元合作治理模式的理论要求,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有了合作,就会出现责任分担。但责任分担应该建立在对责任内涵和合作模式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通过理论概括和实践证实,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公共物品供给当中的责任有三种:不可转移性责任、共同责任和可转变性责任。

  • 标签: 政府 社会组织 公共物品供给 合作治理 责任分担
  • 简介:毛泽东关于农民合作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固守,更不是对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照搬,而是基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具体国情,对如何实现农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这一思想的实践后来虽因受到“去工业化”的对待以及实行农业统购统销政策等而归于失败,但幸存下来的华西村、刘庄、南街村和周家庄等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功,却在新的条件下印证着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可行性与深刻性。这一思想及其实践的魅力和现实意义尚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澄清。

  • 标签: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 去工业化 统购统销
  • 简介:改革开放以前邓小平的多党合作思想已较为丰富。在抗日战争时期,围绕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对多党合作进行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积极探索,并集中体现在他对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实践和理论思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他提出要让非党人士有职有权,打造多党合作平台,团结各民主党派完成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关心和保护党外人士,明确了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进一步完善,他强调坚持毛泽东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矛盾,维护党外人士的利益;复出后,他又积极推进多党合作方面的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统一战线,积极发挥政协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前邓小平的多党合作思想,既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多党合作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展现出多党合作必须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的基本经验。

  • 标签: 改革开放前 邓小平 多党合作
  • 简介:1944年8月,美国战时情报局派遣费舍尔与中国共产党初步接触,考察中共日本战俘工作。1944年10月,埃默森与有吉幸治访问延安,对延安日本工农学校进行深度调查研究,并与叶剑英就解决日本战俘问题见面会谈。其间,中共改造日本战俘的工作逐渐赢得战时情报局心理战部门的价值认同,该机构派驻人员在1944—1945年共完成71份《延安报告》,总结中共给美军对日心理战提供的启发与建议。中共与美国关于日本战俘问题的初步合作,不仅体现出中共对日本人民统一战线的促进与支持,同时反映了这一阶段中共对美国统战工作的加强。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美国战时情报局 日本战俘问题 《延安报告》 国际统战
  • 简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纪念毛泽东同志回韶山50周年之际,《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社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达成全面合作协议。2009年8月5日,为了就双方全面合作进行进一步协商并见证签字仪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组成了以院党委副书记兼杂志社主编孙成民同志为领队,以杨先农、胡学举、

  • 标签: 毛泽东同志 合作协议 纪念馆 韶山 《毛泽东思想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简介:农业合作化,是建国初期继土地改革之后,农村发展史上又一壮举。如何引导农民迈向农业合作化,建设好新农村,同为当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和刘少奇在农业合作化的总体目标、实现步骤、启动时机、启动条件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

  • 标签: 农业合作化 农村发展 土地改革 农民 总体目标 看法
  • 简介:集体无意识是一种自在自发的无意识形式,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集体所具有却又未曾主动发觉的非理性意识,它具有客观性、潜在性、非理性和整体性特征。心理学家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产生根源归于原始人类社会中的"原型",这种理论虽然有僵化封闭的神秘主义倾向,但也揭示出了集体无意识现象的历史根源。此外,集体成员的认同感、从众性、感染、暗示作用以及责任模糊心理又构成了集体无意识得以出现的现实机制,由此可见,集体无意识虽然与理性相悖,但是究其起源和产生机制来说,它的出现又有必然性和规律性。集体无意识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能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我们应在唯物史观视野下考察集体无意识并通过对社会历史规律和集体无意识发生机制的合理利用避免其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 标签: 集体无意识 非理性 原型 发生机制 规律性
  • 简介:通过阐释在最近的组织美学研究中社会学议题的原则,本文揭示了组织美学与组织民主的关系问题;讨论了组织社会学和组织理论中多样化的创新性方法和研究模式,特别是讨论了日常工作生活中具有艺术和美学特征的组织分析方法。通过将组织生活美学维度涵括进来的方式,作者认为组织美学的社会协商研究,暗示着我们应扩大日常工作生活中组织的公民和民主的标准。

  • 标签: 组织美学 社会协商 组织民主
  • 简介:毛泽东在1960年3月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思想,在1961年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中得以具体化和制度化。其中,确立了较为完备的企业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机制,而该机制的建立主要依存于国营工业企业的现代产权制度。对“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研究对于当前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信任合作机制的确立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标签: “两参一改三结合” 信任三维度 信任合作机制 现代产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