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赛博格作为20世纪晚期一个重要文化标志,不仅蕴涵着西方语境中人与机器、心灵与肉体等古老隐喻,同时也是控制论视角下对这些命题一种重述,同时赛博格也为从当代角度对这一古老命题进行反思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 标签: 赛博格 隐喻 控制论
  • 简介:吉登斯通过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资本主义理论反思性批判,重新确定了社会理论历史叙事,并认识到“哲学和社会科学联盟”是马克思理论研究最具魅力和当代价值地方。虽然吉登斯后来选择了和马克思一样创新道路,但他“哲学和社会科学联盟”存在不少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成果持久影响力。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具有相当坚实实践基础,同时也吸收了同时代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研究成果,不过,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影响,这种批判存在若干过犹不及、似是而非之处。

  • 标签: 吉登斯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
  • 简介:中共早期领导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正确分析了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始终坚持对具体国情把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 标签: 中共早期领导人 马克思主义 时代化
  • 简介:本文运用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概念,分析英国两个后朋克乐队"四组"和"斯克利蒂·波利蒂"反霸权艺术实践过程。他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有影响,但至今尚未得到充分分析和讨论。文章首先总结乐队出现以及了解并熟悉霸权概念历史条件,其次通过分析他们挑战政治与音乐主流观念歌曲,考察两支乐队相关音乐实践反霸权意义。文章还指出乐队在用作品表达激进性同时也与当时音乐产业做出了一定程度妥协。与此前研究不同是,这篇文章没有局限在"基础/上层建筑"静态模式,而是把乐队作品置于音乐产业发展轨迹中进行动态地讨论,深入地剖析了他们与社会现实互动非常复杂又充满矛盾过程。

  • 标签: 四人组 斯克利蒂·波利蒂 霸权 文化唯物主义
  • 简介:最近若干趋势看起来导致了视觉艺术中社会因素消失和文化理论衰退。这篇论文首先通过援引学者们观点来考察"图像力量"争论,以此有充分理由把焦点集中到图像以何种方式与它们阐释相排斥。只有在这种力量看上去具有自身自律性,以及当它在社会历史关系中源起被忽略或遮蔽时候,问题才会出现。同样,最近针对社会和文化理论重要纠偏批评在一种依靠经验观念指导下,走得太远,这是一种未经语言、阅历和社会生活为中介调节经验。具体而言,这篇论文谈到现象学复兴迹象、情感理论、后人类和神经美学理论。所有这些理论确切记录了美感经验中直觉,但是错误地下结论说这种"在场"实际上不是通过许多中介方式调节,瞬间遭遇必定是不可见。本文回顾了文化理论历史性缺失,为它们发展趋势寻找存在理由,认同他们研究合理性,但最终还是拒绝接受他们对直觉观点夸大论述。

  • 标签: 情感 文化理论 神经美学 现象学 后人类 图像力量
  • 简介:功能论证是当代德性伦理学一个成熟论题,其理论焦点主要集中于亚里士多德。本文则立足于柏拉图早期对话和《理想国》,着力考察功能论证形成过程,进而揭示出苏格拉底借用了制作活动中优中选优选材程序,并通过将ergon和arete实体化,建立起从功能到德性推导程式。柏拉图则将该程式全面展开,引发出灵魂三分、正义论、哲学王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造就了一个以德性论为根基理想城邦,更促成了系统化实践哲学开端。

  • 标签: 功能论证实践哲学德性
  • 简介:不同于强调再现古典摹仿观,本雅明和阿多诺从体验层面提出了摹仿。阿多诺将本雅明摹仿概念从语言领域扩大至美学和艺术。摹仿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非感官性相似性认知过程。摹仿过程中主体心境是不同于现实理性真正理性,这种理性颠覆和批判了艺术素材中现实理性和形式秩序,使摹仿过程得以客观化。摹仿与理性辩证法使得艺术能够在后启蒙时代实现向死而生生存策略,使得艺术具备了批判和救赎双重功能。

  • 标签: 阿多诺 本雅明 摹仿 理性
  • 简介:当代帝国主义中,国家作为权力和国家内资本有不同运行逻辑,前者以一定领土为基础,资本则奉行无限积累和地理扩张。国家和资本之间关系很复杂。它们相互支持可以形成霸权。资本虽然追求无限积累,但必有空间或者地理限度。这就是危机原因。

  • 标签: 新帝国主义 空间 剥夺性积累
  • 简介:德勒兹所推崇弗朗西斯·培根艺术属于具象写实与纯粹抽象之外第三种艺术:"纯形象"艺术,也是处于路途中"半抽象"艺术,这种艺术显示是德勒兹欲望生成性和游牧精神,也是其越界政治哲学附身肉体和"无器官身体"。

