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采集并分析了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发酵后处理技术,揭示了Bt发酵后处理生产膜过滤数据分析、喷雾干燥数据分析产量关系,以期对Bt实际生产过程进行高效控制。

  • 标签: 苏云金杆菌 发酵后处理 数据分析 膜过滤 喷雾干燥
  • 简介:近10年来,新疆林果业快速发展。随着林果种苗等繁殖材料运输,林果有害生物由境外、省外及在区内传播风险加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成为当下影响新疆林果业健康发展重要问题。在鉴定工作方面,目前新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鉴定更多地采用了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在监测工作层面,新疆林果有害生物普查以人工地面调查为主;在防控方面,主要以药剂防治方法为主,辅以生物防治技术及栽培措施等多种方法。全疆林业主管部门成功控制了多种林果外来入侵生物引起疫情,包括枣实蝇扶桑绵粉蚧这2种极具危害性林果外来入侵生物。新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鉴定、监测及防控工作开展,可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所带来危险降到最低程度,促进全疆林业发展。

  • 标签: 新疆 林果 入侵生物 鉴定 监测 防控
  • 简介:实蝇与体内微生物共生关系是目前较受关注研究课题.其中,肠杆菌科细菌是这些内共生微生物中重要一类,广泛存在于实蝇肠道生殖系统中.研究证明,共生肠杆菌科细菌在参与实蝇碳氮循环、营养代谢、生殖免疫及生物防治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大作用.近年来,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鉴定出部分实蝇内共生肠杆菌科细菌类群,发现许多优势益生肠杆菌代谢产物,它们能增强实蝇健康,提高昆虫不育技术应用高效性.本文对实蝇共生肠杆菌科细菌种类、分布作用,以及它们在不育昆虫技术中应用进展作一综述,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宿主与共生菌群落间互作关系,而且对人类开发新型实蝇防治饵剂以及将此类共生益生菌应用于实蝇不育技术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杆菌科 实蝇 共生系统 功能 不育昆虫技术
  • 简介:以甜菜夜蛾为试虫,测定了粘虫颗粒体病毒(PuGV-Ps)对苏云金杆菌(Bt)毒力增效作用。结果表明PuGV对甜菜夜蛾没有致毒作用,但Bt中加入PuGV后可以提高Bt对甜菜夜蛾毒力,甜菜夜蛾致死中量LC50由Bt单剂1.094mg/mL下降到0.862mg/mL,共毒系数达127。亚致死剂量Bt处理甜菜夜蛾影响了幼虫生长发育,表现为幼虫生长量相对减少、蛹重下降、化蛹率降低化蛹历期延长,添加了PuGV-Ps后进一步增强了Bt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抑制作用。甜菜夜蛾中肠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uGV-Ps对甜菜夜蛾中肠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昆虫同时取食PuGV-PsBt后,中肠酶液总蛋白酶活力都有所下降,在中肠酶液最适pH范围内蛋白酶活力抑制作用最明显。

  • 标签: 粘虫颗粒体病毒 苏云金杆菌 甜菜夜蛾 蛋白酶活性
  • 简介:【背景】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一类转基因植物,以除草剂抗性基因作为检测靶标的分子鉴定方法研究与应用,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与监测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除草剂抗性基因aad1dmo核苷酸序列设计PCR检测引物,并进行PCR反应体系优化、方法特异性、灵敏度、再现性等方面的测试,分别建立aad1基因dmo基因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建立PCR检测方法在56~64℃退火温度范围内均能获得一致性结果,具有良好稳健性。该方法可将含有aad1基因dmo基因转基因作物与其他转基因作物区分开,其灵敏度可分别达到20个拷贝40个拷贝。通过将aad1基因dmo基因检测引物放入同一管PCR反应体系中,还能在一次PCR中同时检测这2个靶标基因,双重PCR检测灵敏度与单一PCR一致。【结论与意义】建立分子方法可精准检测出含有aad1基因dmo基因转基因作物,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特点,为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筛选检测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

