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4
/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

张四平

重庆市万州南京金陵中学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该课程,学生不仅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夯实了道德观念基石,更强化了法治观念意识,筑牢了法律思维防线。课程还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其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些举措共同促进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社会责任感;价值观;法治观念;道德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其作用日益凸显。本文深入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具体作用,以期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社会责任感的紧密关联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塑造学生品格、培育公民素养的重要基石,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关联。这门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践行道德与法治的精髓,从而自觉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要求个体不仅关注自身的利益,更要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利益。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途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增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承担意愿[1]。以社会公德为例,道德与法治课程会详细讲解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在公共场所保持秩序、不乱扔垃圾等行为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认识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从而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再如法律知识的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会普及宪法、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法律对社会责任的规定和要求。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法律的威严和公正,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会使学生更加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在面临社会问题时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符合社会责任的选择。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具体作用

(一)确立正确价值观,夯实道德观念基石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者。这门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规范,犹如为其道德观念铺设了一条坚实的基石,帮助逐步建立起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诚信、尊重、公正、责任等价值观念被深入浅出地阐释和传递。诚信,作为社会交往的基石,被强调为每个人应恪守的底线。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到诚信不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尊重,则体现在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上,它教导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差异和选择。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人。责任,则是个人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的担当,它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以诚信为例,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讲述诚信的故事和案例,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比如,课程可以引入一个关于学生因为诚信而得到他人尊重和信任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诚信的力量和价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诚信的内涵,更激发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的意愿。对于尊重、公正和责任等价值观的培养,道德与法治课程也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这些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二)强化法治观念意识,筑牢法律思维防线

法治观念,作为现代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核心素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阵地,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深入讲解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使学生在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法律对社会责任的明确规定和要求。在课堂上,法律知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条文,而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指南。课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法律如何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这些案例往往源于现实生活,既有典型的法律事件,也有与学生日常行为息息相关的小例子,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生理解法律、认识法治的重要素材。模拟法庭活动更是法治教育的一大亮点,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亲自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亲身体验法律的运作过程。从案件的起诉、审理到判决,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尊重法律事实。法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使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符合法律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选择

[2]。以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为例,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事件的性质、责任和后果。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条文、了解类似案例的判决结果等方式,深入理解欺凌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如何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等问题。

(三)提升道德实践能力,履行社会责任担当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塑造学生价值观的同时,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通过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真正将道德知识和法治观念转化为行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志愿服务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喜悦和成就感,深刻感受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例如,在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学生可以陪伴老人聊天、表演节目,为老人们带去欢乐和温暖。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关爱他人、尊重老人,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协调团队,提升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调查是另一种有效的实践方式,通过深入社区、了解社会问题,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3]。比如,学生可以围绕环境保护开展社会调查,通过收集数据、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实践活动的作用不仅仅是锻炼能力、履行责任那么简单。它们还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了奉献和担当的种子。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能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而这份改变正是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会激励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积极地行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三、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确立正确价值观、强化法治观念意识、提升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具体作用,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景珍.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爱情婚姻家庭,2022(3):3.

[2]彭彩霞.探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2020.

[3]张炳玲.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增强初中生社会责任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1(9):2.