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7
/ 2

浅谈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途径

孔红梅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东门外小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展,生命教育得到我国教育部门的重视,许多省市的中小学校都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本文指出中小学校生命教育在引导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提高生存技能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关注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家庭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生命成长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生;生命教育;价值感;家庭教育;

  一、现实生活中生命意识的失落与渴求呼唤生命教育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高科技、电子化、物质极为丰富的21世纪时,人类却迷茫了、困惑了,生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那些中小学生们,他们为了能融入生存竞争日益残酷的未来社会,只能放弃一切,努力学习。他们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美丽,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而一些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和敏感的孩子,则更深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他们找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有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了生命,近几年大量的轻生报道见诸报端。不难理解,与对自己生命的轻视相伴随的是对别人生命的轻视,对他人的生命缺乏尊重和宽容,使得敲诈、欺压,甚至流血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我曾在所在学校对258名学生生进行了生命教育问卷调查,也访谈了几个学生,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在同孩子们探讨有关生命的各种问题时,孩子们的渴望、兴奋、欣喜、好奇之情让我激动和叹息,他们像一棵棵久旱的小苗,热切盼望着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人生的指引。

  二、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一个社会今天有怎样的教育,也就决定了教出来的人未来会组成怎样的新社会”。然而,有的成人世界充满沮丧、缺少诚信、勇气、责任感、幸福感,让我们不得不质疑教育。事实是,当前的教育现实确实令人感到遗憾和痛心,教育已经成为只关注知识传授、培养考试机器、成就某些知识技能领域精英的工具,极具功利性,而缺乏对生命及人性应有的敬畏。更令人堪忧的是,教育上的这种趋势并未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减,反而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而变得越来越低龄化。即学前儿童教育也逐渐变得漠视学前儿童的生命成长需求、情操陶冶、个性与品德养成等等,而代之以各种所谓兴趣特长的早期培养,看似并非仅关注知识灌输,然而这些教育行为背后多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所左右,以“未来的成功”为目标导向。这必然带来学前儿童对未来世界、对生命生活探索的真正兴趣的丧失。因此,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身体、情感、智能及意志品质,以面对未来整体的人生,需要教育返璞归真,即回归人的本质,尊重生命原生的状态,这便是对进行学生生命教育关键所在。

  当然,我们还要看看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父母。我也向家长做过一个调查:“你认为孩子最珍贵的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学习好、上进、聪明、漂亮、多才多艺、懂事等等,而回答“生命”的少之又少。毋庸置疑,生命是其他一切事物的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可是,当生命珍贵性受到世俗压力的挤压而在不经意间被遗忘时,外在事物就很容易僭越生命本身,致使许多家长常常将生命的重要属性遗忘。现实中的一些家庭教育不但没有关照和提升生命,甚至遗忘、忽视、摧残和压抑生命,与生命教育背道而驰,父母竭尽全力去追求世俗的成功,当孩子的成长出现偏差甚至失去生命的时候,才捶胸顿足,可是悔之晚矣,生命是不可重复的。

  三、如何推动生命教育的全面展开

1.全社会应统一认识:教育的起点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

要推动生命教育的真正开展,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应该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现实教育中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加上政治、经济等外在于教育自身的因素的强行介入,使教育演化为工具的教育,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教育的终极使命被大家忽视。教育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而没有教会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欣赏生命的美好。这样的教育,最终只能造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的灵魂。一个人如果漠视理想层面的探求或随便选择生命目标,就很容易让各种无名的欲求牵着鼻子走,而做出本末倒置的抉择来。正因为如此,现实中才会有那么多青少年因为自己一时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选择结束宝贵的生命,或随意残害别人的生命。让我们谨记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的一句话:“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2]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死、提升生命价值。

  生命的诞生是喜悦的,生命的衰亡也是必然的。频频发生在校园的学生自杀事件和其它各种自毁行为都暴露出许多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力极其脆弱,不能珍视生命,也没有真正理解死亡的涵义。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从生物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生死,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比如,秋天的落叶要经历一个叶柄基部形成离层---随风吹落的过程,春天树木依然生出新叶再现生机;单细胞的生物可以在生长到一定的时候一分为二变为两个新的生命,原来的个体不复存在;人也会生老病死,死后,人的个体也和其它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为无机物重归大自然……没有生何来死?没有死又怎会有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应是这一客观规律的写照。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死亡,正确面对死亡,从而积极地看待生命,承载生存的责任,进而努力去创造和完整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在生命教育这个舞台上,家庭应该唱主角

  学校生命教育已提上了日程,但我们从人的发展规律来讲,一个人生命理念的形成,家庭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在生命教育这个舞台上,家庭应该唱主角。

  老舍说过,“父母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孩子生命问题凸显与家庭生命教育缺失的矛盾不断提醒家长:必须填补家庭生命教育的空白,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学会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懂得善待和关爱其他的生命。为此,家长需要学习有关生命教育的理念和经验,并渗透到孩子生命成长的全程中。

  4.各地成立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目前,有好多地方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对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自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人对这种做法表示质疑,认为很多人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多停留在教育青少年珍惜生命、预防自杀的工具理性层面上,把生命教育作为防止青少年自杀的权宜之计。我们应该看到,从生命教育近四十多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所以,作为心理教师的我认为,在现实条件下,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自杀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必经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尽可能地实践对生命教育更科学、更完整的理解,实现生命教育的终极价值,不仅教育青少年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

  5.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

  建设一支有力的专业心理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倡导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经常组织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等就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教材、实施状况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存在意义,要找到适当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心性的发展,陶冶学生生命智慧,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柯政.生命教育与人格建构.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9月.

[2]冯建军.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走好人生之路[J].上海: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6期.

[3]王琪,刘春芸.生命是教育之本[J].北京:人民教育,2003年第8期.

[4]刘慧的博士论文.生命道德教育:基于新生物学范式的建构.

[5]张文质.林少敏.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