  • 标签: 转基因生物 除草剂抗性基因 分子检测 PCR方法
  • 简介:【背景】小麦叶疫病菌于20世纪60年代入侵我国后,迅速传播扩散并在局部区域造成严重危害,对我国小麦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方法】设计出检测小麦叶疫病菌特异性引物,建立快速检测该病菌PCR方法。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对小麦叶疫病菌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使用DNAMAN软件设计出检测该病菌特异性引物LJY1LJY2,优化PCR反应体系。【结果】建立了该病菌PCR检测方法,PCR反应体系:25mmol·L^-1MgCl22.5μL,10mmol·L^-1dNTP1.0μL,10μmol·L^-1引物各0.5μL,DNA模板8ng,最佳退火温度57.6℃。【结论与意义】该方法可以准确地将小麦叶疫病菌与其他链格孢属真菌区分开。本研究结果为小麦叶疫病快速检测提供了依据,能够有效防止该病菌在小麦进出口贸易中传入我国。

  • 标签: 小麦叶疫病菌 PCR 体系优化 引物LJY1和LJY2
  • 简介:【目的】谷斑皮蠹是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在新疆周边多个国家分布,口岸检疫人员多次从进境货物中截获谷斑皮蠹,该虫对新疆农业生产极具威胁。【方法】以谷斑皮蠹16SrDNA基因为靶序列,用昆虫通用引物对4种供试皮蠹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用生物软件设计检测谷斑皮蠹特异性引物与探针。【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TG-SNP-F/TG-SNP-R)及所建立常规PCR方法能有效检测出谷斑皮蠹,其扩增产物片段大小为250bp,灵敏度为3ng·μL^-1设计特异性引物(TG-F/TG-R)探针(TG-probe),以及所建立实时荧光PCR方法,对谷斑皮蠹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达0.8fg·μL^-1【结论】建立常规PCR方法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能够对谷斑皮蠹进行准确鉴定,为口岸检疫人员检测进境货物中携带谷斑皮蠹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谷斑皮蠹 16S RDNA 常规PCR 实时荧光PCR
  • 简介:【背景】橘小实蝇是水果国际贸易中被关注有害生物。枇杷为福建名优水果,同时福建为橘小实蝇疫区,枇杷橘小实蝇检疫处理技术是保证枇杷出口关键环节。【方法】对人工接入枇杷果实中橘小实蝇卵幼虫低温感受性、小规模处理大规模处理及低温对枇杷果实品质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橘小实蝇2—3龄幼虫混合虫态最耐受低温;1.5℃下处理12d,可完全杀死枇杷果实中橘小实蝇,并且低温处理对枇杷果实无损伤。【结论与意义】低温可用于枇杷内橘小实蝇检疫处理

