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合育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模式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0
/ 2

家校社合育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模式构建

邹志光 

平湖行知中学   314200

摘要: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社会情感能力的塑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乎个体的情绪理解、人际交往、道德判断与社会责任感等诸多方面,是他们在复杂社会中稳健前行的基石。面对这一重任,"家校共筑社会情感能力之路"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家校社合育;社会情感能力;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社会与情感能力评估,社会各界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据研究,社会与情感能力极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提升,尤其是在自我调节、情绪调节、决策力和合作能力等领域,无论是有意干预还是日常互动都可能引发学生能力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对“家校社合育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模式构建”进行了探究。

二、社会情感能力内涵分析

社会情感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情感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目标任务对自己和他人所生活的社会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决策和行为的能力,主要包括责任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负责任决策和亲社会行为等。情感能力主要是指识别、理解、表达和管理情绪情感的能力。情感既包括情绪,也包括心情,既有生理性、神经性的,也有文化性和社会性的。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的更高级的主观体验,比如自我概念、信念、动机、认知和理性决策等。情感传递着人的关系的意义,包括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情绪和情感连接在一起,是一个从生物性、生理性向情境性和文化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基本相对较低的情绪感知能力,发展到更复杂的推理和决策以及管理情绪的能力。

由此可知,社会情感能力是满足个体可持续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初中阶段是孩子社会情感能力由低向高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说,社会情感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修课"。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界定,我将社会情感能力定义为"个体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以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方式进行互动的能力,是儿童和成人在成长和发展的复杂情境中掌握并应用的一系列与个体适应及社会性发展有关的核心能力"

三、家校社合育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家与校、社与校、家社与校彼此间的协同需要进一步加强;家校社的协同育人目标与立德树人的同向同心、同力同行最终达到同频共振还有不小差距。这都严重制约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一是家长和社会在总体参与程度上不够充分。家长参与的记录数量少、内容简单,不能主动协同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孩子的水平和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妇联、社区、指导站的材料和工作产品不多,家校社之间沟通不畅,缺乏知识传递,相互之间合力不够,目标方向难以有效聚焦。

二是社会教育资源种类单一、针对性不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各类教育资源欠缺,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场所不多,缺少足够吸引孩子兴趣的亮点;有些社区中现有儿童活动设施、场所和材料的使用率不高,一些儿童活动场所陈设的书籍资料没有阅读过的痕迹,内容与家庭教育和儿童需求不符,寓教于乐的优秀儿童文化精品太少,显示出协同育人工作有效性不高。

三是家社教育主动性不够。"协同效应"中整个系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个体因素尚未主动发挥个体作用,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学校教育这个核心进行融合发展,处于一种比较单一的、松散的、有问就答的低层级协同发展状态,甚至还出现理念不一致、目标不同向、行为不统一的分裂情形。

四是家社专业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工作和社会教育工作的专业性都有待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三方人员专业水平存在差距,社会教育缺位较多,家庭教育存在定位模糊、方法不当等问题,家长和相关当事人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判别能力较弱,在开展协同活动的主题选择上针对性不强,对家长或孩子急需解决的问题感知敏锐程度不高,对实效重视不够。

四、家校社合育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模式探析

(一)家校社立足自身职责,发挥各自教育功能

一是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主阵地,因此要努力营造关爱的教育氛围。学校要营造支持性的、关爱性的,而不是惩罚性的环境;要营造合作性的而不是竞争的,信任的而不是责备的环境。学校可以针对全体学生、有风险学生和有问题学生建立三级教育体系。一级针对所有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普及教育,实施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和全过程育人,主要由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等来实施;二级针对部分风险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特需教育,主要由班主任、学校顾问和社会工作者来实施;三级针对少数问题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主要由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和家长等来实施。这些主体有不同的岗位职责,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层面开展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同时相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二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人类存在的最早的教育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亲情为纽带,以"父母"这一孩子第一任老师为主导,注重关注和引导孩子的早起成长。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孩子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一种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形式。社区教育主要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和社区培训等形式,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可以倡导"人人皆可学、实施皆可学、随时随地学",创造有益于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的学习环境,从而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不能提供的内容,使得教育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

(二)实施家校社共育,实现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一是开展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教育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政府应建立教育监测和评估机制,对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估,并通过及时反馈梳理教育问题,科学调整改进方向,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质量和成果的提高。同时,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加强教育信息公开和共享,学校和教师从中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信息,促进他们的工作;家长和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信息,以更好地参与教育;社区组织可以参与到教育事务中来,帮助改善教育环境和质量。如此才能形成教育合作和共建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资源和服务的共享和优化。

二是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教师和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业的同时,也要重视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并引导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及时调整。另外鼓励青少年建立平衡合理的时间表,确保他们在学习之余有充足的睡眠、运动和休息时间,以缓解学业压力和紧张情绪。

三是提供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的培训,教会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压力。可以将社会情感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帮助学生发展情感智力和人际关系技能。家长要多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教授青少年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让他们可以更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拥有更多的掌控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松丽, 陈瑞生.国际学生社会和情感能力研究趋势及其启示[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22(04): 16-20, 15.

[2]杜媛, 毛亚庆. 基于家校社视角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构建及发展研究[J]. 教育研究, 2020, 39(08): 43-50.

[3] 姚昊, 陈淑贞. 家庭、学校教养方式何以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生师互动的中介作用[J]. 教育学术月刊, 2022(4): 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