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胆管(HCCA)是肝胆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HCCA是最常见的胆管类型,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HCCA无特定的标志物,其术前诊断和评估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国内外就HCCA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于HCCA的疗效有所改善。围手术期的处理包括术前引流方式的选择、围手术期放化疗等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存。其中,术前放化疗在肝移植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可选择的术式从传统的胆管切除术及切除术衍生出其他复杂的术式。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HCCA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HCCA的诊断和多模式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诊断 治疗应用 肿瘤分期 肝门部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管患者中microRNA(miR)-181b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收治的100例胆管患者临床资料(胆管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胆管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33~80岁,中位年龄56岁。对照组男66例,女34例;年龄30~80岁,中位年龄54岁。采用RT-PCR检测血清和组织样本中miR-181b的表达量,分析miR-181b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及其在诊断和预后中价值。根据胆管组织中miR-181b表达量的平均值,将胆管组分为miR-181b高表达组和miR-181b低表达组。两组miR-181b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胆管组患者血清miR-181b表达量1.24±0.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1±0.13(t=66.59,P<0.05)。胆管组织miR-181b的表达量2.31±0.14,明显高于旁组织的1.17±0.11(t=34.53,P<0.05)。miR-181b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t=-2.10,-2.61,-4.86;P<0.05)。miR-181b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37.50%、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7,P<0.05)。结论miR-181b在胆管患者中呈高表达,且与分期、预后相关,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胆管肿瘤 miR-181b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联合吲哚菁绿(ICG)荧光示踪技术在肝细胞解剖性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肝胆外科行解剖性切除的45例肝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57.76±10.95)岁,年龄范围28~73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ICG荧光示踪组(n=24)和对照组(n=21)。其中ICG荧光示踪组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58.21±11.81)岁,应用三维可视化联合ICG荧光染色示踪技术行解剖性切除。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57.24±11.35)岁,行常规解剖性切除。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术中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最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ALT和TBiL复常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ICG荧光示踪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阻断时间分别为110.50(44.00~145.00) min、(15.17±2.14) min,低于对照组的122.00(80.00~255.00) min、(17.29±2.35) min,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02,t=-2.115;P<0.05);ICG荧光示踪组输血例数为2例,低于对照组的8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47,P<0.05);ICG荧光示踪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最高ALT和TBiL、ALT和TBiL复常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联合ICG荧光成像技术行解剖性切除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有助于肝脏外科医师对段之间分界线的可视化和边界的识别,提高解剖性切除术的安全性。

  • 标签: 癌,肝细胞 成像,三维 吲哚菁绿 荧光成像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胆囊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胆囊无特定的标志物,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而PET-CT在局部晚期胆囊的转移灶检出中更有优势。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国内外就胆囊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胆囊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胆囊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胆囊肿瘤 诊断 肿瘤分期 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肝胆外科1999年1月至2021年11月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16例豆状核变性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29.5岁(14~54)岁。采用电话、门诊及住院复查方式进行随访,随访起点为手术当日,以受者死亡为终点,观察受者术后生存情况、神经精神症状改善情况、角膜K-F环变化情况,比较术后1个月及1、3、5年的肝功能和血清铜蓝蛋白水平,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1月24日。结果16例肝移植受者中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15例,成人间活体部分肝移植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16例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个月(6~260)个月。16例受者1、5和10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3.8%、85.2%和75.8%。10例角膜K-F环阳性受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和11个月消失。5例伴有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除1例死亡外,其余4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受者术后1个月及1、3、5年的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原位全肝移植和活体部分肝移植治疗豆状核变性能有效的改善受者铜代谢和神经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标签: 肝移植 肝豆状核变性 神经精神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CB11基因V444A突变与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肝胆病中心2017年10月至 2019年6月确诊的164 例福建籍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患者[男91例,女73例,年龄(46.0±13.0)岁]和 164 名同一地区健康对照人群[男99名,女65名,年龄(43.8±16.7)岁]为研究对象。采用 TaqMan-MGB 探针方法对ABCB11基因V444A SNPs 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计算上述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采用Pearson χ2检验对所检出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进行关联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各基因型与肝胆管结石患病相关性。结果两组人群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人群中V444A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所选人群具有代表性(P=0.161);V444A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共检出T、C 2个等位基因,TT、TC、CC 3个基因型,病例组中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4%和71.6%,对照组中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5.4%和64.6%,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例组中TT、TC、CC的基因型频率为5.5%、45.7%、48.8%,对照组中TT、TC、CC的基因型频率为14.6%、41.5%、43.9%,两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V444A位点基因型与胆管结石的发病风险的多因素分析发现该位点TC型杂合突变可能增加原发性胆管结石的患病风险。结论ABCB11基因V444A突变可能是胆管结石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 标签: ATP结合匣式转运子 基因 V444A 原发性肝胆管结石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严重外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收治的12例严重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9~56岁,中位年龄40岁。右叶损伤9例,中叶损伤1例,左叶损伤2例。美国创伤外科学会的器官损伤分级(AAST-OIS)分级Ⅲ级2例,Ⅳ级8例,Ⅴ级2例。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行肝脏三维可视化重建,评估损伤、血管累及情况,初步评估腹腔出血量,拟定救治方案。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情况及患者疗效。结果三维重建模型可清晰显示内脉管系统,包括门静脉、动静脉的走行,分支,空间构象及损伤区域所累及的段,可任意角度观察损伤区域与其周围脉管结构的空间解剖关系,准确地对损伤部位进行定位和分级,术前三维重建结果与术中真实情况一致。12例患者均按救治前设计方案顺利进行外伤的救治。4例开腹探查,探查情况与术前评估一致;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治疗,2例密切观察保守治疗。1例右叶巨大血肿破裂,术后肾衰竭,长期间断血液净化治疗,余11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对于严重外伤患者,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对损伤部位和累及血管进行准确的评估,并辅助设计最优治疗方案,指导个体化救治方案的实施。