  • 标签: 冷处理 橘小实蝇 枇杷
  • 简介:【背景】美洲斑潜蝇是一种严重威胁瓜果蔬菜、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花卉生产入侵性害虫。由于潜叶蝇类害虫体型较小、生活方式隐蔽、形态相似,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美洲斑潜蝇为研究对象,以菜田常见4种潜叶蝇类害虫为参照,采用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PCR,SS-PCR),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调用GenBank中一段936bp美洲斑潜蝇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219613),并根据此基因片段碱基序列设计引物1对,其扩增片段大小为294bp。【结果】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引物只对美洲斑潜蝇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种类如南美斑潜蝇、三叶斑潜蝇、葱斑潜蝇、豌豆潜叶蝇等没有扩增能力。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扩增效果,对蛹、幼虫以及单粒卵也具有同样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3840头成虫。【结论与意义】SS-PCR技术体系可用于美洲斑潜蝇鉴定识别与检测监测,对阻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美洲斑潜蝇 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快速鉴定 种特异性引物 分子检测
  • 简介:西花蓟马是一种世界性入侵害虫,2003年首次在北京发现,目前仅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其危害严重,潜在适生区广,且具有进一步扩散蔓延趋势。快速准确检测鉴定技术是防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必要前提。综合相关报道,用于西花蓟马检测鉴定技术包括传统形态学特征鉴定法、由此衍生计算机软件识别法,以及分子检测技术,如RAPD-PCR法、DNA序列分析法、PCR-RFLP法、SCAR分子标记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以及蛋白质分析技术等。其中,基因芯片DNA条形编码技术作为新兴物种鉴定手段,在西花蓟马等入侵物种检测鉴定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标签: 西花蓟马 形态学鉴定 分子检测 基因芯片 DNA条形码
  • 简介:【目的】随着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简称FocTR4))在云南入侵、传播蔓延,对云南香蕉产业产生严重威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蕉园定植香蕉后7个月内土壤中枯萎病病原菌TR4含量动态变化,明确不同香蕉品种大田抗性表现以及不同肥料防控效果,为枯萎病防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用巴西蕉、桂蕉1号、南天黄自主选育云蕉1号为供试品种开展田间试验,设置虾肽有机肥+虾肽特护+虾肽果叶康(简称:虾肽有机肥处理)、常规有机肥+微生物制剂(简称:微生物处理)常规有机肥(简称:对照)3个处理,调查4个品种在4个时间段枯萎病发病率3种肥料防治效果。【结果】在月平均枯萎病病原菌TR4含量均超过2000拷贝土壤条件下,4个品种发病率在3个施肥处理中均表现出差异性,南天黄、云蕉1号发病率与其他2个主栽感病品种发病率差异达显著水平;3种施肥处理发病率达显著差异,发病率从高到低表现为对照>虾肽有机肥处理>微生物处理。【结论】施用微生物制剂对降低枯萎病发病率起一定作用。南天黄抗病性较强,云蕉1号也表现出较强抗性,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良提高抗性。

  • 标签: 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 发病率 品种 微生物制剂
  • 简介:【背景】花生豆象原产于非洲,目前已扩散至北美洲、亚洲大洋洲,为害多种农作物,是重要仓储害虫,1992年曾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但200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未包括花生豆象,原因可能是该虫已在我国云南等地发生。【方法】通过检视我国检疫部门截获标本、核对“云南花生豆象”相关研究资料,说明花生豆象鉴定特征,并使用CLIMEX3.0对其在我国适生区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我国报道花生豆象发生缘于我国酸角豆象鉴定错误。花生豆象外部形态与酸角豆象极为相似,但通过生殖器特征可以明确鉴定并区分这2种害虫。我国多个花生主产区是花生豆象适生区,花生豆象一旦入侵,就会给我国花生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结论与意义】花生豆象人侵我国风险大,建议将其增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 标签: 花生豆象 酸角豆象 适生区 检疫性有害生物
  • 简介:【背景】番茄潜叶蛾是源自南美洲一种最具毁灭性世界性入侵害虫,其适生区范围广,且与其他潜叶类昆虫难以准确、快速识别。【方法】以田间常见其他6种潜叶类害虫为对照,采用基于mtDNACOl基因种特异性SS—COI方法,研究番茄潜叶蛾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结果】种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SS-COl引物只对番茄潜叶蛾mtDNA具有扩增能力,对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三叶草斑潜蝇、葱斑潜蝇、豌豆潜叶蝇、桃潜叶蛾等其他潜叶类害虫不具有扩增效果。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单粒卵具有很好扩增效能,对单根触角、头部、胸部、腹部以及翅足等成虫残体亦具有同样扩增能力,其最低检出阈值为312.5Pg·μL^-1。【结论与意义】该方法在有效防范番茄潜叶蛾侵入我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中意义重大。