  • 标签: 纯形象艺术 抽象艺术 现代艺术 越界 游牧
  • 简介: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首先要弄清楚主体问题,即由谁来推动和实现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大众化主体无疑是人民群众,但这一观点却与人们曾长期确认“灌输论”格格不入,相互抵触。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关论述考订和解析,我们认为,“灌输论”不仅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而且还与他们一贯思想严重冲突。列宁虽然赞同并提出过“灌输论”,但他是在特殊历史背景和语境中提出来,并非其一贯思想,不具有普遍性意义。要在“大众化”中真正树立大众主体观,就必须走出“灌输论”窠臼,在实践过程中大力提高群众自身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水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灌输论 主体观
  • 简介:以霍米·巴巴为代表典型后殖民理论对民族主义认同进行了深刻解构。霍米·巴巴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民族叙事解构:其一,在总体上揭示民族认同内部混杂与矛盾性;其二,揭示在民族叙事上富于差异性表演性策略构成了对于寻求统一性训导性策略对抗;其三,进一步以后殖民少数族裔、移民解构民族认同同一性。但民族想象建构及其认同心理都有着深厚历史与文化渊源,绝不是单一理性叙事拆解就能够破除得了

  • 标签: 民族认同 叙事 后殖民 解构
  • 简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在近年来呈复兴之势。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运用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对马克思阶级理论(阶级定义、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重构”,以求奠定马克思阶级理论“微观基础”。埃尔斯特对于社会宏观现象背后“微观基础”探寻,以及研究方法论创新,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埃尔斯特泛化了阶级概念,其阶级理论“去政治化”无意中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合法化佐证。而作为工具方法论个人主义缺陷致使他对马克思文本和集体行动理论存在某些误读。

  • 标签: 埃尔斯特 方法论个人主义 微观基础 阶级理论 重构
  • 简介:要理解尼采哲学思想,悲剧只是提供了一个维度,把悲剧仅仅作为艺术范畴进行审美解读是无法理解尼采哲学思想全部。本文运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他者"理论,在确立悲剧作为艺术主体地位同时,运用哲学、美学、伦理、宗教、神话等非艺术"他者"视角对尼采悲剧观进行多视角、多维度解读。

  • 标签: 他者 悲剧观 艺术哲学思想
  • 简介:本文旨在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提供一种可能思路,这种思路来自伽达默尔思想启发。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至少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现象学,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基础和核心内容。

  • 标签: 解释学 马克思主义 伽达默尔 辩证法 现象学
  • 简介:运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思想来剖析今天美国霸权,仍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战后美国霸权经济实质是美元霸权。美元霸权推动美国经济日益加深其寄生性和腐朽性。美国维系美元霸权,追求垄断利润目的,日益推动其成为21世纪全球战争最大策源地,并将最终导致美国衰落。

  • 标签: 列宁 美国 霸权 美元霸权 帝国主义
  • 简介:民心所向是推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社会基础。在领导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进程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科学分析中国民众心理现状及其规律,形成独特民心观,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民心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后期抗议运动中,赫伯特·马尔库塞是人尽皆知关键性人物。他游遍欧洲,会见和平活动家和学生领袖。1967年,他在伦敦宣讲了一个理论:社会可以是件艺术品。这在当时是一个颇有些奇怪说法,因为不论是在美学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艺术和社会通常被认为是对立。但是,马尔库塞论证说,一个新社会存在,不但需要被创造性地想象,而且还需要一种新感性和新意识。后来,他论证道,美——美学研究传统对象——被彻底地从主流社会压抑中分离开来,美阻断了这种压抑,并提供了对于记忆中自由一瞥。本文将把马尔库塞思想置于这一时期时代背景及其反传统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并概括出他论述主要内容。

  • 标签: 赫伯特·马尔库塞 艺术品 社会 新感觉
  • 简介: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出第一步是把马克思主义精髓了解为阶级斗争,并为进行实际阶级斗争而对中国社会进行阶级分析。毛泽东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目的是为了解决革命策略即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问题。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最大特点是用贫富标准对不同生产方式中各阶级作统一化处理。隐藏在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背后哲学思想方法是逻辑方法和经验归纳相结合而形成多层次两极三分法,其中五大阶级基本结构基于上中下三等区分,而上中下三分法又是基于正与反两分法。

  • 标签: 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 革命策略和贫富标准 异质结构的同质化 多层次的两极三分法
  • 简介:移情说是朱光潜重审中国传统诗歌重要理论资源。他在诗学反思中之所以推崇移情说,主要是因为他接受了近代西方自然观。西方浪漫主义者们试图用移情说颠覆近代模仿论,但却暗中和近代模仿论分享了共同预设,即假定艺术家把自然物首先看作了无意义物质材料。一方面,朱光潜在贯彻移情说时完全崇信这种近代自然观;但另一方面,朱光潜对中国山水诗歌某些阐释却背离了近代以来人们对自然构想,同时也就放弃了他所坚持移情说。朱光潜诗学理论与其论诗实践之间矛盾是我们反思中西美学观念图景之差异重要契机。

  • 标签: 朱光潜 移情 自然
  • 简介:吉登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诠释主要围绕“人类创造历史”命题展开,该命题在马克思和吉登斯思想体系中均有着举足轻重地位。马克思从生产劳动角度解释历史,把人民群众看做是创造历史主体,把人们生产劳动和革命实践看做是创造历史过程,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看做是创造历史归宿。吉登斯也对“人类创造历史”命题进行了系统解释。他把启蒙运动看做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起点,把普通行动者看做是创造历史主体,把当今风险四伏高度现代性社会看做是创造历史结果。比照两种历史版本,吉登斯版本历史理论反映了他对当今晚期现代性社会思考。但却消解了马克思历史理论中革命韵味。

  • 标签: 历史 马克思 吉登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