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农村高中资助育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2
/ 2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高中资助育人研究

董亚杰

天津市蓟州区杨家楼中学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高中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直接影响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校积极更新资助观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高中学生的资助政策也日益完善从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转变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立志成才,通过有效途径实现资助育人,做到资助与育人双丰收。

关键词:资助育人,新时代,农村高中

天津市蓟州区杨家楼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高中学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普通家庭,资助育人工作在学校领导下,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校已经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用实际行动让受助学生学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当前我校主要资助方式有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军休关工委资助和来自社会企业不固定资助等目前我校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助、贷、勤、补、免+绿色通道”为一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希望通过他们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完成自身的学业,并且逐年增加助学力度和投入为了更好的把资助和育人结合起立,我校不断总结经验,在此领域做了一些有效探索。

、现状及发展趋势

贫困生自尊心普遍比较强,使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退缩的心理,情绪孤独、抑郁,从而变得敏感多疑、自我封闭,受成长环境的影响,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同学因自己的贫困而看不起自己,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与周围同学产生了心理距离,久而久之渐渐脱离了集体,疏远了同学,把自我封闭起来,不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业。

(一)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紧缺

农村高中编制中,没有配备专门的资助育人人员设置,因此没有专职的资助育人工作人员,多由学校财务人员兼任,班主任负责本班的贫困生统计工作,以我校2020年为例,常规资助工作有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和复核,低保特困学生减免学费、保险费,困难学生建档立卡,国家助学金、奖学金评定,军休关工委资助和其他社会资助(如慈济资助,爱心人士捐助等),完成这些资助工作之余,已经无暇顾及开展多姿多彩的育人工作。

(二)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

到目前为止,己建立起以“奖、助、贷、勤、补、免+绿色通道”的全方位、多元化资助体系,每一项资助措施都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评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国家的资助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基层学校资助工作人员对政策的把握可能会存在延迟和偏差,对于最新的资助政策解读不成系统,使资助政策停留在文件上,并未深入人心。

(三)资助育人制度不健全

资助育人的基本工作是给学生物质层面的资助,对困难生的资格认定就成了问题的关键,目前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的指导文件是2018年《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18]16号),但是有些同学是隐藏困难生,既没有低保证,也没有特困证,并不会主动申请学校资助,他们羞于被同学知晓家庭困难的情况,或者是对相关政策不了解,这就需要学校指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资助育人制度,既精准识别困难生,同时又不触碰困难学生学生的敏感神经,以免伤及学生自尊及隐私。

二、农村高中资助育人研究意义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目标是要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资助育人工作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党和国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资助工作的关注,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对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是推进资助工作成熟化的要求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于教育事业关注程度的提高,不仅国家的资助体系在不断完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家拔款和社会捐赠也在不断增加投入。资助学生由2006年的1530.27万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4170.14万人次,增长1.73倍。资助金额由2006年的162.98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501.35亿元,增长2.08倍。资助金额的增长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学生的困难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经济条件的不足也限制了其他社会资源向困难家庭的流动,并从多个方面影响了教育效果。

农村高中资助育人研究指导思想

德育教育是学校资助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感恩教育是资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代背景下做好资助育人工作,至少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德树人,心怀大爱。

农村高中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要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要用心把工作当做事业来做,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并与之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

第二,以人为本,方法得当。

农村高中

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分阶段、分层次指导学生成长成才。针对高中三年不同阶段,同一阶段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要区别对待,根据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帮扶工作方案,善于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活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因校制宜,突出特色。

要结合学生特点,把学生资助工作与学生个项工作紧密结合,与学生学业发展深度融合,把调子降低,把工作做实,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打造有特色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和品牌特色

四、农村高中资助育人研究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认定方法

为了配合上级学困生资助活动,我校每学年都要整理在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等文件,年级组和各班也会组织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愿申请资助,班主任老师再对提出申请的学生进行筛选,征询科任教师和年级组意见,确定资助学生名单,最终再为获得资助的学生建立档案,分别给予各种不同的资助。

(二)真正将资助理念落到实处

我校的资助工作始终在朝着坚持“帮困助学”与“育人成材”相结合的原则,但真正的工作当中尚未真正落实。学校将重点放在“帮困助学”上而忽视“育人成材”,甚至有的受资助学生在校平时花销比其他学生还要多,学习上不求上进,日常行为表现也有悖规则,这样导致了没有受到资助的部分同学心理的不平衡。据不完全统计,每学年接受资助的学生在校期间还有7%的违纪率,这与学校育人工作不到位有很大关系。

(三)深挖资助育人政策细则

虽然学校针对各申请项目都制定了申请标准,但基本上都过于片面和笼统化。在操作过程中,相关标准执行的并不到位,各年级、各班学生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但指标分配基本相同,导致贫困生较多的班级有的贫困生未能受到资助;另外,资助名额按班分配,有时供过于求,致使许多本不应被资助的同学反而受到资助,导致其他学生不满。同时,相关资助政策更多地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导致部分成绩较差的贫困生得不到任何资助,违背了资助教育理念。这些问题的暴露需要我们对相关政策的细则进行深入理解,必要的及时进行修订。

综上所述,“资助”与“育人”真正能够完美结合才是此项工作的出发点,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受资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否形成了健全、独立的人格,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在资助中的育人实效,以期为今后资助中的育人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