  • 标签: 番茄潜叶蛾 潜在入侵生物 种特异性SS-COⅠ引物 分子检测 快速鉴定
  • 简介:【目的】梣粉虱是新近人侵中国大陆一种危险性果树园林植物害虫,针对其体型微小,与近缘种粉虱形态相仿,很难快速准确区分问题,以田间常见11种/隐种粉虱为参考,采用基于mt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DNAcytochromecoxidasesubunitI,mtDNAC0I)基因物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COI,SS-COI)PCR法,研究梣粉虱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利用mtDNACOI基因通用型引物对LC0-1490/HC0-2198获得梣粉虱其他常见粉虱C0I基因序列,根据测序结果设计梣粉虱特异性SS-COI引物1对(SPZWCF1/SPZWCR1),之后确定其对目的片段扩增长度,并对该引物对物种特异性检测灵敏性进行检验.【结果】引物对SPZWCF1/SPZWCR1扩增片段长度为426bp.物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梣粉虱mtDNAC0I基因具有扩增效果,对我国常见其他种类粉虱包括5种烟粉虱隐种(AsiaI、AsiaH1、AsiaH3、MED、MEAM1隐种)以及桑粉虱、螺旋粉虱、黑刺粉虱、柑橘粉虱、双钩巢粉虱温室粉虱等不具有交叉反应和扩增能力.灵敏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不仅对不同性别、不同采集地成虫具有良好扩增效能,对2~4龄若虫以及单粒卵初孵若虫亦具有同样扩增效力,其最低检测阈值为75.1pg·μL^-1(相当于1/10240头雌性成虫).【结论】该技术体系可用于梣粉虱快速准确鉴定及其检测监测,对有效阻截其进一步传播扩散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梣粉虱 种特异性引物 检测阈值 快速鉴定 分子检测 监测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LAMP)技术,从植物罹病组织中直接检测3种常见根结线虫,为根结线虫监测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分别采用3种根结线虫种类特异性引物对所选择根结线虫DNA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回收并测序。根据3种根结线虫测序结果,针对种类特异区段,采用PrimerExplorerV4软件,分别设计3种根结线虫LAMP引物。设计引物组人工合成后,以提取纯化种群线虫DNA为模板,分别进行引物组特异性测试,筛选出分别针对3种根结线虫最佳引物组。【结果】研究设计3种根结线虫LAMP特异性引物能够直接从植物根结中检测出南方、花生、爪哇3种常见根结线虫,LAMP快速检测体系为:dNTPS浓度为1mmol·L^-1,Mg2+浓度为5mmol·L^-1,不添加甜菜碱,反应时间为45min。【结论】本实验建立南方、花生、爪哇根结线虫LAMP快速分子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单、快速、经济等特征,能够从罹病植物组织中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南方、花生爪哇根结线虫,具有极高实践应用价值。

  • 标签: 环介导等温扩增 根结线虫 特异性 快速检测
  • 简介:[目的]随着杀虫剂阿维菌素广泛应用,靶标生物对其抗性问题日益严重。以往研究显示,细胞膜转运蛋白P糖蛋白可能与抗药性有关。但在昆虫对阿维菌素抗性研究中,由于目前市场上缺少专门针对昆虫商业化抗体,使得这一研究受限。为此,本研究尝试应用其他物种抗体开展P糖蛋白检测。[方法]以果蝇为测试昆虫,以阿维菌素作为测试药物,采用免疫印迹方法用鼠抗人P糖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阿维菌素敏感品系与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果蝇中P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检测出果蝇体内P糖蛋白特异性表达,且无明显非特异性条带;与敏感品系果蝇相比,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果蝇P糖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用针对人及其他脊椎动物P糖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果蝇P糖蛋白表达可行,且果蝇对阿维菌素抗性可能与P糖蛋白表达升高有关。

