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7 G玻璃腔灌洗在增生性玻璃视网膜病变玻璃切除玻璃积血(postvitrectomy vitreous hemorrhage,PVH)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增生性玻璃视网膜病变PVH 41例(50眼),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25眼),进行睫状体平坦部27 G套管针两切口,灌洗出玻璃腔内积血。收集同期PVH 21例(25眼)采用玻璃腔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的治疗的作为对照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随访期末,观察组中视力提高者22眼(88.00%);对照组视力提高15眼(6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4,P=0.024)。结论27 G玻璃腔灌洗治疗增生性玻璃视网膜病变PVH效果确切。

  • 标签: 积血,玻璃体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性 灌洗,玻璃体腔
  • 简介:摘要:近几年,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日益严格,玻璃厂排放烟气的治理工作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大量的玻璃厂烟尘治理工程相继开工。某公司总承包的一家废热电站,在2015年2月份投入试运行后,其小时平均发电量只有2.5 MW,而机组负荷只有6 MW。因此,对工程中可能存在的节能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以玻璃窑炉余热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系统发电量的因素,制定节能整改措施,并在生产实践中检验改造效果,为以后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借鉴。

  • 标签: 玻璃窑炉 余热发电 蒸汽消耗 节能整改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可切除胃癌综合治疗模式的现状,为进一步优化胃癌综合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手术并具有完整治疗资料的265例可切除胃癌患者。详细记录患者临床特征、术前检查、病理结果、手术和围期治疗情况以及疗效。分析诊治过程与规范指南的差距,了解胃癌综合模式的变化趋势。结果2008年(早年组)和2013年(近年组)在我院行胃癌根治的患者分别为127例和138例,其中行D2根治的比例分别为52.8%和60.1%(P<0.01),淋巴结清扫数目≥15个为5.5%和52.8%(P<0.01),中位淋巴结清扫数目由6个提高到16个,两组接受新辅助化疗患者分别为2.4%和3.6%(P=0.55)。早年组中接受单纯术后化疗和术后辅助放化疗比例分别为62.2%和2.4%,近年组中的分别为58.0%和8.0%(P=0.04)。此外,术后化疗早年组79例(62.2%),近年组80例(58.0%)(P=0.48)。结论胃癌根治水平不断提高,治疗逐步规范,但距离日韩等标准的D2根治还存在差距;术后辅助放疗在内的辅助治疗可使患者获益,但仍有部分应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未接受治疗,胃癌的综合治疗还需进一步加强。

  • 标签: 胃肿瘤 治疗模式 综合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transvaginal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vNOTES)行全子宫+双侧附件(或输卵管)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vNOTES行全子宫+双侧附件(或输卵管)切除14例临床资料,包括异常子宫出血4例,子宫肌瘤3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3例。所有手术患者术前常规阴式手术准备,全麻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按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步骤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及直肠子宫间隙,切断双侧子宫骶、主韧带及子宫动静脉下行支,切除宫颈后置入 Port经阴道NOTES专用通道,腹腔镜下探查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腹腔脏器情况,转入vNOTES进行全子宫切除。结果:14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手术时间(88.5±24.2)min,中出血(64.6±31.0)ml。子宫重量55~205 g,(139.1±43.3)g。术前血红蛋白(119.0±16.9) g/L,术后24 h血红蛋白(118.5±18.3)g/L。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3.9±0.5)d,术后排气时间(11.5±1.7)h,术后1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7,0.5)分。术后随诊(4.6±2.1)月,阴道残端愈合良好。结论:vNOTES全子宫+双侧附件(或输卵管)切除安全、可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经尿道前列腺电切与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对照采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实验组采用离子双极电切,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各项指标的数值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为0.10%,数值要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38%,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前列腺患者使用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比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对患者的伤害更小,患者术后可以更快恢复,而且术后不容易感染,提高患者的治疗预后,可以作为前列腺增生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等离子双极电切术 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98例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子宫出血复发率以及手术前后月经量、月经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及子宫出血复发率分别为2.2%与2.2%,均低于对照组的12.2%与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月经量、月经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月经量、月经周期均得到有效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可有效改善患者月经情况,且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宫腔镜 子宫内膜电切术 刮宫术 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电切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30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宫腔电切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成功率达10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1年,患者满意度达96.67%。结论应用宫腔电切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宫腔电切术 子宫粘膜下肌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现阶段,机电一化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制造行业之中,由于这项技术的应用,制造行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作为制造企业应该重视对于机电一化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市场的认可。本文就机电一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这项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个简单的研究。

