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7
/ 2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杨春辉

天津美术学院    3001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天津市不断探索,多种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包括天津美术学院在内的各高校都召开了学校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学校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但是如何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是摆在高校管理者和学术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等美术院校如何构筑“大思政”工作格局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的摸索阶段,还有许多“空白”要填写。如各二级学院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三全育人”工作落实落地上还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在“全程育人”工作中未能系统梳理在大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育人具体工作,在“全方位育人”工作中未能系统梳理“十大育人体系”,形成相对固化的工作机制,打造“三全育人”品牌的力度还不够大等。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一)思想政治专业教育队伍综合能力尚需提高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开展至今已取得不小成效,但仍有很大的建设空间。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满意度不够高,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已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接受度还需进一步提高。从教师主观层面来讲,教师队伍已经认识到自身立德树人的责任。

(二)部分育人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育人合力不足

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要求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切入,明确每一位教职工的育人责任,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育人主体包括专任教师、辅导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某些育人主体之间协作育人意识淡薄,专任教师不注重挖掘课程中的育人资源,行政管理人员在育人成效方面作用不够明显,可见高校全员育人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阶段性目标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和专业课课堂学习中,还应丰富校园文化,融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学习、活动、实习、就业各个阶段之中。不同的年级对思政教育的方式选择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大学的适应、自身专业性的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对自己有了更多的把控感、价值感、责任感,对自己的校园文化实践有了越来越深层次、高水准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时,需要应时、应势、应需,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专业课程和科研中的思政元素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移入设计项目现场,深化“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服务社会”的教学模式效果。这种以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下传承再生的人文价值追求和美育实践,在科研育人方面的思想战略,学生认可度非常高,进一步深入挖掘的空间还很大。

(五)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思想意识不能完全靠学校来引导,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然而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部分家庭对孩子心理、思想、情绪等方面的关心和引导并不够,并不全面。社会层面,社会育人与家庭、学校教育联系不够紧密,青年学生在思想价值观尚未确立之时,容易受社会大环境中部分不良因素影响。因此,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还需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同合作,确保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确发展。

(六)教育方式仍需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现阶段,大学思政教育实践性的属性特征、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突出位置、以及专业课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相对薄弱,校园文化活动、学术氛围、学生实践等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挖掘各方需求,潜移默化利用各大媒体平台、新兴技术,打造丰富多彩、有趣味性的课堂、生活、实践一体化的思政育人态势,提升学生参与度。

三、对策建议

一是实现“全员育人”思政教育模式。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思政工作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的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注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从指导思想、文件精神、工作计划、实施方案、评价指标、效果评估、经验总结等方面保证每一位参与者落实到位。

二是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思政课“立德树人”长效化教学机制,开创“实践教学展演”,提升学生参与感,努力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学生中形成“热学热议”效应,打破传统思政教学“单向灌输”的方式;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扎实推进思政课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内涵;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学院联络机制,深度参与课程思政,确保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三是全面加强全程育人的有效衔接。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其思想政治意识、心理状况都不一样,应该以生为本,按照学生成长规律、思政教育规律和美育规律,进行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形成学生愿意参与、主动参与的良好师生互动的育人态势,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大学生生活各方面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提升学生生活区域即宿舍、食堂、公共活动区域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挖掘其育人功能。

四是全面加强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联动机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十大育人”体系建设,重点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上持续发力,形成思政教育与美育融合融通的育人格局,强化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有机联动,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动,加强课程思政、学术氛围营造、校园文化活动高质量建设。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思政教育模式,学校与家长之间要建立联动效应,针对不同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家长自身也要言传身教,从小给孩子灌输正确思想观念。发挥校企合作,凸显社会责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五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建设有温度有质量有思想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师生提供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阵地成为当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创新工作方法,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工作,例如主题短视频制作大赛、微电影评选以及轮播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电影电视剧作品等。充分发挥“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优势,开展话题讨论、意见收集以及各类主题交流活动,通过这类方式快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