  • 标签: P糖蛋白 蛋白质印迹 果蝇 抗药性
  • 简介:【目的】水椰八角铁甲椰心叶甲均为棕榈科植物重要入侵害虫,两者外部形态、取食部位危害特征相似。研究它们寄主选择性有助于了解这2种害虫扩散成灾机制。【方法】在室内用椰子银海枣2种寄主植物分别饲养水椰八角铁甲椰心叶甲,研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水椰八角铁甲椰心叶甲存活率、产卵率、发育历期等以及这2种害虫对不同寄主植物选择性。【结果】水椰八角铁甲在2种寄主上存活率差异显著,除了卵期蛹期之外,幼虫期各虫态在银海枣上存活率明显比在椰子上存活率高;椰心叶甲在椰子上存活率高于银海枣,各虫态平均存活率分别为95%86%。取食银海枣水椰八角铁甲达标准卵量概率为0.23,取食椰子不产卵,无法完成整个世代;取食椰子椰心叶甲达标准卵量概率为0.86,取食银海枣不产卵,也无法完成整个世代;水椰八角铁甲取食银海枣完成世代实验种群趋势指数为12.55,椰心叶甲取食椰子完成世代实验种群趋势指数为66.55。【结论】水椰八角铁甲椰心叶甲分别对银海枣椰子这2种寄主植物具有明显选择性。在海南椰子树数量远远超过银海枣,该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椰心叶甲在海南岛广泛分布而水椰八角铁甲只是零星发生原因。

  • 标签: 水椰八角铁甲 椰心叶甲 寄主植物 选择性
  • 简介:【背景】当前农药品种及其使用量日益增多,测试农药对环境生物急性毒性成为农药环境安全监测重要途径。【方法】采用食下毒叶法药土法分别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氰氟虫腙、螺螨酯、螺虫乙脂、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2,4-D二甲胺盐等9种农药对家蚕蚯蚓急性毒性,并根据其毒性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分级,评价其对环境安全性。【结果】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氰氟虫腙、螺螨酯、螺虫乙脂、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2,4-D二甲胺盐对家蚕LC50(96h)分别为2.05×10-3、8.59×10-4、2.79、250.48、11.52、272.18、2.50、1.93×10-2534.47a.i.mg·L-1,对蚯蚓LC50(14d)分别为11.05、6.29、〉100、〉100、〉100、〉100、99.13、115.31〉100a.i.mg·kg-1干土。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戊唑醇对家蚕"剧毒",氰氟虫腙、螺虫乙脂苯醚甲环唑对家蚕"高毒",其余农药对家蚕均为"低毒";阿维菌素对蚯蚓为"中毒",其余农药对蚯蚓均为"低毒"。【结论与意义】9种农药对家蚕蚯蚓急性毒性存在差异,为农药合理使用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农药 家蚕 蚯蚓 急性毒性
  • 简介:[背景]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危险外来入侵害虫,自200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但有关云南省扶桑绵粉蚧发生情况缺乏系统调查报道.[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对云南省16个州(市)72个区(市、县)扶桑绵粉蚧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其天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扶桑绵粉蚧在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德宏州芒市,红河州元阳县、蒙自市,保山市隆阳区,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永仁县,怒江州泸水县8个州(市)共10个市(县)有零星分布.其寄主植物共14科18属19种,包括园林观赏植物3种、经济作物1种、蔬菜作物2种、粮食作物1种、杂草11种,其中有12种植物在我国其他疫区未见报道;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天敌3种.[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省呈零星点状分布、疫区间受害情况有差异,未对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害.本研究可为云南省开展扶桑绵粉蚧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云南省 分布与危害 天敌
  • 简介:尽管geneflow源于群体遗传学进化生物学,但已成为环境生物安全文献中常见科学术语。花粉介导geneflow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对物种群体进化有着特殊重要意义。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快速发展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转基因随geneflow发生逃逸及其可能带来潜在生态进化影响已经成为环境生物安全评价研究重要内容,备受全球广泛关注,geneflow这个术语在我国也被频繁引用。但是,geneflow中文术语在我国各种文献资料中存在着十多种翻译版本,这些不同翻译版本形式不同且内容略有差异,容易给环境生物安全问题理解研究造成不必要混乱。本文对geneflow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回顾,并对不同形式geneflow术语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中使用历史溯源进行了阐述。笔者建议使用“基因流”作为geneflow在中文应用中统一术语,这也最接近群体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等相关著作中geneflow原意。基于此,对基因流在转基因逃逸及其相关环境生物安全评价以及群体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应用意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基因流 生物安全 环境 群体遗传 进化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