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7
/ 2

高中思政课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

古迎辉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高中思政课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法与策略。首先,阐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其定义、内涵及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详细介绍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如融入式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创设启发式学习环境和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民族团结理念。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指导,以提升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中思政课,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教师角色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共处。特别是在高中阶段,通过在思政课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历史观,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将探讨在高中思政课中如何有效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并介绍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一种教育实践。其内涵包括:增强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传播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历史观;培养学生尊重多样性、包容差异的精神;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理念,形成积极向上的民族团结进步精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是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高中思政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它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通过在思政课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历史观,增强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认同感。其次,这种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增强班级和学校的凝聚力。最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最终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思政课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融入式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应用

在高中思政课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系统而周密的课程设计和具体实施步骤。首先,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应紧密结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理念融入到现有课程体系中。这包括选取适合的教学主题,如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处、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等,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团结案例和故事,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具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

具体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和整合,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如文字材料、图片、视频和多媒体课件等,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活动和环节。同时,可以邀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专家或各民族代表人物参与教学准备,提供更具权威性和实效性的内容。

第二阶段是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和多媒体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讨论环节,可以提出有关民族团结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在案例分析中,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团结故事,通过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价值和意义。在多媒体展示环节,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展示民族文化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共鸣。

第三阶段是课后延伸。课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和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调研,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撰写调研报告;或者通过项目式学习,设计和实施有关民族团结的公益活动,如文化交流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民族团结的意义。

通过这种融入式教学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参与度,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思政课中的有效融入和持续推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高中思政课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键方法之一,它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民族团结的理念。首先,案例选择标准至关重要。所选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即能充分体现民族团结的核心价值观;具有代表性,即能反映各民族在现实生活中的共处与合作;具有教育性,即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可以选取不同民族合作共事的成功经验、民族团结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各民族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故事等。

在具体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教师首先介绍案例背景,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参与民族和事件的起因等,然后详细讲述案例的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民族团结精神、各民族间的互助合作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共同努力。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民族团结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互动形式,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辩论等。例如,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体验他们在实际情境中的感受和思考;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交流对案例的看法,分享个人见解;在辩论环节,学生可以围绕案例中的争议点展开辩论,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结语

在高中思政课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能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通过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创设启发式学习环境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深度参与和主动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以确保其有效融入和持续推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芮红磊,李碧静,周仕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运用效果评估及效能提升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3(3):37-40.

[2]沈沫.学校教育视域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评[J].民族教育研究,2018(4):38-45.

基金项目: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中思政课程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JGH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