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关于人类起源,各说不一。无论是单一起源还是多地起源,通过迁徙、定居,人类历史进入了衣耕时代。绝大多数族群落地生根,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形成各自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特色文化,从而出现各自的习俗、惯例和制度等,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形成了自然态多元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又新增了文化群落和相应的音乐品种;当今人类有意识地保护多元文化,形成了人工态多元文化。民族音乐教研不仅应继续关注原生族体和自然态多元文化,而且要关注新生族体和人工态多元文化

  • 标签: 族体 族性 自然态 人工态
  • 简介:生态哲学美学秉承后现代精神,具有反中心主义的特点,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开放性、多元互动、动态平衡、同生共荣,它与中国的“和”的精神相通;“和/生态”是多元文化观念的思想基础,并体现其核心精神。“多元文化”本身具有多样性释义,它们也都对多元文化观念起支持作用。

  • 标签: 全球化 生态哲学 环境美学 多元文化 动态平衡
  • 简介:<正>在专业音乐创作领域,继承本土音乐文化传统与借鉴外域音乐文化成果,这纵与横两个轴向应如何取值才能求得合理的坐标点?本世纪这个问题不断被提出来,实践上也不断做着各种尝试,并受到各式各样的评论。

  • 标签: 自组织 音乐文化 专业音乐创作 本土音乐 文化传统 音乐美
  • 简介:蓝天白云,大海沙滩。在秦皇岛度过的三天中,为“写文化”而相聚的学者们在当地唯一的五星级饭店享受了贵族生活,也探讨了许多问题。海水、海风和大家的谈话给我很多思路。在此,我思考的问题是,书写的“民族音乐文化”意义何在?书写对象何在何样?书写主体之身份为何?书写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与民族音乐文化本身存在着差异,那么书写漏掉了什么?

  • 标签: 民族音乐文化 书写 中性化 五星级饭店 秦皇岛 写文化
  • 简介:▲宋瑾在《音乐的明确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87年4期)一文中说:音乐不以概念符号为媒介,而以音响为材料,因此,音乐可以直接地、精细地表现出诗所竭力逼近而又始终没有达到的各种对象及其状态。“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圣一桑)“音乐能够表达言语所不能说的。”(莱修埃尔)这些状态是通过内心感受被表现出来的。

  • 标签: 圣一桑 中央音乐学院 诗所 内心感受 埃尔 文中
  • 简介:<正>在一个纯音乐思维的作曲家心里,音乐只剩下结构本身,象建筑,但并没打算让人居住。结构,实现着人类的智力。确切地说,是建构者的智慧。建构过程是智力“游戏”的过程,令人兴趣盎然,整个生命力旺盛而活跃;建构的结果——结构,则象上帝缔造的杰作(生命体)使上帝自愉一样,使建构者愉悦。如果他的幸福得到分享——他愉,那么这幸福就显得更加丰满,更有价值,这是一种群体效应。

  • 标签: 建构者 空间结构 电子音乐 音乐思维 群体效应 智力
  • 简介:音乐人类学研究深受梅利亚姆“概念、行为、音声”和“音乐文化”或“音乐作为文化”观念的影响。学者们突破原来的“音本位”音乐观,非常重视音乐所处的民族民间文化或社会阶层群落文化。作者看到两个有问题的偏向:一是在发表的文论中只见大量文化事项的细节描述,却不见或少见音乐或音声本身的分析,此为“文化论”表现;一是突破“音乐”范围走向“音声”,把一些文化中的音声当作研究对象,此为“音声论”表现。对此的探讨将涉及后现代主义关于“语言学转向”或概念、悖论、边界问题。

  • 标签: “音乐” “音声” 音乐人类学 学科边界
  • 简介:今天重提“民族音乐”话题,是因为教育与研究的新生代自身对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陌生度更高,r并且面临“民族”族体与族性、“民族音乐”的变化。即原生族体由于中性化而虚幻化或需要重构,新族体不断涌现;与族体变化相应出现了混生音乐。为此,民族音乐教学需要确定对象和范围;民族音乐研究人才培养需要建构课程标准;民族音乐研究需要关注族体、族性和音乐的变化。

  • 标签: 民族音乐 原生族体 新生族体 混生音乐 族性
  • 简介:张师勋的《韩国音乐史(增补)》中涉及音乐思想方面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几点,即音乐与“天”、音乐与宗教、音乐与政治、音乐与情感、音乐与美学、音乐与教育、音乐与民族。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韩国古代音乐思想和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密切关系。张师勋认为韩国音乐应该走自己的路,提倡韩国的乡乐创作,否定因袭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做法,这是正确的。但是历史无法抹除,本文认为应积极地看待中韩关系;而反对西方中心主义也正是中国所要做的。

