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现状及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6
/ 4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现状及建议

赵珩宇1 吴培萌2 赵晨曦2 李禹辰1 杜诗琦2

1.南京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7;

2.南京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摘要:身心健康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石。要加强青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本文以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为例,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未来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现状;政策建议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身心健康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石。要加强青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身心健康作为全面发展的基石,对我们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以更为积极、自信的态度去迎接各种挑战。他们不仅在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效的状态,而且在心理韧性上也更具优势,能够在遇到困难时快速调整心态,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使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从而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身心状态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更擅长管理自己的情绪,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使得他们在毕业后步入社会时,能更好地适应职场压力,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领导力。他们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懂得在压力下保持冷静,持续学习和成长。总的来说,身心健康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他们全面发展,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障。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和营养摄入,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抵抗力减弱,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的压力和不良的生活习惯,许多大学生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他们的身体疾病,从而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在学业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身体健康,已经成为教育者、家长和社会的重要议题。学校应加强体育课程的开设,推广健康饮食知识,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咨询和压力管理的教育。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也至关重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积极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能拥有坚实的身心基础。

在当前社会的快速变迁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旨在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复杂现状,深入观察并研究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各种身心健康问题,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根源因素,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切实解决当代大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助力他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健康成长,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吴秀芹[1]主要探讨了大学生心理问题及预防策略。龚斌[2]和孙晓东[3]均从体育锻炼的角度出发。其中,龚斌等人构建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指数,而孙晓东则研究了运动对亚健康状态大学生身心健康、颈部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影响。然而除了体育锻炼,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刘欢[4]探讨了高校体育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岳佳钰[5]分析了寝室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卓霖[6]探讨了精准运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应用。郭睿嫚[7]、高伊雯[8]等人则分别研究了现代网络游戏和手机使用情况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文献从特定群体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进行研究。如王献蜜[9]等人研究了北京高校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需求及小组工作介入的效果。孙艳杰和徐茜源[10]则提出了多维分享模式,作为数字化时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其一,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现有的文献虽然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大学生在身体、心理等多个维度的健康状况,但仍未形成一个统一、普遍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这限制了不同研究之间结果的可比性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其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研究较少。现有文献多集中在问题识别和初步干预上,而缺乏多元化理论的深度研究。大多数干预策略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而缺乏对深层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深入分析,难以真正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其三,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现有的教育模式多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情感体验的重视和培养。

本文将着重加以分析探讨,理清相关问题,以进一步深化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理论探讨。

三:身心健康发展现状

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身心成长、知识储备、健康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人数日益庞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他们发挥潜能,培养专业技能的保障。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中国大学数量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增长,在1978年,中国仅有不到100所大学,而到了2022年,大学数量已经超过2800所。这种增长得益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因此,为了应对这一庞大的群体,学校纷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同时,体育设施和健康教育课程也得到了提升,以确保学生在学术压力下也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竞争观念,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举措体现了对新一代大学生全方位关怀,旨在塑造他们为社会的未来栋梁。
随着大学数量的增加,教育质量也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一些新兴行业和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随着数量的增加,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尤其是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同时,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引入更灵活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制学习和跨学科合作,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专业发展也是关键,吸引和留住高质量的教师,确保他们能够传授最新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高校还需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通过实习、实训等机会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家校合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良好环境。

四: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1.饮食习惯的不良营养不均

饮食习惯的不良导致的营养不均在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问题中成为一大关注焦点。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方便快捷的加工食品和外卖,而忽视了膳食所需要的均衡性。他们可能过多地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却缺乏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类和摄入。据统计,超过四分之三的大学生未能达到每日所需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而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生每天摄入的脂肪超过了正常的比例。这种不良的营养摄入模式导致了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等营养素的不足,增加了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据心脏病协会的统计,约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被诊断为肥胖或超重,这一比例在过去几年中仍在持续增加因此,大学校园内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健康饮食选项,设立营养咨询中心,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以应对这种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挑战。长远来看,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健康,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素质。只有当大学生们意识到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实现从"吃出来的健康"。

2.充足运动的缺乏体质虚弱

在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问题中缺乏充足运动导致的体质虚弱是一个日益严重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生活方式通常是久坐不动,大多数大学生更倾向于花费时间在课堂学习、社交娱乐或使用电子设备上,而忽视了身体锻炼的重要性。这种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身体的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需要通过运动来保持健康和强壮。长期缺乏适度的体育锻炼会导致肌肉萎缩和骨骼密度减少,使得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容易感到疲劳和虚弱。缺乏运动也会对心血管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需要定期的有氧运动来保持。缺乏运动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下降,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大学应积极推动体育活动的开展,比如增设体育课程、组织健身活动,甚至在教学楼设置运动设施,鼓励学生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教育,让他们理解运动对于整体健康的重要性,明白短暂的舒适可能换来长期的健康隐患。只有在认识到这一点后,他们才会愿意走出教室,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而提升体质,预防疾病,享受更加充实和活力四溢的大学生活。