  • 标签: 机电一体化 技术 应用 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剥离的手术途径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肝血管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改进的技术要点在于剥离途径的角度、方位,使其充分暴露瘤下极假包膜。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剥离。手术时间(90.3±32.3)min;中出血量(50±500 ml);肝门阻断时间(12.5±35.4)min。术后第1天引流量10~150 ml,逐渐减少第3天<30 ml予以拔除。平均住院时间(5.5±2.7)d。血清ALT、AST、总胆红素和前白蛋白水平,术后第1天和第3天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1,-4.182, -2.235, 9.722, P<0.05),而术后7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7,-1.392,1.000,-2.531,P>0.05)。结论肝血管瘤剥离其技术要点在于剥离途径的角度、方位,使其充分暴露瘤下极假包膜。具有操作简单、安全、肝门阻断时间短、正常肝组织保留多、对肝功能影响小等优点。

  • 标签: 血管瘤,肝 腹腔镜 剥离术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地区电网电力运行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传统、集控站以及集中控制三种模式并存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量大增,前两种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电网电力发展和管理的要求,进行调控一化的升级是必然的选择。

  • 标签: 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主配网一体化 模型中心 建设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对浅表食管癌(SEC)的临床疗效,探讨ESD在SE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SEC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SD治疗的3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灶环周比例、ESD治疗的有效性评价指标(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等。368例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分为狭窄组(94例)和非狭窄组(274例),比较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的病灶环周比例、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分析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68例患者中男270例(73.4%),女98例(26.6%);年龄为(64.4±7.6)岁;病变环周比例<1/2周者231例(62.8%),1/2~<2/3周者49例(13.3%),≥2/3周者88例(23.9%);病变的整块切除率为98.6%(363/368),完全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7.8%(360/368),手术时间为(89.4±47.9)min,切除病变面积为(12.5±8.9)cm2;中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0.3%(1/368)、0.5%(2/368)和25.5%(94/368);随访时间为8~5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食管癌复发或新发病灶,均未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狭窄组和非狭窄组中,病变环周比例<1/2周者分别为38例(40.4%)和193例(70.4%)、病变环周比例1/2~<2/3周者分别为9例(9.6%)和40例(14.6%)、病变环周比例≥2/3周者分别为47例(50.0%)和41例(15.0%),两组病变环周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0,P<0.01)。狭窄组的手术时间较非狭窄组更长,切除病变面积较非狭窄组更大[(126.1±56.3)min比(76.8±37.2) min、(17.5±10.7) cm2比(10.8±7.4) 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7、5.41,P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环周比例≥2/3周、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均为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53、1.018、1.041,95%CI 0.116~0.551、1.011~1.025、1.007~1.076,P均<0.05)。结论ESD是治疗SEC安全、有效的方式,术后SEC局部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浅表食管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术前移行带指数(TZI)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对贵州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206例行TUR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经直肠超声(TRUS)检查测定前列腺体积(TPV)及移行带体积(TZV),根据移行带指数(TZV/TPV)大小,分为A组(TZI<0.5)、B组(TZI≥0.5)两组。术后6个月随访采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资料对两组进行比较,而IPSS被细分为排尿期症状评分(IPSS-v)和储尿期症状评分(IPSS-s),分析两组手术前后IPSS、IPSS-v、IPSS-s、QOL、Qmax、PVR的变化。以手术前后IPSS评分之比(术后/术前:%IPSS)、手术前后QOL之差(术前-术后:△QOL)、手术前后Qmax之差(术前-术后:△Qmax)作为评估术后疗效指标,利用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判断TZI与%IPSS、△QOL以及△Qmax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共纳入126例,B组80例。(1)比较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年龄、IPSS、IPSS-v、IPSS-s、QOL、Qmax、PV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PV(74.57±29.25)ml明显大于A组(46.25±24.56)ml,P<0.001。比较两组术后随访结果,IPSS-s(P=0.079)、QOL(P=0.71)、PVR(P=0.6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IPSS、IPSS-v、Qmax[A组:B组(8.50±5.75)与(6.38±4.36),(4.03±3.75)与(2.63±2.5),(16.54±4.43)ml/s与(18.94±4.84)ml/s,均P<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不论是A组还是B组,患者术后IPSS、IPSS-v、IPSS-s、QOL、Qmax及PVR与术前分别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TZI与△Qmax(r=0.32,P<0.01)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IPSS(r=-0.22,P<0.01)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性,而TZI与△QOL(r=0.08,P=0.238)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TURP疗效与TZI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且TZI≥0.5的患者,TURP疗效可能更好。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移行带指数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镇痛药物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中的止痛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Pubmed、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搜索有关ESWL中镇痛药物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文献纳入标准:对门诊行ESWL的≥18岁上尿路结石患者,使用单一用药或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用药,伴或不伴中疼痛追加镇痛用药,对照组采取安慰剂或其他药物镇痛;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局部浸润或表面涂抹;结局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排除标准:研究对象有药物滥用史或<18岁;数据不完整或无法提取数据的研究。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0和WinBugs 1.43软件对数据进行网状Meta分析,比较ESWL中使用不同镇痛药物患者的VAS。结果最终纳入17篇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1 427例患者。17篇文献质量等级均为B级,漏斗图评估结果显示均无发表偏移。网状Meta分析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强效阿片类、非甾体类、局麻类、弱效阿片类、安慰剂之间镇痛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均不包含0)。网状Meta分析镇痛效果排序由强至弱依次为强效阿片类、非甾体类、局麻类、弱效阿片类,排序概率分别为0.7719、0.7657、0.4141、0.4059、0.1425。结论在ESWL中,强效阿片类、非甾体类、局麻类、弱效阿片类药物与安慰剂比较,均可以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镇痛效果由强至弱依次为强效阿片类、非甾体类、局麻类、弱效阿片类。