  • 标签: 成像,三维 严重肝外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逆灌注法对移植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灌注对照组(IPR组)和逆灌注实验组(RETR组),各60只,分别行正灌注、逆灌注法原位肝移植术,分别于再灌注后1、2、6 h检测大鼠血清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质量;选取1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开腹后检测上述指标,上述动物实验于2个月内完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SOD水平上,IPR组和RETR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722,P<0.05),IPR组在1、2、6 h[(3.49±1.55)、(3.08±1.88)、(2.24±1.20) U/mg蛋白]均显著低于RETR组[(5.06±1.63)、(4.60±1.15)、(3.57±1.37) U/mg蛋白,t=-2.197、-2.182、-2.31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A水平上,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76,P<0.05),IPR组在1、2、6 h[(125.84±50.57)、(158.36±70.92)、(264.60±93.56) nmol/mg蛋白]都要显著高于RETR组[(70.71±40.30)、(80.12±27.86)、(153.26±99.71) nmol/mg蛋白,t=2.696、3.247、2.5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NF-α水平上,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58,P<0.05),IPR组在1、2、6 h[(156.91±83.88)、(625.37±317.44)、(1420.24±680.60) ng/L]都要显著高于RETR组[(93.44±38.70)、(337.62±248.84)、(885.95±401.22) ng/L,t=2.173、2.256、2.13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MGB1水平上,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042,P<0.05),IPR组在1、2 h[(2 402.93±103.71)、(2 521.26±274.52) ng/L] HMGB1水平显著高于RETR组[(1 982.58±134.66)、(2 168.19±139.71) ng/L,t=-7.821、-3.62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逆灌注法能减少移植大鼠术后的氧化应激分子和炎性因子的释放,起到保护移植肝功能的作用。

  • 标签: 肝移植 氧化应激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与MELD-Na评分对衰竭患者行肝移植短期预后(3个月)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因衰竭行肝移植的86例患者的术前及术中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ELD和MELD-Na评分对短期预后的鉴别能力并根据Youden指数确定最佳的cut-off值。结果86例患者中早期死亡21例(24.4%)。术前MELD评分(P=0.001)和术中输血量(P<0.001)是衰竭行肝移植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ELD和MELD-Na评分预测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6和0.6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7)。MELD≥24.3组、MELD<24.3组的早期生存率分别为51.7%(15/29)和87.7%(50/57),MELD-Na≥25.7组、MELD<25.7组的早期生存率分别为54.9%(17/31)和87.3%(4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MELD评分与MELD-Na评分升高时,早期生存率降低。结论在预测衰竭行肝移植患者早期预后方面,MELD评分与MELD-Na评分预测能力无明显差异。MELD评分与术中输血量是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移植 肝衰竭 预后 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D-Na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肝细胞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收治的接受肝移植的84例肝细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11例,平均51岁。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后无复发生存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预测术后无复发生存的最佳界值,以此分组比较无复发生存率。结果NLR预测肝细胞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3,约登指数0.319,最佳界值为3.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目、米兰标准、NLR与肝细胞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HR=2.412,95%CI:1.277~4.555)、肿瘤数目≥3个(HR=5.595,95%CI:2.023~17.531)和NLR≥3.2(HR=2.891,95%CI:1.348~6.204)是肝细胞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以NLR 3.2为界值分组,NLR<3.2组(n=61)肝移植术后1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78%,优于NLR≥3.2组(n=23)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目和NLR与肝细胞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相关。NLR对肝细胞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肝移植 癌,肝细胞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复发 无复发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