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双膝同期关节置换与单膝关置换的手术安全性,及术后膝关恢复情况。方法将双膝重度骨关节炎患者50例(80膝)分成两组单膝组(25例)采取单侧全膝关置换;双膝组(25例)采取同期双侧全膝关置换。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在肺栓塞、感染及死亡率等并发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膝组心血管并发症率、失血量及输血量均较单膝组更高(P<0.05)。6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置换前后,膝关活动度、膝关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侧膝关置换术相比,双侧膝关置换术的疗效更显著,安全性高,有助于膝关功能恢复。

  • 标签: 膝关节置换 功能恢复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治疗膝关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4月收治的120例膝关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全膝关置换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单髁置换术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患者术前和术后的HSS评分以及ROM关节活动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实验组患者术后的HSS评分以及ROM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单髁置换术对膝关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住院时间短、患者膝关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单髁置换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前,人工膝关置换术(TKR)作为膝关炎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可解除关节病变诱发的疼痛,对畸形进行及时纠正,并完善其功能,保证患者生活质量。而术后必须要开展无痛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但开展康复训练时关节易发剧烈疼痛,部分患者配合度低,往往导致训练效果不佳。本文主要立足于人工膝关置换术角度,深入探究术后早期无痛康复训练的应用价值,旨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无痛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通过对32例膝关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在围手术期间,通过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体位、病情观察以及注意并发症、并做好功能锻炼。32例患者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结果对32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0.5~6年,平均2.2年,随访期间未出现松动、移位,均取得确良良好效果。结论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及术后完善的护理措施、周到的康复指导,可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确保手术成功,从而解除膝关疼痛、纠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膝关节 关节置换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人工全膝关置换术病人的手术成功率与疗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45例采用人工全膝关置换术治疗的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及科学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结果术后成功45例,患者膝功能良好。结论人工全膝关置换术术后患者膝关功能恢复与全面系统的康复护理密切相关。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康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置换术后功能康复措施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7年12月200例(259膝)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膝关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于初次膝关置换术后1周进行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具体措施包括健康教育、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AROM)训练、平衡功能、步态训练及日常活动训练。根据术后膝关残存屈曲挛缩角度,将患者分为轻度(≤15°)、中度(15°~30°)、重度(≥30°)3组。对比分析患者功能康复治疗前后的主动膝AROM及最大屈曲、伸直角度的改变情况,患者疼痛情况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比较术后残留不同程度的屈曲挛缩患者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数据比较。结果本组男17例(20膝),女183例(239膝),年龄(57±13)岁,病程(16±10)年。与功能康复治疗前相比,患者出院时屈曲角度、伸直角度、AROM和VAS评分均显著改善(分别为76°±12°比112°±9°、12.9°±10.2°比2.4°±4.6°、63°±15°比110°±10°和3.7±1.2比2.0±0.4,t=39.0、15.1、41.3、21.2,均P<0.01)。康复治疗后,轻度屈曲挛缩中178例(80.2%)膝关可完全伸直,中重度屈曲挛缩中17例(45.9%)可完全伸直,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15,P<0.01),总体治愈率75.3%。141例患者(70.5%)术后进行康复治疗前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均经对症处理,但中重度贫血与轻度或无贫血患者相比,住院时间较长[(13±5)d比(11±5)d,t=2.2,P=0.028]。结论功能康复训练是纠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人工膝关置换术后残留膝关挛缩的重要手段,可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康复
  • 简介:摘要全膝关置换术(TKA)是治疗晚期骨关节炎的重要手段,而取得软组织平衡是TKA的重要目标,软组织不平衡常导致膝关翻修。传统的软组织平衡方法依赖术者的主观判断,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传感器智能垫片能将膝关内外侧间室应力进行量化,术者可以此为参考进行相应的软组织松解,理论上能改善软组织平衡的精确性。本文将对传感器垫片辅助TKA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生物传感技术 软组织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整体化护理在类风湿关节膝关置换中的应用方法与成效。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8月之间来我院接受膝关置换治疗的8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尾数分为研究组44例和参比组40例。参比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患者则实施整体化护理手段。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指标进行统计。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指标均优于参比组,护理满意度也更高,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膝关置换中应用整体化护理手段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整体化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 膝关节置换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人工髋、膝关置换是骨科领域最成功的手术之一,能有效缓解疼痛、矫正畸形和改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尽管髋、膝关置换是目前治疗晚期髋、膝疾患的常规手术,但依然存在着术后肢体不等长、脱位或不稳定、跛行和不明原因疼痛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假体安放的位置相关。机器人辅助进行髋、膝关置换手术的优势不仅在于术前可进行三维手术规划,而且手术过程中机械臂能够辅助完美实现术前规划,避免了人为误差。目前的关节置换机器人依然存在着不能进行个性化手术规划、手术时间长效率低、价格昂贵等问题,但相信在人工智能加持和算法的不断优化下,人工关节置换机器人将会越来越精准化、智能化和微创化,这是关节外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 髋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加速康复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输血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医院病例系统回顾性纳入2019年1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THA)、膝关置换术(TKA)的患者数据。对比初次THA及初次TKA患者的输血率及输血与未输血患者之间的差异,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围术期输血危险因素。主要观察指标是围术期输血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共纳入2 034例患者,2 072台初次THA及TKA;男705例,女1 329例;年龄(60±24)岁。其中初次单侧THA患者1 099例,同期双侧THA 38例;初次单侧TKA患者897例。在所有患者中,共有11例(0.54%)在围术期接受了红细胞悬液输注,平均输血量为(2.6±1.2)U;2例(0.09%)TKA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初次THA患者的平均输血率为0.79%(9/1 137),初次TKA患者的输血率为0.22%(2/897)。输血患者术前血红蛋白(Hb)较低(P=0.041),术前并存血液系统疾病的比例更高(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术前Hb未达标是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5.663,P=0.018)。结论在加速康复理念及现代血液管理策略的干预下,初次THA和TKA围术期输血率已显著降低;术前Hb水平达标应是围术期血液管理的重要门槛。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加速康复外科 异体输血 血液管理
  • 简介:摘要报道一例膝关置换术中内侧副韧带(MCL)断裂使用半月板进行修复的病例。本病例采用半月板修复膝关置换术中MCL断裂并获得成功,目前本治疗方法少见相关文献报道。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内侧副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