  • 标签: 韩国音乐 中国音乐 雅乐 正声 玄琴
  • 简介:彼得·基维是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一书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作者提出:具备非功利性且又敏感的听觉器官是纯音乐体验的基础之一;纯音乐体验并不追问音乐之外的意义;“刺激模式”和“再现模式”都不是纯音乐体验的模式;在一个过程中,聆听与思考不能同时进行;对音乐的最好解释是非语言的重新表演;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之间有差异,理解有利于审美,但不是审美:音乐可以描绘情感,但打动人的智能是音乐本身。基维思想的启示在于揭示了善/认知方式和关/审美方式的区别,不足在于没有充分阐明“音乐认知”和“音乐感受”的区别,没有区分“首次欣赏”和“重复欣赏”。

  • 标签: 彼得·基维 纯音乐 分析美学 音乐审美方式
  • 简介:西方音乐阐释理论大致可分为中心主义和多元主义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后者基本上分布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后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的时段。前者对音乐的释义,经历了作者中心、作品中心和读者中心的移动。相应的理论有历史释义学、结构主义和接受美学。后者则出现了从结果到过程、从作品到文本、从确定到随机、从中心到多元,以及从单一到多样的演变,涉及解构主义、多元对话理论、生态哲学美学等后现代主义及之后的理论。各种音乐意义的阐释理论或观点都有各自的历史语境,亦有各自的逻辑结构;从关系实在论哲学观点看,这些阐释理论或观点都具有自洽的合理性。时间先后并非进化,仅为历史分布。

  • 标签: 音乐作品 文本 意义阐释 释义学 结构主义 接受美学
  • 简介:21世纪中国大陆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已经展开,并进入实施阶段。但是有关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充分进行,以致有必要从音乐美学基础问题的探讨入手,提出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希望在反思层面对这次改革的调整有所助益。应该在音乐美学研究中重新确立人的感性地位,拓宽对“音乐”的理解,真正认识音乐审美的规律,纠正以往在利用音乐进行美育的工作上出现的偏差,并从教学方法上探究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以确保“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顺利落实。

  • 标签: 审美 音乐 音乐教育 亲历的知 不美 反美
  • 简介:自各类音乐考级开办以来,成千上万的琴章参加各级考试,呈现出一派业余音乐学习的新气象。但是,在考级的背后,存在着一些隐患。其中,动机问题很值得关注,下面就常见的几类考级动机进行分析,希望对琴童及家长有所裨益。

  • 标签: 音乐考级 家庭教育 音乐教育 考试动机
  • 简介: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可大致划分为3个时期.一是19世纪末至1949年;二是1950年至1970年代末;三是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中,它们有不同的研究模式与研究范畴,文章分别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音乐美学 研究
  • 简介:<正>回顾世纪上叶音乐民族性问题的出现,正值“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一切都应该为“拯救”这个最大目标服务,音乐也不例外。而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西方音乐传进中国已构成事实;这个事实产生一个政治上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那就是:要吸取西方音乐强劲有力的特点制成“新音乐”,以此来“唤起民众,打击敌人”,

  • 标签: 音乐的民族性 传统音乐 世纪末 新音乐 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化圈
  • 简介:后殖民批评是20世纪末以来全球性文化思潮之一,是后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文化批评事项,对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中涉及"东方主义"、"文化身份"、"全球化"、"民族性"等,是当前音乐的"中西关系"问题的探究引进新视野、引向新高度的途径.研究中,我们应该突破"音乐"、"东方"、"西方"等相关词汇的本质主义定义束缚,尽力扭转长期以来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造成的单线进化的音乐发展观,同时消解任何形式的音乐文化霸权思想,让中国各民族音乐和世界各文化中的音乐一道多元性地繁荣发展.

  • 标签: 评语 音乐教育 探究 后殖民批评 途径 新视野
  • 简介:暑假读到布鲁斯·罗宾斯(BruceRobbins)的《全球化中的知识左派》(徐晓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一书,其中关于“上向流动”现象的讨论引起我特别的兴趣,便把一些读后感写下来,和读者们特别是全球化语境中的知识分子们——常常被称为“无根的世界主义”知识分子们分享。

  • 标签: 全球化语境 后殖民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音乐 知识分子 世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