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管患者中microRNA(miR)-181b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收治的100例胆管患者临床资料(胆管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胆管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33~80岁,中位年龄56岁。对照组男66例,女34例;年龄30~80岁,中位年龄54岁。采用RT-PCR检测血清和组织样本中miR-181b的表达量,分析miR-181b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及其在诊断和预后中价值。根据胆管组织中miR-181b表达量的平均值,将胆管组分为miR-181b高表达组和miR-181b低表达组。两组miR-181b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胆管组患者血清miR-181b表达量1.24±0.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1±0.13(t=66.59,P<0.05)。胆管组织miR-181b的表达量2.31±0.14,明显高于旁组织的1.17±0.11(t=34.53,P<0.05)。miR-181b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t=-2.10,-2.61,-4.86;P<0.05)。miR-181b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37.50%、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7,P<0.05)。结论miR-181b在胆管患者中呈高表达,且与分期、预后相关,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胆管肿瘤 miR-181b 预后
  • 简介:摘要胆囊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胆囊无特定的标志物,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而PET-CT在局部晚期胆囊的转移灶检出中更有优势。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国内外就胆囊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胆囊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胆囊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胆囊肿瘤 诊断 肿瘤分期 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严重外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收治的12例严重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9~56岁,中位年龄40岁。右叶损伤9例,中叶损伤1例,左叶损伤2例。美国创伤外科学会的器官损伤分级(AAST-OIS)分级Ⅲ级2例,Ⅳ级8例,Ⅴ级2例。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行肝脏三维可视化重建,评估损伤、血管累及情况,初步评估腹腔出血量,拟定救治方案。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情况及患者疗效。结果三维重建模型可清晰显示内脉管系统,包括门静脉、动静脉的走行,分支,空间构象及损伤区域所累及的段,可任意角度观察损伤区域与其周围脉管结构的空间解剖关系,准确地对损伤部位进行定位和分级,术前三维重建结果与术中真实情况一致。12例患者均按救治前设计方案顺利进行外伤的救治。4例开腹探查,探查情况与术前评估一致;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治疗,2例密切观察保守治疗。1例右叶巨大血肿破裂,术后肾衰竭,长期间断血液净化治疗,余11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对于严重外伤患者,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对损伤部位和累及血管进行准确的评估,并辅助设计最优治疗方案,指导个体化救治方案的实施。

  • 标签: 成像,三维 严重肝外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与MELD-Na评分对衰竭患者行肝移植短期预后(3个月)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因衰竭行肝移植的86例患者的术前及术中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ELD和MELD-Na评分对短期预后的鉴别能力并根据Youden指数确定最佳的cut-off值。结果86例患者中早期死亡21例(24.4%)。术前MELD评分(P=0.001)和术中输血量(P<0.001)是衰竭行肝移植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ELD和MELD-Na评分预测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6和0.6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7)。MELD≥24.3组、MELD<24.3组的早期生存率分别为51.7%(15/29)和87.7%(50/57),MELD-Na≥25.7组、MELD<25.7组的早期生存率分别为54.9%(17/31)和87.3%(4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MELD评分与MELD-Na评分升高时,早期生存率降低。结论在预测衰竭行肝移植患者早期预后方面,MELD评分与MELD-Na评分预测能力无明显差异。MELD评分与术中输血量是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移植 肝衰竭 预后 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D-Na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肝细胞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收治的接受肝移植的84例肝细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11例,平均51岁。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后无复发生存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预测术后无复发生存的最佳界值,以此分组比较无复发生存率。结果NLR预测肝细胞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3,约登指数0.319,最佳界值为3.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目、米兰标准、NLR与肝细胞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HR=2.412,95%CI:1.277~4.555)、肿瘤数目≥3个(HR=5.595,95%CI:2.023~17.531)和NLR≥3.2(HR=2.891,95%CI:1.348~6.204)是肝细胞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以NLR 3.2为界值分组,NLR<3.2组(n=61)肝移植术后1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78%,优于NLR≥3.2组(n=23)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目和NLR与肝细胞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相关。NLR对肝细胞患者肝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肝移植 癌,肝细胞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复发 无复发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