3.社交存在压力

大学生面临的社交压力可以是相当重的。在大学里,他们需要建立新的社交圈子,结交新朋友,要努力与同学、舍友和学校其他社群建立友谊和联系,面对各种不同的人和个性,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安、焦虑甚至孤独。一些学生面临社交焦虑,害怕与他人交流、不敢参加社交活动或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焦虑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感到不安和不自在。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大学生活可能会带来孤独感和融入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远离家乡、没有朋友或社交圈子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感到孤立和不被理解。

然而,大学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来帮助应对这些压力。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技巧,帮助学生提升社交技巧,处理焦虑。同时,加入社团、志愿者活动或者兴趣小组,是拓展社交网络、增强自我价值感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接纳自己,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是克服社交压力的关键。通过时间和实践,许多大学生都能逐渐适应并享受大学的社交生活。

五:身心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1.饮食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课程增加生活节奏快,他们可能依赖于校园餐厅或便捷的卖服务,这些食品往往含有高热量、高油脂、高糖分和高盐等成分,但营养价值较低。大学生可能因为课程安排或社交活动而忽视正餐,导致饮食不规律。长期过度依赖此类食物会导致饮食结构失衡,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容易导致肥胖。过多的摄入此类食物还缺乏足够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因此,大学生需要增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尽量选择均衡饮食,多摄取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膳食多样性。可以尝试自己做饭,既经济又健康。定期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帮助消耗多余热量,保持身体健康。此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避免过度依赖外卖,对预防各种现代疾病具有长远益处。

2.缺乏营养知识和教育

许多大学生刚刚离开家庭,可能缺乏独立选择和准备健康饮食的能力,同时缺乏足够的营养知识和健康教育,不了解饮食均衡的重要性,以及肥胖和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许多大学的课程设置中缺乏系统性的营养教育内容,缺乏基础的营养教育。这导致许多学生在关注自身健康和饮食习惯时缺乏系统的指导和教育支持。缺乏对健康和营养的自觉关注,使得他们不主动获取相关知识,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缺失营养知识和教育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大学应加强营养健康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践性的营养指导和烹饪课程,让学生了解如何做出营养均衡的选择。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该携手,通过定期的家庭与校园健康讲座,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此外,利用科技手段,如健康APP或在线资源,也能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管理饮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匮乏问题。

3.缺乏心理健康意识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或片面。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社交压力以及未来就业压力往往超出他们的应对能力。虽然大学通常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由于资源有限或者学生对这些资源的认知不足,很多需要帮助的学生无法及时得到支持。在一些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问题被视为弱点或耻辱,这可能阻碍学生寻求帮助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消除对心理问题的误解至关重要。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同时建立更为便捷、包容的心理援助机制。社会也应该给予理解和接纳,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并解决问题,共同营造一个理解与支持的心理健康环境。

六.针对本科生身心健康问题的建议

1.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本科生应该学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此外,还可以尝试使用多种学习方式,如阅读、笔记、讨论等,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时间管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本科生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将学习和生活分割开来,避免在学习时间内被其他事情干扰。同时,也要学会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适当放松,以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另外,制定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也非常重要。可以设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定期检查进度,不断调整策略。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学习应用或在线资源,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切记,保持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态度,对新知识保持开放和探索的精神,这都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一个全面、灵活且有计划的学习方法,才是本科生提升学习效率的制胜法宝。

2.选择健康的食物

在选择食物时,本科生应该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程度。大学生在选择健康食物时,可以关注以下几种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类、豆类、鱼类、瘦肉、低脂乳制品等。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预防便秘。全谷类和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和提供能量。鱼类和瘦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脏健康有益。低脂乳制品则含有丰富的钙质,有助于骨骼健康。避免食用过多的加工食品和快餐食品。此外,还要注意控制盐、糖和油的摄入量,以保持身体健康。并且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健康饮食知识的教育,鼓励他们烹饪简单但营养丰富的饭菜,定期进行体育活动,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平衡。同时,餐饮业也应提供更多的健康选项,满足不同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这些健康问题的发生,保障大学生的长远福祉。

3.重视睡眠

睡眠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科生应该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需要

7-9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也要避免熬夜和睡眠不足的情况出现。 要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尽量保持每天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其次,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宿舍安静、光线适宜。再次,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避免熬夜和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此外,适当参与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最后,如果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可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调整身心状态。

参考文献

[1]周晶,马得汶.医学人类学视角下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3):209-216.

[2]龚斌,向军,高佳.体育锻炼视角下大学生身心健康指数的构建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31(11):123-125+164.

[3]孙晓东.运动对亚健康状态大学生身心健康、颈部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23,44(03):87-93.

[4]荣婷.手机依赖强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学习状态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2240所高校调查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06):114-118.

[5]岳佳钰.以寝室文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J].大众文艺,2023,(10):130-132.

[6]卓霖.大健康背景下精准运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09):163-165.

[7]孟舒娴,沈冲.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7):1026-1029.

[8]高伊雯,刘晨卉,陈烨.手机使用情况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教育观察,2023,12(05):14-18+58.

[9]王献蜜,马心玉.北京高校女大学生身心健康需求及小组工作介入研究[J].中国社会工作,2022,(36):18-22.

[10]孙艳杰,徐茜源.多维分享:数字化时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6):622-628.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启动基金YKJ202343“老龄化视阈下的智慧养老服务采用及其政策激励机制”;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智慧养老服务采用及其政策激励研究(2023SJYB04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