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什么是"中国格"?今天我们所不断试图努力去发现和展现的中国人的性格究竟是怎样的?中国人的形象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在今天中国崛起,一个"新新中国"开始吸引世界的关注之后,变得异常地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这里,其实我们强烈地期望通过对于"中国格"的关切,让世界对于中国人的新的形象有更多的了解,期望中国人的形象从过去的刻板的印象中脱离出来,让世界重新感受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魅力和活力。

  • 标签: 中国梦 性格 人的形象 中国人 中国崛起 中国文化
  • 简介:在这里所写下的片段乃是我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者的个人对于外国文学的一点片断的回忆和理解,它们当然显得琐碎和零散。但这些回忆和理解恰好显示了在中国当代历史中外国文学的不可忽视的关键的意义。它们恰恰凸现了外国文学具有的某种“中国”,

  • 标签: 外国文学 中国性 当代文学 回忆 凸现 意义
  • 简介:最近,我和家人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小住。发现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对于“中国制造”的负面的报道已经影响到了新西兰。我到后一两天,一家主流电视台的晚间新闻大规模地报道了本地一家著名酌连锁超市中的中国出品的童装据说有问题,说是小孩穿上容易着火云云。报道颇为着力渲染,播音员的表情似乎也相当严峻。

  • 标签: “中国制造” 连锁超市 晚间新闻 新西兰 奥克兰 电视台
  • 简介:香港回归既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对于香港的文化和社会形态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本文通过对于香港电影的读解和思考,研究在香港电影中“中国脉络”的转变和发展,指出伴随着中国内地高速的经济成长和全球化的进程,香港的文化想象在变化和认同中不断再造。点明一种新的“香港”身份和“中国”身份认同的新的“接合”,正是当下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展开的路径,由此提出本文试图阐发的后“九七”香港电影的关键概念——“后原初”。

  • 标签: 后原初性 中国脉络 认同 想象
  • 简介:很久以来,我经常发现一种难以理解的反差。我遇到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对于中国的现状似乎有更多的信心,对于中国的未来有更多的具体的讨论和思考,他们似乎对于中国的未来有更为平实的估计和判断,对于当下经济发展的成果有更多的肯定;而遇到一些文学家和人文知识分子时,则往往发现他们对于中国的现实

  • 标签: 后新时期 新文学 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 大众文化 左翼文学
  • 简介:三十年前的《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在信中作者讲述了自己人生所遭遇的挫折,讲述了从充满理想到对人生失望的过程。其中讲到了家庭的冷漠、感情的失落和社会的诸多问题让她感到失望和痛苦.坦诚地表明她“心里真是乱极了,矛盾极了。”

  • 标签: 中国梦 文化 抱怨 《中国青年》 人生 三十年
  • 简介:中国式奋斗》这部片子真的是很有意思,它“深描”了北京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他们对中国社会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形态。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年轻人究竟是怎样的生存状况,需要大家再重新不断地去认识,这部片子就是进入中国年轻人、北京年轻人的一个真正的窗口,它直接用镜头真实地展示了这些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梦想、痛苦和追求。

  • 标签: 中国青年 中国式 窗口 奋斗 改革开放30年 理想
  • 简介:宏愿与幽梦: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张颐武对于中国的文学界来说,诺贝尔文学奖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它既是一种吸引和诱惑,又是一种挑战与困扰,它提供了一种可能,又提供了一种深切的失望与焦虑。诺贝尔文学奖是一种幻想的结果,又是一种仿佛随时可能及到的荣誉;是...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西方文学 中国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第三世界 “世界文学”
  • 简介:1本书标题所标明的既是我个人近年来研究工作的基本范围,却也是近年来在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引起了广泛争议与分歧的一个话题。无论持何种观点去透视和反思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现代/后现代所引发的话题都是无法回避的。本书正是我个人近年来的工作方向的一个描述,它似乎可以作为一幅地图,标明了我个人的生命史的一个部分,却也是90年代以来当代社会及文化进程的一个小小的投影。它模糊迷离地标出了一个

  • 标签: 后现代性 中国文化 文化进程 工作方向 中国当代文化 中国历史
  • 简介:马尔克斯故去,在中国引发反响和悼念是必然的。这位拉丁美洲的文学巨匠可以说是近三十年来在中国文学中影响最大最深的外国作家,也似乎是具有某种“中国”的外国作家。《百年孤独》不用说了,这是许多中国作家在创作开始阶段最重要的参照,

  • 标签: 中国文学 马尔克斯 授权 《百年孤独》 外国作家 拉丁美洲
  • 简介:<正>刘心武这个名字对所有经历过新时期文化的变化和发展的知识分子来说,是无法回避和摆脱的,他以他的《班主任》、《如意》、《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钟鼓楼》等文本标帜了一个我们仍然处在它的巨大影响中的时代。刘心武赐于了那个时代以形象,而那个时代又似乎无可争议地以刘心武和他的那些同辈作家作为它的表征。刘心武这个名字已经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整个新时期的历史,而他的作品为这个新时期留下了巨大的文化和精神的存留,这些存留不仅可以提供见证,也可以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

  • 标签: 刘心武 文化转型 新时期文化 知识分子 当代中国 寓言化写作
  • 简介:1998年4月9日,作为好莱坞大片的《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影院开始了首轮公演。这是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一次巨大的成功。在几乎无限度的广告和媒体宣传之中,这部电影的票房走势强劲,在上海永乐院线的第一周的票房就已高达200万人民币。中国观众在幽黯的电影院中又一次体验?..

  • 标签: 类型电影 中国大陆 西安电影制片厂 好莱坞电影 市场化 电影市场
  • 简介:<正>最近,关于张悟本的伪造经历和夸大疗效宣传的事件和一些电视台推出的征婚交友节目引发的广泛的争议都成了社会瞩目的焦点话题,人们都对这两个焦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里所涉及的当然也有诸多社会问题,也受到了关注,但其实其中更多的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当下媒体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 标签: 张悟 林光常 社会问题 悟本 打鸡血 医疗体系
  • 简介:中国的兴起对于全球格局的改变已经显现出来。“五四”精神的贡献已被充分地认知,但有两个困局有待破解:一是一直处在突破原有秩序的冲动中,二是全盘西化或中国本位都被视西方为“普遍”的思维模式限定了。我们必须继承并超越“五四”文化,进行新的创造。本文探讨抗战时期中国思想的变化,从冯友兰“中国到自由之路”、李长之“迎中国的文艺复兴”等思想中发现“中华”对于“现代”展开的巨大意义,从而探究中华文化传统对于未来发展的独特作用。

  • 标签: 五四 抗战时期 冯友兰 李长之 中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