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高  静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山东  曲阜  273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增强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队伍,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应急管理部印发的《“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强调,将推动镇(街道)、村(社区)加快组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基层应急救援站,持续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要加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持续增强基层风险防范、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有力有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此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为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

然而,当前基层应急管理还面临着工作机制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完善、专业能力不足以及社会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突破基层应急管理的薄弱环节,补齐基层应急管理的各类短板,破解基层应急管理难题,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才能防患于未然,遏难于未发。

一、当前基层应急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

首先表现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县级以下的应急管理工作由于条件限制,统筹调度、协调联动、科技水平、人力物资等方面水平有限,纵向从上到下的指挥调度、横向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不连贯、信息不畅通,因此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会存在响应不及时、职责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其次,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重视程度不够,有时会忽视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忽视应急预案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一些镇街甚至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或者应急预案形同虚设,没有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本区域不会发生突发事件,在真正遭遇突发事件时,就会显得措手不及、应对吃力。

(二)基层应急管理人员配备不完善

由于对基层应急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对基层应急管理的人员、资金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较少,使得基层应急管理人员配备不完善。一是应急救援队伍存在人员缺乏、年龄结构老化、实战经验不足等问题,人员的素质水平也参差不齐,岗位变动频繁,稳定性较差。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设日常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来专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二是对一些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和志愿者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培训便可投入工作,没有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应急培训,导致一些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应对能力不足。

(三)基层应急管理专业能力有不足

在基层应急管理中,尤其是镇街层面,由于应急处置力量较薄弱,应急人员、物资储备不完善,设备设施相对落后,资金经费保障不到位,所以在应急管理的专业能力上存在不足,进而难以完成较大范围的应急处置救援工作。同时,也会影响专业化的管理水平,像存放仓库管理、应急物资台账、应急物资及时更新等存在管理漏洞,一旦发生危机状况,很难及时满足应急救援过程中的使用。另外,缺乏对于应急演练的专业化培训,培训次数较少,覆盖范围较小,会导致管理人员对应急处置方案不熟悉,应急处置流程不明确,进而缺乏专业化的应急救援能力。

(四)社会公众自救与互救能力待提高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处置紧迫性等特点,危机来临之际,第一时间的自救与互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当前社会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群众对于防范和应对危机的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去学习了解有关紧急逃生的技巧、应急救援的知识。二是社会对于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培训力度不够,使得社会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认知程度不深,在真正遭遇突发事件时,应急处置能力不强,社会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也较弱。

二、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落实各级政府应急管理的责任制,地方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党政同责。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增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向心力、凝聚力。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推动应急管理关口前移,依靠科技手段做好风险研判、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纵向指挥调度实现上下联通,及时进行信息报告,镇街、村、社区明确各自应承担的应急管理职责;横向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数字化综合指挥平台,实行动态监管,实现重点区域的全网覆盖,逐步落实“网格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全域化覆盖”的要求。

(二)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人员配备

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完善的人员配备是工作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因此,一是加大对于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投入,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岗位的稳定性,以及工作的持续性;二是加大对于基层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尤其是对镇街、村居的基层网格员等重点岗位的重点人员,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将救援力量向基层延伸,提高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健全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打造应对突发事件的业务精兵。

(三)增强基层应急管理专业能力

应急管理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专业化设备设施以及专业化的工作管理机制,这是有效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强有力保障。较强的专业能力在基层应急管理中同等重要,因此要配备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明确专门负责应急管理的工作人员,并根据本区域实际需要定岗定责,不断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于基层应急管理的基础设施投入,形成专业化的工作流程,运用科技力量加强预警监测,推动应急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型,使得基层的应急管理工作运行得更加科学、专业和高效。

(四)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与互救能力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社会公众较强的自救与互救能力是获得生存的重要因素。提高社会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宣教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应急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同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熟悉应急逃生的关键流程,提高社会公众自我防护能力,掌握有效的应急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等线上媒体,发布有关应急生存的有关知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教方式,提升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认知程度,进而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