  • 标签: 碎石术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镇痛 网状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肝癌患者予腹腔镜肝癌根治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肝癌患者80例,分为开腹手术治疗对照组(n=40)与腹腔镜肝癌根治治疗观察组(n=40),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检测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 (CRP)及白介素-2(IL-2)水平评估机体炎症反应状态,并检测术前、术后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分别小于对照组(P

  • 标签: 肝癌 腹腔镜 开腹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侧卧位DAA在人工全髋关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均选自本院人工全髋关节手术患者中,共65例,根据手术入路将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接受直接外侧入路治疗,观察组35例患者给予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和髋关节功能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后1天、3天及1周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手术中应用侧卧位DAA的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症状,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 标签: 侧卧位 直接前方入路 人工全髋关节 快速ERAS
  • 简介:摘要外泌是一种由细胞释放的纳米级囊泡。该囊泡由脂质双层膜组成并包裹各种生物分子,通过靶向受体细胞释放内容物来发挥细胞间通讯作用。动脉粥样硬化(AS)是由动脉血管中脂质堆积引起的慢性炎性疾病,各种细胞分泌的外泌都具有特异性,其作为多面信使介导斑块内的细胞间信号传递,在AS进程中发挥着双向调控作用。外泌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AS的诊断,抗炎性外泌和工程化外泌也为AS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本文就AS斑块中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对AS疾病的双向调控作用以及外泌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外泌体 细胞 双向调控作用 应用前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前列腺总体积(TPV)及不同前列腺移行带体积(TZV)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根据TPV分成3组:A组TPV<40 ml者70例,B组40 ml≤TPV<80 ml者98例,C组TPV≥80 ml者42例;同时据TZV分组:a组88例:TZV<20 ml,b组67例:20 ml≤TZV<40 ml, c组55例:TZV≥40 ml。所有患者均行TURP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排尿期IPSS(IPSS-V)、储尿期IPSS(IPSS-S)、生活质量评分(QoL)以及最大尿流率(Qmax),使用方差分析分别分析TPV及TZV对TURP疗效的影响。结果A、B、C 3组患者术前IPSS、IPSS-V、IPSS-S、QOL、Q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C组患者年龄(73.5±6.5)岁明显大于A组的(69.3±7.6)岁及B组的(70.9±7.3)岁(P=0.015)。A、B、C 3组患者术后IPSS、IPSS-V、IPSS-S、QoL及Q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 3组患者术前IPSS、IPSS-V、IPSS-S 、QoL、Q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年龄(69.2±7.6)岁明显小于b组的(72.1±7.2)岁及c组的(72.5±6.7)岁(P=0.017)。a、b、c 3组患者术后IPSS、IPSS-V、IPSS-S、QoL及Q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IPSS、IPSS-V、IPSS-S、QoL与TZV呈负相关,而Qmax与TZV呈正向相关。A、B、C及a、b、c各组患者术后IPSS、IPSS-V、IPSS-S、QoL及Qmax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TPV、TZV与BPH症状可能无明显相关性,但与年龄可能存在相关。TURP是不同TPV、不同TZV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不同TPV患者手术疗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 TZV越大者越趋向于更好的疗效,TZV对术后疗效预测较TPV可能更好。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总体积 移行带体积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